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圓
摘要: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不合理利用森林資源所造成的資源日益緊張,環境惡化問題嚴重威脅著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有關部門和人民逐漸認識到林業資源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概念。推進生態林業建設,促進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國家提出了一系列生態發展措施,如退耕還林。在此基礎上,本文研究了生態林業建設相關問題,為相關部門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生態修復;現狀;對策
鑒于目前中國林業產業的發展現狀,筆者認為林業生態自我修復能力與生態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因此,為了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必要提高林業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因此,在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科技優勢,不斷優化和提升產業結構,同時要實現林業的優化和建設生態系統,顯著提高中國生態環境林業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巨大幫助。
一、我國生態林業建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生態林業建設發展現狀
林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的快速發展導致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林業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社會開始越來越重視林業發展問題。生態林業建設作為林業發展中先進的發展模式,再次被廣泛關注。我國森林資源的匱乏導致生態林業發展基礎薄弱,而不合理的森林資源開發使得我國林業發展面臨巨大困境,一直未能找到良好的解決辦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生態環境質量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再度關注,對林業發展的認識更加全面,為生態林業發展提供較好的政策支持和社會環境。
(二)發展生態林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生態林業建設的首要問題是法律制度不完善。雖然國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林業建設破壞的法律法規,但尚未發揮良好的約束力,該部分法律內容并未具體針對某些細節,人們缺乏對林業保護的充分認識。中國的生態林業建設仍處于較低水平,建設工作主要停留在植樹造林和植樹造林等主要方面,導致生態林未能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并且我國的生態林業建設還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產業鏈,缺少相應的市場,很多企業并不愿在林業上投資。一方面我國林業市場起步比較晚,發展較緩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林業所創造的經濟效益,無法推動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國內林業市場狹小,而市場對林木的需求較大,很多林業產品滯銷。當前市場還沒有真正意識到生態林業的價值,例如林業旅游、花卉業等高價值的林業產品。
二、林業生態修復發展的重要意義
(一)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林業不僅為人們提供必要的飾品、木材、燃料,還可以保持水土平衡、調節環境氣候、凈化空氣、防風沙、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可以說林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林業的保護可以發展城市生產力,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調整農業接口、增加農民收入
目前,許多地區正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林業的恢復和發展是結構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首先,林業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風沙固定,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保證農業穩定生產。二是積極鼓勵農民根據當地情況發展商品林,增加農民收入,結合林業綜合開發發揮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種植、旅游等,促進全面發展農村經濟。
(三)有效抵御自然災害
我國松花江和嫩江在1998年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雨量大并且集中,導致陰雨天不斷,但如果能夠使用生物工程措施,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將能有效提升當地的自然災害抵御能力,防止水土流失的現象出現,提升農業的生產安全性。
三、加快林業修復,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一)優化產業結構,合理發展林業
林業生態修復的關鍵是優化和提升林業產業,轉變傳統利用模式,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科學利用。在林業產業的發展中,各個行業都應該全面考慮,尋求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就第一產業而言,有必要深入分析市場情況,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大力發展經濟林和次生林,縮短原料增長周期;就第二產業而言,要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引進先進生產技術,實現林業資源的充分利用,最終實現林業資源向高端利用的轉變;就第三產業而言,要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和綠色旅游產業,將林區旅游和花卉栽培作為發展方向,轉變林業資源利用率低的的現狀。要進行林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力發展以科學技術作為依托的新型林業產業,推動林業產業的良性、循環發展。同時,要對林業產業進行技術革新,充分挖掘出林業產業的優勢,形成林業產業的完整的產業鏈,使林業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戰略優勢,提高林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除此之外,要改組人員結構,培養林業產業的專門人才,使林業產業的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為林業修復工作的展開奠定物質基礎。
(二)要加強林業生態修復的力度,改善生態環境,提升生態效益
對林業生態進行修復,是對生態環境的良性改造,能實現改善水土流失、防止洪澇頻發等目的。林業除了具有經濟效益外,還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實際利用過程中,人們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的增長,忽視對林業生態的管理和修復,由此導致環境逐步惡化,自然災害頻發。為了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必須對林業生態進行修復,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合理分配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關系
林業產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生態效益作為支撐;同時,經濟的發展又為林業生態修復提供了可能,必須將二者統一于一個整體。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始階段,人們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對自然資源毫無節制的開采,由此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最終影響了經濟效益的增長。由此可見,要合理、科學的開發林業資源,注重對林業生態的修復,只有這樣,我們的自然生態環境才會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原料支撐,才有可能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平共處,我們的經濟發展才會持續、穩定。
(四)要盡可能協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
在發展林業產業的時候,要充分挖掘其潛在的優勢,促進經濟利益的增長,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基礎;同時,要加大林業修復的力度,保證林產業的健康發展,為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提供可能。所以,要協調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加大林業生態修復的力度,為環境保護提供完備的物質基礎,促進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是林業生態恢復的最終目標。尊重生態環境和保護自然資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林業的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在環境保護中起著重要作用,強調環境保護也是林業有效生態恢復的先決條件。
參考文獻:
[1]劉洋.恩施州石漠化林業專項治理評價與可持續發展[D].湖北民族學院,2016.
[2]李虹.WG林業局森林生態修復效益與對策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6.
[3]重慶區縣林業生態建設亮點紛呈[J].吉林農業,2016 (06):34-35.
[4]劉新池.林業在修復長江生態中要擔當重任[J].政策,2016 (0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