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第二小學 山東淄博 256400)
深度學習,應當算是一個熱詞,是對學習狀態的質性描述。是相對于淺層學習來說的。最初源于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A教育領域的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系,并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核心問題則是直指數學知識本質,通過它能夠實現知識的整體建構,學生能夠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的關鍵問題。提煉核心問題,要在知識理解的關鍵處,從這一點上來說,核心問題的提出是走向深度學習的必由之路。《圓的認識》一課以“車輪為什么要設計成圓的”這一核心問題入手,沿著板塊化的學習邏輯,讓學習深度發生,對于落實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理性精神的學科使命意義重大。
《圓的認識》一課隸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是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個平面圖形,也是第一個曲線圖形。關于《圓的認識》一課,一直是眾家研究的一個重點,屬于“網紅”之一,大約與它的地位有關。很多小學數學名師以及團隊都研究過這節課,比如華應龍、徐斌、張齊華、李培芳老師等,而且各省市優質課也多次以“圓”為課題賽課并獲得全國大賽一等獎。在當前“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學資源共享,獲取資料的渠道也多而廣,所以我們再研究這節課那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研究。
對比《圓的認識》的諸多課例的邏輯、思路以及成效,可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從畫圓入手,通過畫圓來認識圓心、半徑、直徑等要素,通過折、畫、量等直觀操作活動驗證圓的特點。二是從圓的本質入手,即圓,一中同長。找到從一點(圓心)到同長(半徑)的點的集合,發現剛好是一個圓。再介紹圓心半徑直徑等要素,通過推理、思辯來研究圓的特征。這兩種設計,第一種更加重視直觀操作,第二種更加重視思維活動。每種授課方式都有自己的優點。
基于以上對各種優秀課例的學習,筆者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1.以前學習圖形的活動經驗對這節課有哪些助力?
2.關于圓,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將要知道什么?
3.這節課到底講到什么程度?到圓心距離相等的點,點的集合這個內涵本質小學階段是否要講,怎么講?
4.圓作為小學階段唯一的曲線圖形,其價值如何厘清?
帶著這些思考再去研究“圓”就有了一些靈感和啟發,現將本課中通過提煉核心問題助力學習深度發生的亮點整理如下:
片段一:提煉核心問題——車輪為什么要設計成圓的?
微課引入:圓,被譽為最美的圖形。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它,比如車輪,不管是古老的馬車,還是手推車,還是現在的自行車,小汽車,甚至飛機都離不開飛快轉動的輪子。滾動的車輪讓人們的生存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習慣了這種生活以至于當有一天人們說起“車輪是圓的”這個話題的時候都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提出研究問題——輪子為什么設計成圓形并板書。
[設計意圖]
以“輪子為什么設計成圓形?”問題入課,走“提煉核心問題——探究圓的特征——抓住圓的本質——數學解釋生活”的板塊化的教學邏輯,即以問題驅動、打開空間——多元表達、引發互動——教師跟進、點撥提升——達成結論、回饋生活的邏輯序列教學對于引領學習深度發生有著啟發意義。
片段二:研究圓的特征——為什么是圓?
問題1:我可以怎么畫圓?
師:那同學們,咱們要想研究輪子,研究圓是不是首先得有個圓,在這張紙上怎么能得到一個圓?
生:可以用圓規把它畫出來。
生:兩個量角器。
生:還有畫圓圈的尺。
生:圓柱體的底面畫圓。
生:繩子畫圓
生:兩只鉛筆轉一圈。
問題2:為什么這樣畫都是圓?(1)第一種:用繩子畫 (2)第二種:圓規畫圓(3)對比兩種畫法共性,提出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4)這樣畫出的一定是一個圓,從而推理決定圓的位置和大小的要素,追溯本質“圓,一中同長”。
[設計意圖]
研究圖形,離不開畫圖形,但是怎么借助工具畫出來,并從畫的過程中找到圖形的本質特征,這才是畫的目的。本環節要沿著:能畫成圓嗎?怎么確定畫的是圓?這樣的思考路徑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畫圓中兩個關鍵點,圓心和半徑,從中體會“圓,一中同長”的本質特征,入情入理;也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文化元素無縫引入。
片段三:解釋生活現象——輪子為什么一定要設計為圓形?
想象、操作、對比、辨析平面圖形的運動軌跡,體會一定要設計成的圓的必要性,深化圓的本質特征。

用圓的特征解釋輪子為什么是圓的是數學與生活的橋梁,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解釋生活現象,這也是數學的眼光與數學的思維對現實世界的解釋與表達。這個環節有兩個亮點:一是學具操作直觀明了:隨著輪子滾動,圓心的運動軌跡是一條和地面平行的直線,這也正是“圓,一中同長“的特征,也是車輪平穩的原因。二是圓形、方形輪子運動軌跡對比,則驗證明晰了圓“一中同長”的本質屬性,即是我的而非它的內涵的確定性。
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現實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是數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回顧全課的研究過程,幫助學生建立“確定主題——操作——解釋應用”的研究問題的一般途徑,積累經驗是本節課的重要任務之一,讓學生學可以生長的數學?!秷A的認識》一課,因核心問題的“真、準”,讓學生深度發生,為數學的學習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