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晶心

“徐燦,聽說‘雙11網上有很多優惠活動,我別的不想買,給你列個書單,你幫我買一下。”徐燦父親給徐燦發來一條微信信息。
父親的微信是徐燦教會使用的,但他一直不肯學網上購物,因為微信有與兒子溝通、交流的需求,買買買不是他的愛好,所以沒有學習動力,需要買些書的時候,他就交給徐燦。
每當收到快遞送來的書,徐燦父親就要感慨一下,憶及當年他們讀書時,很多想要看的書,只能去圖書館找。徐燦父親是1980年上的大學,那時候圖書館里的書還不算太豐富,很多書都沒有,有的書如果同學們都想看,就只能輪著借。因為好書難借,徐燦父親還抄過書。徐燦父親平時還愛寫些文章,經常要查資料,也要去圖書館,常常一次查不到位,要跑好多趟。對比徐燦現在的網絡時代,坐在家中,對著電腦或者手機,就可以查找到自己想要的任何內容。互聯網就是一座龐大的世界級圖書館,鼠標一點,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感受世界范圍內的文化。
“這全是拜改革開放所賜啊!”徐燦父親總是這么對徐燦說。
除了閱讀、學習方式的改變,父子兩代的專業選擇也體現了一種價值觀上的變遷。
徐燦父親大學讀的是水利工程專業,工程專業由來是實用、熱門專業,畢業后工作好找,改革開放下的祖國建設是多么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啊。個人興趣是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們根本不去想的事情,改革開放后有大學可上,畢業后可以分配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已經非常難得了。
徐燦出生于1985年,其時父親已經畢業分配到縣水利局工作,畢業、工作、結婚、生子,一氣呵成,那幾年是徐燦父親時常憶起的幸福歲月。當然,后面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只是那是幸福生活的開端,帶給他的幸福指數更高一些。
到徐燦時,大學也于1999年擴招了,讀大學根本不成問題,如果需要糾結一下的,就是專業的選擇了。
徐燦堅定地要選擇導演專業,這是徐燦父親怎么也想不到的。徐燦愛看電影,這是家人都知道的,但他們完全沒料到,他將來竟有志于從事這個行業。
“當導演能吃得上飯嗎?”徐燦父親憂心忡忡地問徐燦,“咱祖上都沒人吃過這碗飯。”
徐燦回道:“爺爺是農民,爺爺的爺爺也是農民,他們都沒人搞過水利。”
徐燦父親說:“這不對,爺爺輩的雖然是農民,但真心還是修過不少大壩的,可能他們更多是土法上馬,我只是經過專業課本培訓而已。”
爭執到最后,還是徐燦贏了,因為徐燦母親的一句話:“我們現在不愁飯吃,怎么著也不會餓著孩子,就讓他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做吧。”
就這樣,徐燦如愿上了南京藝術學院,讀上了自己夢想的專業。現如今已經畢業,在南京某劇院工作。除了劇院的工作,還開了自己的公眾號,時常拍一些自己喜歡的題材視頻放在上面。
今年改革開放40年,從國家層面到社區層面,都舉辦了很多活動和展覽。徐燦也將父親和他自己讀大學時的一些老照片對比、拼貼到一起,做了一個小視頻,發到家族微信群里,引起熱烈圍觀。兩代大學生,不同的人生追求,父輩求生存,當代青年追夢想,無法不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