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想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被提升為國家層級的戰略計劃。作為新一代人才培養基地的圖書館也紛紛響應中央政策,借助互聯網這一方式進行改革創新。文章通過對“互聯網+”在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模式的探究,指出互聯網對于教學模式與教育事業的重要性。為了保障真實性與科學性,文章對我國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現狀、“互聯網+”科學技術與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相結合意義以及“互聯網+”科技技術應用于我國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措施等三個方面進行論述,總結出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運用互聯網的具體措施以及優劣性。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服務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3.195
顧名思義,“互聯網+”主要是指的是一些科技手段與信息技術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狀況。“互聯網+”在2015年成為科技創新和信息科學領域的熱門研究主題。隨著科技人員與相關專家的深入研究,“互聯網+” 已成為一種服務模式,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生活。現代信息通信技術不僅改變創新模式,而且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管理模式。而隨著學生數量的越來越多,需求越來越大,圖書館與“互聯網+”的結合越來越重要。筆者希望通過本篇文章,讓越來越多的高校圖書館管理者重視起“互聯網+”的應用,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為越來越多的高校管理者拓寬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途徑,為更多的學生謀福利。
1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現狀
1.1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
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我國高校圖書館在傳統服務的基礎上,不斷延伸和拓展了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例如,在高校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信息檢索服務以及信息素質教育培訓等服務項目的開展逐漸步入正軌。高校圖書館傳統信息服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1 宣傳推廣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
互聯網面向的受眾是多樣的,網絡宣傳推廣的效果也遠比傳統宣傳模式好。因此,利用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科技手段進行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宣傳,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群體,并為學生群體進行一定的介紹。
1.1.2 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使用
高校圖書館的紙質書籍擁有較多的限制與缺陷,例如:學生攜帶較不方便;還書日期有限制,學生經常會忘卻具體還書日期;部分學生會損壞紙質書籍等。而利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可以減緩這些不足的產生,學生可以訪問圖書館數據庫,下載電子書與雜志,從而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與閱讀。[1]
1.2 高校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存在的問題
1.2.1 信息服務內容比較枯燥
例如,圖書館官方網站介紹的主要是高校圖書館,而沒有具體為學生提供查閱的便利,甚至還有些高校的圖書館檢索功能并未更新,一直是停滯不前的狀態。對于現如今的學生群體來說,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內容較為枯燥、單一。
1.2.2 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極大程度上忽視學生的體驗
現行的高校圖書館管理系統基本實現了館藏書目聯合檢索,但仍無法做到對圖書館資源的統一檢索。對于學生來說,文獻檢索途徑尤其煩瑣,甚至會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因此,學生對于高校圖書館檢索模式異議眾多。
2 “互聯網+”科學技術與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相結合意義
互聯網的應用對于我國圖書館等傳統服務行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其既可以對圖書館等傳統行業進行沖擊與較大的壓力,也會為圖書館提供較大的發展基礎與改革創新能力。從目前看來,“互聯網+”的應用有利于我國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改革創新,可以有效地解決以往我國圖書館傳統服務模式的不足與缺陷,有利于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模式的推廣。作為圖書館的延伸和拓展,“互聯網+”圖書館不是簡單的相加,不僅僅是管理與服務技術上的創新,而應該是兩者的深度融合。[2]總之,將“互聯網+”應用于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之中,就是以信息知識集成為主的智慧化服務模式代替傳統的圖書館文獻服務。
3 “互聯網+”科學技術應用于我國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措施
3.1 建設起一個數據知識服務平臺
3.1.1 全方位整合數據信息
要想完成將“互聯網+”科學技術與我國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有效融合,就需要進行一定的數據整合,建立起一個數據知識平臺。我國高校圖書館可以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系統的完善與更新,通過物聯網技術,制定出標準的數據模式,并按照這一模式將圖書館現有信息進行完善整理。根據最終整理成果,探究出其內在的聯系,并確立其準確的數據庫。將相應的信息轉化為相應的數字,并將這些數字與相關的身份相聯系,最終存儲于服務器內,由此可以滿足學生在互聯網上進行文獻檢索,書籍下載以及借閱時間的延期。[3]
3.1.2 建立“圖書館+”存儲服務模式
通過互聯網這一高科技為高校圖書館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并建立起一個專有的“圖書館+”存儲服務模式。將大量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與總結,最終可以使得圖書館管理更加有序、便捷。例如:圖書館管理者可以利用相應的技術,為學生分配專有的卡片與ID,使得學生可以自助進行自習、借閱、存儲等一系列學習活動。這樣一來,不僅學生們對學習資料可以有效、安全利用,也可以將相應知識進行存儲,最終為畢業的學生提供一段完整的回憶。
3.2 建立起“以人為本”的服務模式
3.2.1 建立學科專業數據信息
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管理者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相應的學科專業數據信息建設。我國圖書館管理者可以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并通過教師的協助,從而調查出相應的信息數據,隨著學生在需求上的不斷深入,圖書館學科專業數據管理進行不斷更新完善,從而使得學生可以與團委進行溝通,各系部可得到修改的權限,學科帶頭人可以進行修改,還可以完善有關信息,系統可以得到及時的維護。圖書管理員通過學科情報推送和定題跟蹤等方式,可為學生提供一對一的咨詢服務,可以為師生提供專業圖書信息,可為學生提供畢業設計的專題咨詢,把畢業設計需要用到的數據庫資源以及參考資料直接發送給他們,可以提供科研和教學的第一手資源。
3.2.2 逐漸完善學生動態檔案
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源需要個性化的服務環境,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圖書使用偏好。建議圖書館為學生建立檔案。學生的檔案信息是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的基礎,是對學生進行個性研究的數據來源。其關鍵是數據記錄的完整性和數據結構的合理性。學生是圖書館服務的主要對象,滿足學生的需求是圖書館必須盡力做到的。在高校,學生知識層次高,特別是對專業知識有強烈的渴求。師生使用圖書館能夠指引圖書館的發展方向,以滿足師生的需求為導向,推動圖書館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創新,使圖書館向著以知識服務為價值的創新方向發展。
4 結 論
未來無法確定,但我們可以洞察前瞻性發展趨勢,提前準備好順應時代的發展,增強適應時代發展的應變力。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高新科技,努力探索創新服務模式。必須居安思危,要有憂患意識,最先掌握最新的信息技術和先進技能,緊跟時代的發展,緊跟“互聯網+”的步調,創新學科服務,引領驅動發展,努力提高學科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實現高校圖書館的智慧化服務,承擔起高校圖書館應該承擔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 于愛華.MOOC時代背景下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21):81-85.
[2] 康耀瑋.“互聯網+”時代圖書館網絡服務創新研究[J].圖書館學刊,2015(10):100-102.
[3]李東鑫,李嘉華.“服務立館 資源強館 文化立館”——論西南科技大學圖書館辦館理念[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