曹玉英
【摘要】 目的:探討基于JCI-IPSG標準的心內科患者安全目標持續改進的方法與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7-12月(啟動JCI認證前)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心內二科患者的病歷資料,設置為A組(n=2 163);回顧性分析2015年7-12月(JCI認證后)本院心內二科患者的病歷資料,設置為B組(n=2 876)。A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B組采用基于JCI-IPSG標準的綜合護理措施。比較兩組護理事故、護患糾紛、護理差錯的發生情況、護理質量和滿意度評分,以及患者身份辨識和藥品使用錯誤、院內感染、跌倒、墜床、壓瘡以及其他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結果:B組護理事故、護患糾紛、護理差錯發生情況均明顯低于A組,護理質量和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身份辨識和藥品使用錯誤、院內感染、跌倒發生情況均明顯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墜床、壓瘡發生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其他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JCI-IPSG標準的患者安全目標持續改進實踐能夠有效保障心內科患者的診療安全,提升護理工作質量和患者滿意度,降低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率,這對于臨床護理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 患者安全; 持續質量改進; JCI; 國際患者安全目標; 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safety goal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based on JCI-IPSG criteria.Method:The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in No.2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3(before JCI certific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y were set up as group A(n=2 163).The medical records of patients in No.2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5(after JCI certific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y were set up as group B(n=2 876).Group A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group B was given comprehensive nursing measures based on the JCI-IPSG criteria.The incidences of nursing accidents,nurse-patient disputes,nursing errors, nursing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scores,the incidences of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and drug use errors,nosocomial infection,falls,falling down beds,pressure sores and other care-related adverse even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accidents, nurse-patient disputes and nursing errors in the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group A,the scores of nursing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roup A,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incidence of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and drug use errors,nosocomial infection and falls in the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group A,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falling down beds and pressure sores between two groups (P>0.05).The incidence of other adverse nursing events in the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A,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It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safet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in Cardiology,improve quality of nursing work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nursing events b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ractice of patients safety goals based on JCI-IPSG criteria,and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clinical nursing practice.
【Key words】 Patients safety;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JCI; Inter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ing Medical University,Jining 272029,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24.022
為進一步加強醫院內涵建設、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本院于2014年1月將“國際醫院聯合委員會評審標準”(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簡稱JCI標準)引入醫療護理服務,并于2015年7月通過了JCI認證。國際患者安全目標(Intern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IPSG)是JCI評審標準的首要章節,該章節要求申請認證醫療機構的“衡量要素”需要“完全符合”評審標準,以促使患者安全的措施得到切實地改進和保障[1-2]。本文回顧性分析了JCI認證前后本院心內科護理實踐工作,探討了基于JCI-IPSG標準的心內科患者安全目標的改進效果,旨在為提高心內科患者安全與護理服務質量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3年7-12月(啟動JCI認證前)本院心內二科患者的病歷資料,設置為A組(n=2 163);回顧性分析2015年7-12月(JCI認證后)本院心內二科患者的病歷資料,設置為B組(n=2 876)。納入標準:急性冠脈綜合征、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內科常見病種。排除標準:出入院信息等資料不完整;期間多次入院,僅統計首次入院信息,再入院予以排除。研究期間,科室的醫療與護理人力資源情況、設備配置等無明顯變化。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
1.2 方法 A組采用基于三級醫院護理規范的各病種相應的常規護理措施。B組采用基于JCI標準的各病種綜合護理措施,關于IPSG及其質量改進的核心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3-6]。
1.2.1 雙重身份正確辨識患者 采用兩種方式識別患者身份,即患者姓名+住院或門診ID號,其中病室號、床號不能作為患者的身份識別信息,在為每一位患者進行各項診療護理操作前進行身份識別,使用執行單與床尾卡、腕帶信息行雙人核對、雙人簽字,無誤后方可執行。
1.2.2 增進有效溝通 規范交班、口頭或電話醫囑、危急值報告等交接流程。建立醫護溝通記錄本、特殊交接班記錄本;醫護各班間的交接班運用ISBAR(Introduction介紹、Situation情境、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評估、Recommendation建議)模式交接。非搶救狀態下不執行口頭醫囑;強化危急值管理制度,根據危急值的指標范圍進行危急值通報,及時轉告給主管醫師,迅速給予患者有效的干預措施或治療;轉出患者有轉科交接單,并與接收方進行標準化的患者、病情、病歷交接。
1.2.3 改善高警訊藥品的安全性 高警訊藥品原則上只允許儲存在藥劑科,但病房除搶救車除外。對于高濃度電解質溶液、需低溫保存的藥品等,嚴格按照相應的要求儲存、管理和使用,并以紅底黃字警示標識標注。建立高危藥品及相似藥品清單,包括看似、聽似易混淆的藥品,貼上醫院統一配發的標識,逐個掃描無誤后再行使用;使用前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并行雙人核對“5R”,即核對患者姓名、藥品名稱、藥物劑量、給藥時間、給藥途徑,確保無誤后再行使用。
1.2.4 確保正確的患者、部位、操作/手術 對于擬行介入操作或手術的患者,使用油性記號筆采用一目了然的統一方法標記操作或手術的部位,如手術切口采用單線來標記,穿刺點用“O”表示,該標記由術者進行,標記過程需要責任護士、患者和家屬參與。在行介入操作或手術前實施“Time Out”(主刀醫生、麻醉師、巡回護士一起停下手中的工作,共同核對患者身份、手術/處置部位、手術名稱及檢查/治療項目等)。
1.2.5 降低醫源性感染的風險 消除感染的關鍵是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單位內工作車及各病房入口均放置速干型手消液,強調洗手時機,提高洗手依從性,由護士長對病區醫師和護士洗手的依從性進行監督、監測;注意患者各種留置管路的觀察、局部護理與消毒。對于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CRBSI)、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導尿管相關性感染(CAUTI)和手術相關性感染,嚴格執行各項感染預防控制標準流程(SOP)。
1.2.6 防范與降低跌倒/墜床、壓瘡等風險 采用《心內科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對患者進行跌倒/墜床、壓瘡等發生的風險評估;鼓勵積極上報跌倒事件以進一步落實整改。根據JCI標準“所有患者享有疼痛管理的權力”這一理念,經疼痛評估后由醫師給予適當的鎮痛措施,以緩解疼痛,也降低了墜床風險。對于墜床高風險的患者、情境和位置,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治療間歇期常規豎起病床床欄,必要時予以約束措施以預防患者墜床;對壓瘡高危患者于其床頭懸掛“防壓瘡”警示卡,予以勤翻身、拍背等措施,必要時使用氣墊床。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在患者病歷資料和醫院質控平臺上提取下列觀察指標及信息:(1)比較兩組護理質量指標,包括護理事故、護患糾紛、護理差錯的發生情況,以及護理質量評分。護理質量評分由本院護理質量監測平臺計算、提取,滿分100分,
分值越高,護理質量越高。(2)比較兩組護理不良事件,包括患者身份辨識錯誤、藥品使用錯誤、院內感染、跌倒、墜床、壓瘡以及其他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3)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均使用本院統一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該調查表總體Cronbachs α系數=0.735,問卷全部條目的平均內容效度CVI值為0.927,信效度良好,滿分100分,分值越高,滿意度越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A組男1 121例,女1 042例;年齡40~82歲,平均(59.5±11.6)歲。B組男1 670例,女1 206例;年齡35~83歲,平均(59.3±12.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種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護理質量指標及滿意度評分比較 B組護理事故、護患糾紛、護理差錯發生情況均明顯低于A組,護理質量和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 B組患者身份辨識和藥品使用錯誤、院內感染、跌倒發生情況均明顯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墜床、壓瘡發生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其他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明顯低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JCI是國際醫療衛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CAHO)用于對美國以外的醫療機構進行認證的分支機構,旨在通過提供全球范圍內的評審服務,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確保醫療安全[7]。目前,JCI標準已成為國際比較公認的醫療服務標準,代表了國際醫院服務和醫院管理的較高水平,其中“以患者安全為中心”“持續質量改進”為其精髓[8],這與我國衛生部門提出的“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是一致的[9]。心內科護理對象多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高血壓等慢性危重患者,在患者安全護理方面具有較高的要求,準確識別正確的患者并進行正確的診療操作對提高醫療安全與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保障患者安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本院于2014年著手籌備引入JCI認證,并于2015年7月通過了JCI認證。在此過程中,科室護理人員均先后經歷了醫院、護理部、科室、護理質控小組4個層面的JCI標準的解讀和自查,并應用戴明環(PDCA循環法)對JCI-IPSG進行了持續質量改進。IPSG標準中的6項患者安全目標與國內《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中的“患者安全十大目標”具有較高的相似性[10],但分布于JCI標準的其他章節,如有對針對性危急結果的報告程序(AOP.5.3.1)、醫療機構支持患者及其家屬參與治療過程的權利(PFR.2)等[11-12]。由此可見,無論JCI標準還是《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其本質和內涵都在于保障和提升醫療的“安全”與“質量”[13-15]。
本文結果顯示,B組護理事故、護患糾紛、護理差錯發生情況均明顯低于A組,護理質量和滿意度評分均明顯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到護理不良事件, B組患者身份辨識和藥品使用錯誤、院內感染、跌倒發生情況均明顯低于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B組護理實踐具有更高的護理服務質量,也由此降低了護理負性事件的發生率。這與文獻[16-20]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任國琴等[19]研究顯示JCI標準下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提高了護理質量,使得護理服務質量穩步提升。謝麗嬌等[20]探討了基于JCI標準下IPSG在神經外科病房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結果顯示,實施JCI標準后各項護理安全目標顯著提高,醫源性感染率明顯下降,患者滿意度顯著提高,研究認為,在神經內科病房應用JCI標準下IPSG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降低護理風險,并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然而,兩組墜床、壓瘡發生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墜床、壓瘡均屬于嚴重的護理不良事件,即使未引入JCI標準之前也已具備了較高的護理服務水平,進而有效避免了類似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由此可能導致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基于JCI-IPSG標準的患者安全目標持續改進實踐能夠有效保障心內科患者的診療安全,提升護理工作質量和患者滿意度,以及降低不良護理事件的發生率,這對心內科乃至其他專業的護理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力.JCI標準在我國護理領域應用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12):1093-1097.
[2]劉葵葵,符慶慶.基于第五版JCI評審標準國際患者安全目標的解讀[J].現代實用醫學,2016,28(6):822-824.
[3] 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for Hospitals[M].5th edition.Chicago:Joint Commission Resources,2013:3-5.
[4]謝婉花,陳怡祿,和凡,等.基于JCI標準的高危藥品管理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0):1222-1225.
[5]蔣穎.JCI標準下防跌倒患者安全管理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33):4876-4878.
[6]張坤玲.基于JCI標準的手術患者護理交接單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6):104-105.
[7]趙莉莉,劉立麗,陳菁,等.JCI理念指導下實踐集束化預防措施可有效降低VAP發生率[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7,29(7):624-628.
[8]林麗芳.探索在護理質量安全管理中行問題管理模式(基于JCI核心理念)的可行性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z1):57-59.
[9]毛鎮偉,季曉輝.PDCA循環在Time out執行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院,2015,19(3):59-61.
[10]孫婷,沈國麗.患者安全目標在健康管理中心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26):2056-2059.
[11]楊浩,付靖瑜,汪宏良,等.JCI標準下檢驗危急值報告的實踐與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16):2400-2402.
[12]張君芳,張敏,徐桂華,等.護理人員對JCI安全管理標準應用效果的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27):3231-3234.
[13]易利華,郝愛民,邢明,等.JCI思維在構建醫院文化中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醫院管理,2017,15(1):93-96.
[14]劉景詩,黃鋼,肖雪蓮,等.基于JCI標準的醫院質量管理體系建設[J].中國醫院管理,2015,35(11):35-37.
[15]梁程,陳敏.安全源于細節--解讀JCI國際患者安全目標[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5):474.
[16]王雨來,余進,盧振,等.急性心肌梗死的單病種國際臨床照顧程序認證工作前后比較[J].醫藥導報,2017,36(7):813-817.
[17]劉丹,朱小燕,楊歡,等.JCI標準下手術部位標記制度的建立與應用[J].福建醫藥雜志,2017,39(3):178-179,181.
[18]姚菲菲,鄒祝平,杜圍,等.基于JCI標準提高門診手術室術前安全核查率[J].現代醫院管理,2016,14(6):30-33.
[19]任國琴,陸志華,易利華,等.JCI指導下的護理質量持續改進實踐[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16,23(4):7-10.
[20]謝麗嬌,劉菜月,李莉,等.JCI標準下國際患者安全目標在神經外科病房護理管理中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22):3127-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