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護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新興學科。有感于近年來傳統課堂教學方法的不足,不能滿足新時期和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基于此,立足于該課程的教學目的,結合課程的內容,提出幾點課堂教學法的創新性探索,希望通過這些教學法的創新,提高學生對本門課程的主動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保護生物學 教學方法 改革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652.4;Q-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140-01
1.保護生物學的學科特點
1937年埃林頓和哈默斯特羅姆最早提出了“保護生物學”的概念,但并沒有引起公眾的足夠重視。直到20世紀70年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巨大挑戰和環境污染惡化等危機成為限制人類發展的關鍵因素時,公眾才開始更多的談論和關注物種生存、多樣性保護和生態平衡等問題。在1978年,首屆國際保護生物學大會的舉行推進了專業深入的學術研究,隨著相關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標志著《保護生物學科》這門學科的正式誕生。1985年Soule把其定義為是研究直接或間接受人類活動或其他因子干擾的物種、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科學。其目的是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原理與方法。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保護生物學的范疇和基本原理,熟諳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和價值,懂得如何在保護生物學理論的指導下更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
2.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探索
2.1選取最合適的教材,保證教學內容的新穎和時效
近年來國際和國內保護生物學發展迅速,其研究內容和熱點問題也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因此,一些出版時期較久遠的書本和教材顯然不太適合現今的課堂需求。筆者通過綜合考察和鉆研國內外有關保護生物學、保育生態學、生物多樣性科學等方面的書籍、著作,結合學生所學的先修課程有關內容和我校實際的教學情況,選定了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保護生物學簡明教程》第四版,該教材理論體系科學合理,內容新穎,緊跟當前研究熱點,同時能夠反應保護生物學研究進程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
2.2充分利用微格和多媒體優勢,開展案例分析
傳統的教學方式傾向于照本宣科,而課件則是海量的文字和圖表,課堂上很容易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而昏昏欲睡,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改進的辦法,就是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穿插保護生物研究中的成功案例,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保護生物的行動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了解全球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問題的嚴峻形勢,從而培養學生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有效的方法包括利用微格教室或多媒體設備,多放一些和多樣性保護有關的圖片、聲音視頻、影視材料等案例分析,可以讓抽象的、不易講清楚的概念,具象化成很容易地被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內容。
2.3 積極開展專業實習活動,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保護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學科,理論需要轉化為實際成果,應用于社會服務和自然保護中去。因此學生只掌握書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從中掌握這門學科的研究方法,相關的技術手段,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標。結合我校與多個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共建有實習基地的優勢,組織學生進行鳥類群落多樣性調查;同時,帶領學生到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開展生物多樣性綜合科考,通過親身體驗科考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
2.4改進考核辦法,強調學習過程
對大學生學習的考核,一般都采用期末考試一次性的量化打分。這種傳統的考核容易造成學生期末突擊,死記硬背啃書本,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新意識。因此,我改進了這門課程的考核方法,引入三點式的考核方式,即平時成績+實踐成績+期末考試成績。這樣一來,避免了學生突擊考試的盲目學習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從而真正掌握該門課程的精髓。
3.結語
在生物多樣性面臨巨大威脅和生態系統不斷惡化的背景下,保護生物學作為處理危機的決策學科,掌握其理論體系和內容可以更好的認清形勢和應對危機。作為教師而言,通過該課程講授,讓學生們更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本課程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養成環境保護的觀念,以主人翁的精神更好地參與到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工作中去。
參考文獻:
[1]馬克平.試論生物多樣性的概念[J].生物多樣性,1993,(1):20-22.
[2]蔣志剛,馬克平,韓興國.保護生物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
韓菡(1987-),女,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主要從事保護生物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