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秋
【摘要】學生學習語文,僅僅學好語文課本上的閱讀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在教學中及早的引導并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而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質量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課外閱讀 閱讀興趣 閱讀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57-01
一、教師應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電視,網絡以其聲色形文的優勢吸引了不少學生將大部分課余時間花在看電視,玩電子游戲上,放棄了課外閱讀,因此教師首先就要把學生引導到健康讀書的軌道上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會引起注意;有興趣才能激起情感;有興趣才能調動熱情。所以要使他們產生閱讀的動機,逐步養成主動閱讀,樂于閱讀的習慣。并激起學生思考,探究,體驗,感受,并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營養,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二、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
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了翅膀。”可是,面對升學壓力,很多家長和學生普遍認為課外閱讀會影響正常的學習,甚至影響學生的前程。其實不然,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的補充。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課內是有限的,而課外卻是無限的。學生課外閱讀既能鞏固和擴大課堂教學效果,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外閱讀比課內閱讀教學更重要,從各種課外書中可以獲取豐富的知識,通過閱讀,學生可以跨越時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還可以通過閱讀和各種名人對話,做心靈的溝通。不僅如此,多讀課外書還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因此,學生更應“多讀書,讀好書”。
三、傳授閱讀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只有正確合理的選擇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的運用閱讀方法,做好筆記,才會事半功倍,有所收獲。
(一)把握閱讀方向,做好讀物推薦
別林斯基說“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初中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但缺少辨別能力。他們喜歡追求新奇的,時尚的,所選的書籍往往是依據是否有興趣,是否流行,從而違背了“好讀書,讀好書”的課外閱讀宗旨。教師應根據學生現階段的需求,一方面鼓勵學生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所推薦的文學名著;另一方面也要推薦一些高品味,高質量的讀物,讓學生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都進一步得到提高。
(二)學會精讀與泛讀
精讀就是精心的閱讀,不僅要了解作品所寫的內容,還要去品味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蘊含的哲理。泛讀即是廣泛閱讀,指讀書的面要廣,以博采眾家之長,開拓思路。馬克思寫資本論曾鉆研過1500種書,通過閱讀搜集了大量的資料。作為教師就要有針對性的給學生以建議,如何以恰當的方法閱讀,提高閱讀的質量與效率。
(三)多思考,勤寫讀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勤動筆,既可摘抄一些好詞好句,也可以在書上做眉批,劃線打重點號,又可以邊讀邊思考,閱讀后還可以發表自己的體會見解,提高閱讀的綜合效益。
四、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
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良好習慣的養成,可以使人終身受益,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如有的學生習慣于睡前閱讀;有的學生喜歡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把不好的習慣改正,留下好的閱讀習慣,這樣會使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總之,開展課外閱讀是新課程理念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闊學生文化胸襟,提升學生生命智慧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快樂的閱讀,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1]王志文.初中語文課外閱讀的指導.學科教育.2013.10
[2]葉滿蓮.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新作文.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