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摘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鍛煉多種能力和養成一定素養的主渠道。本文通過在機械專業理論課程教學實踐中體會到的學與教的共軛關系,把握課堂教學,探究打造職業教育課堂有效性的相關教學策略。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性 探索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230-02
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而職業學校學生技能和能力的培養的核心仍然是“教育質量”。
如何提高職業教育的教育質量,總的說來就是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很快地適應崗位需求,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而將這個總的質量要求具體到每一堂課上,就是看老師上的每一堂課是否有效,課堂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
一、何謂職業教育課堂有效性
教師不是課堂的表演者,一位有豐富經驗的教師,課堂上不是以自己為主體唱獨角戲,而是以學生為主體,自己為引導,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思考、實踐和探索新知。
課堂教學效果的體現,并不是一味指向教師對授課內容完成度或授課過程中的認真度,而是指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參與度,每位同學獲取新知識的多少。如果學生不感興趣沒有收獲,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低效甚至無效。
二、打造課堂有效性的實踐思考
下面就從事的機械專業理論課程教學實踐,整理兩點思考如下:
(一)明確學與教的相互作用
經常聽到教師抱怨:“這些學生的基礎薄弱,再努力也很難教好”。學生之間也會交流:“我的成績優秀是我自己努力學習的結果,與老師教的好壞無關”。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看似真可以不相干,但恰恰是相互依存的。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能影響學,學能影響教。只有老師和學生能達成默契,相互配合,做到學教相長,才能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二)掌握好放與收的精確尺度
專業課堂教學應根據學生群體的差異,采用多樣化的授課方法。一堂成功的專業課上,教師應適當的指導,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地思考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并最終理解和掌握課程中有關的知識和技能,獲取成功的體驗。教師在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礎上,對有關問題進行必要的分析和歸納,使學生獲得的新知識更加系統和完整。教師掌握好放與收的尺度,是衡量教學技能的重要標準。
三、在機械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中實踐課堂有效性的兩個教學方法案例
(一)運用“三段式”的教學方法,體現教師“導”學生“學”課堂教學的相互作用
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讓學生會運用“三段式”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掌握最佳知識結構。“三段式”就是將專業課程每個教學課時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直觀演示,引入新課。以《機械制圖》課程為例,中職多數學生缺乏空間思維和想象能力,不能準確的掌握物與圖的轉換,我們在授課中要選擇教具模型、示教板直接演示,讓學生在直觀情況下感知,有利于觀察思維能力的培養。第二階段為重點講授。講授中充分體現教師“導”的作用,對學生易懂的部分可略講,關鍵點、重難點要講清。如第四章軸測圖,這節軸測圖繪圖技能要講清、講透,讓學生掌握物圖轉換規律,會繪制富有立體感的圖形來明確零件的外形、內部結構等。第三個階段為小結練習階段。對授課新知識點進行梳理,當堂鞏固練習,加深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充分體現了教師“導”與學生“學”的相互作用,以教促學,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二)采用“三化”的教學方法、將教與學有機地聯系起來,走出機械專業理論課程教學的新路
教學是教師認真的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否則教學效果會低效。“三化”的教學手段,可將教與學有機地聯系起來。一是多媒體教學經常化。模型、示教板在觀察主要特征及各種事物之間聯系時,同一內容往往要重復演示多次。而采用多媒體教學這一輔助手段適時地穿插于教學之中,與模型、示教板相結合,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實踐繪圖課堂化。實踐繪圖課堂化就是將鞏固練習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項內容,講練結合有助于及時鞏固掌握知識點。三是氣氛活躍形式多樣化。枯燥沉悶的一言堂教學是學生最易疲倦,沒有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方式,輕松、愉快、活潑的課堂是學生向往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設此情境,引導學生在優良的環境下學習思考,使學生處于最佳學習心理狀態。如在制圖實訓室中實踐畫圖,讓學生在專用繪圖臺上學習和練習,小組間可相互討論,充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這時學生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也最有創造性。
中職機械專業理論課程是機械專業的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能否使該課程課堂教學實現有效,這將直接影響機械專業其他課程的學習。通過教學的實踐與不斷的總結,積累教學經驗,探究教學策略,在教學中取得不斷的進步,這是每個職教人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施良方.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
[2]姜田紅.淺談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體會[J].學園,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