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 從京津冀協同發展到建設長江經濟帶,再到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我國區域發展加快推進,一系列重大區域規劃政策相繼出臺,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支撐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新增長極正在逐步成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著力推進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構建區域發展新棋局,為經濟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打造廣闊空間。
9月5日,第十二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在廣州召開,主題為“共享灣區機遇,開放創新發展”。
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運營,標志著香港加入全國高鐵網絡。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后,香港與內地部分主要城市可直接通達。
9月27日,長三角首個精神文明建設備忘錄——《關于開展長三角全國文明城市(區)創建工作共建備忘錄》在上海簽署。
區域經濟戰略是我國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是實現跨地區資源優化、產業協同,推動區域經濟均衡、協調、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舉措之一,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重要部署。近年來,伴隨一系列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舉措的有效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我國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但也顯現出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部分地區的發展看,城鎮化率達到50%以后,區域經濟的空間形態將逐步迎來由“虹吸集聚”向“輻射擴散”發展的拐點,是重塑區域經濟版圖的重要契機,在這個“窗口期”謀劃推動區域合作升級尤為重要。
【本文重要信源】
1.范恒山:把推進開放合作放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位置;2.人民日報:長三角一體化篤實前行;3.四川日報:優化區域資源要素 重塑經濟新版圖

掃二維碼下載本欄目增值服務《領導智庫文選》
區域協調發展始終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無論從“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還是加大力度全力推進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對外開放戰略,還是上海自貿區的批準設立 、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以及長江經濟帶等的戰略部署,都昭示著全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主旋律。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區經濟獲得長足進步,區域發展空間布局逐步優化,為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同時也要看到,區域發展長期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有加劇趨勢。一是區域開發無序問題更加突出,地區間惡性競爭加劇、產業結構同質化嚴重,重復建設問題突出,區域發展的協同性明顯不強。二是區域政策缺乏總體統籌與協調,國家對某個地區實施優惠和支持政策并沒有嚴格的標準和依據,實踐中往往過于注重近期政策意圖和地方訴求,區域規劃“遍地開花”,區域政策“泛化”問題突出。三是區域分割依然嚴重,一些跨區域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信息人才等共建共享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區域間資本、人才、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依然得不到保障。這些問題的長期存在迫切要求進一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力強化“協同發展”理念,使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在新時期在繼承中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區域經濟差距是發展不平衡性的重要體現,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現象。促進區域經濟平衡發展是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在我國東、中、西、東北經濟差距依然較為明顯的現狀下,又出現了南北經濟發展分化的新情況、新問題。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盛來運等人日前在《管理世界》發表《我國經濟發展南北差距擴大的原因分析》一文中指出,總體來看,一是我國南北差距已較為明顯,且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二是東北和華北發展滯后、二三產業增長放緩、投資增速明顯回落導致北方經濟增長相對較慢;三是資本存量增長緩慢是北方經濟增速放緩的最主要原因,體制機制改革滯后等因素明顯制約北方經濟增長,而人力資本水平則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南北經濟差距?;诖?,提出了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中心增強核心發展區域輻射帶動功能、以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為抓手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等加快北方經濟發展、促進南北區域經濟平衡的政策建議。面向未來,在L型經濟發展趨勢下,應加強對區域發展的總體平衡和協調,特別是要順應我國區域發展新態勢,進一步完善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將“協同發展”作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區域發展的“主旋律”,實施更為積極的區域協同發展戰略。
【決策看點】
●4月,天津市靜海區與河北省滄州市、廊坊市共同舉辦“深化靜滄廊(3+5)協同發展戰略合作研討會”,簽署《關于深化靜滄廊(3+5)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津冀“1+5”交通協同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水務專項合作協議》,“推進區域規劃聯編聯控,建立一體化規劃體系”“推進區域交通互聯互通,構建便捷高效暢達的交通網絡體系”等六大協同大項20小項展開合作。
【鏈 接】
以城市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經驗表明,高質量發展的城市群可以優化區域發展格局,帶動整個經濟高質量發展。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沈坤榮日前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從我國實際出發,推動城市群持續健康發展,當前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建設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世界級城市群的共同特點是對內聯系緊密、對外高度開放,區域內生產要素實現自由流動。二是建立健全有效合作機制。實現城市群內各城市協同發展,必須促進公共服務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區域一體化市場。三是建設世界級人才集聚高地。應把建設世界級人才集聚高地作為我國城市群發展的第一方略,讓人才“引得來”“使上勁”“留得住”。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2018年8月6日
當前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區域發展呈現新的態勢,“多中心網絡化”格局加快形成,區域協作互動性明顯增強,區域分化和無序開發局面日趨固化,我國區域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面對世情國情的變化,積極應對我國區域發展新態勢,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揚長補短,發展在國際、全國、區域有重要影響的引領性區域。按照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國家實力、帶動周邊發展三個層次的不同要求,統籌全局,在全國選擇條件較好和潛力較大的優勢地區,加強引導和扶持力度,重點發展在國際、全國、區域等三個層面的引領性區域,帶動區域的整體發展。把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提高其對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引領支撐作用,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建設成為增強國家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引領性區域;以其他重點經濟區和城市群建設為重點,不斷增強發展水平,建設成為提升國家實力的引領性區域;以省內重點地區建設為重點,增強核心競爭力和輻射能力,暢通與周邊地區的聯系,建設成為帶動周邊地區的引領性區域。與此同時,要補區域短板,把老少邊窮等傳統困難地區,資源枯竭、產業衰退和生態嚴重退化等特殊困難地區作為政策支持的重點類型區,全面增強問題區域的內生發展能力,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水平。
加強區域合作,提高區域間的協作互動水平。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順暢、合理、高效流動,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合作,大力提高區域間的協作互動水平,形成以東帶西、以南促北、各地區聯動發展的格局。在保障層面,一要加快構建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深化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完善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健全資源權屬交易機制,建立糧食產銷區利益補償機制,建立健全區際利益平衡機制,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二要建立區域協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形成多級聯動、各負其責、有機銜接、一體貫通的區域規劃體系,增強區域政策的精準性,建立區域協同發展工作機制,全面提升區域治理水平,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
【決策看點】
●今年6月,江蘇蘇州,浙江杭州、湖州、嘉興、金華,安徽合肥、蕪湖、宣城等8市,齊聚上海松江區,9區市簽署共建共享“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一批新興產業項目落地簽約,總投資1467億 元。G60的這一段,不再只是一條高速公路的名稱,更被賦予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的新涵義。
【鏈 接】
京津冀區域交通互聯互通加速形成
交通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和基礎。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郭蘭峰9月21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現場會上說,京津冀一批標志性交通項目已經落成,區域交通互聯互通加速形成。京津城際延長線、石濟客專、津保鐵路、張唐鐵路等已建成通車,累計打通擴容“斷頭路”“瓶頸路”800多公里。目前,京津冀交通一卡通累計發卡超81萬張,“一卡走遍京津冀”的出行模式已初步形成,試點三省市省際客票異地互售,建立健全三地交通應急聯動機制,三地交通協同發展區域公交一體化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資料來源:新華社 2018年9月27日
加強地方政府的競爭與合作,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近年來的地方經濟實踐中地方政府間的競爭不僅沒有退出,而是以一種嶄新的形式,正在啟動一場席卷全國的競爭浪潮。從為高速度而競爭轉向為高質量發展而競爭,是最重要特征??傮w來看,過去是為GDP和財政收入增長而競爭;現在要以人民為中心,為緩解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而競爭,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這一輪地方政府競爭的主要標準。競爭與合作是一體兩面的。在經濟全球化、分工日益細化的時代,各地方政府撤除行政壁壘,開放市場,既競爭又合作,是大勢所趨,是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的要義。
在新發展理念下,新一輪地方政府間的競爭和合作,必然對我國區域格局和經濟地理產生重組效應,從而奠定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結構。要真正提高協同治理的效率,需要將政府行為和市場配置資源機制進一步結合,在一體化體制機制中進一步體現市場主體和主導產業的引領企業作用,鼓勵龍頭企業推進產業鏈空間分布優化;要進一步加快從市場一體化向社會政策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和民生服務一體化方向轉變,實現區域和城市群社會發展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共治共享;要防范化解、著力解決區域之間、城市之間、開發區之間同質化發展和過度競爭問題。要在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突出體制機制創新,以競爭求合作,以競爭求創新,更有效率、更有秩序、更有規范的競爭合作、共贏發展。
3共同發展:創新區域合作機制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創新區域合作機制,通過發展“飛地經濟”、共建園區等合作平臺,建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互助機制。一些地區大膽探索,在促進跨區域生產要素共享、創新區域合作模式、加強產業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打造區域合作升級版趟出了新路子。
“飛地經濟”模式讓區域經濟“飛更高”。2017年5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創新“飛地經濟”合作機制,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升市場化運作水平,完善發展成果分享機制,加快統一市場建設,促進要素自由有序流動,為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做出新貢獻。目前,長三角等地“飛地經濟”在多年發展的實踐中,在產業發展的技術導向、結構導向和資源導向等方面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可以概括優質資源跨區域整合模式、供應鏈跨區域垂直整合模式、貼牌生產的區際代工模式、跨區域的園區平臺共建模式。無論哪種模式,“飛地經濟”的生命力在于其“環境+服務+制度”方面能夠不斷地被復制和推廣。對于各地來說,“飛地經濟”發展升級,不但要做到“五個有”:不斷有新產業和新業態出現,有較強的內生增長和激勵機制,有高端專業要素規?;郏虚_創領先的商業和創業模式,有特色產業高效規?;奂_€要堅持資源集約化、產業鏈條化、稅收持續化、項目平臺化、價值永恒化“五化”標準。
從對口幫扶向對口合作升級。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僅僅通過轉移支付調節是不夠的,還應當把各地區的先進經驗與發展滯后地區的環境相結合進行制度創新。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吉林省與浙江省對口合作實施方案》等7個對口合作分省市實施方案,這是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的通知》后,對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對口合作工作的再深化、再分解、再部署。對于對口合作雙方來說,援助不如合作,合作不如競爭。雙方既要亮出優勢,也需找出不足,最終目的是優勢互補。此次“東東對口合作”的文件中雖未特別突出社會互動,但對發揮市場力量有所提及。這也給對口合作省市在行動細則上留下了可完善的空間,賦予了合作雙方政府、企業和民眾更多根據自己“需要”尋找合作伙伴的機會和空間。
以城市群引領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繼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之后,國家級城市群正式升級為8個。這也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首個獲批的國家級城市群。同時,作為關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西安躋身為第9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城市群,發揮其優化空間布局和集聚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決策看點】
●9月1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與四川省政府在成都市簽署合作協議,防城港市在簽約儀式上與成都市青白江區簽署了《共同推進南向通道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共同對接落實好廣西“南向、北聯”和四川“突出南向”戰略,加快把防城港市打造成中國-東盟冷鏈經濟重要基地,把青白江區打造為西部地區冷鏈樞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