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娟
理想的閱讀課程體系,應該包括三種閱讀形態:單篇(課文)閱讀、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單篇的課文閱讀是我們課堂的主要陣地,新興的群文閱讀是課堂的有益補充,整本書的閱讀是課堂的延伸。
一、群文閱讀的特點和價值
“群文閱讀”打破以單篇獨進、深探細究為主要特征的精讀教學一統天下的狀況,通過全面的閱讀指導,拓寬孩子的閱讀視野,引領孩子的閱讀生活,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閱讀方式,構建以一定議題為依托,以粗讀略讀為主法,以分享感悟為核心,以探索發現為樂趣的群文閱讀,最大限度地解放與培養兒童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
二、群文閱讀的策略
1.群文閱讀的關鍵學會建群。這個群不是幾篇文章湊合在一起。而是根據議題的需要,實現課文重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著許多優秀的文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文章進行詳細的分析,找出文章之間的聯系,實現文章內容與知識的比較,這樣就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語文課文重組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單元重組和跨單元重組兩種方式,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單元都是按照主題進行劃分的,這種主題式的單元劃分方式較為單一,不利于學生的閱讀學習,因此在實現課文重組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分析文章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這樣就能有效的實現課文重組的目的。比如:何老師將課內的《釣魚的啟示》和課外的《規則在心中》、《信任》組成“群”,讓孩子在通讀后選擇自己喜歡的篇目,深入地探究。這樣的方式豐富小學語文單元教學模式,更加有效地在課內外開展精讀。有利于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讓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在相同的時間內均能獲得不同的質和量。
2.按一定結構呈現文章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現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無序地全部呈現,最好有一定的結構,才能取得群文閱讀教學的整體效應。我們可以根據文章主題和特點,合理選擇舉一反三、分組遞進等群文閱讀教學結構,有效地呈現文章。
(1).舉一反三式的群文閱讀教學結構。即先讀一篇文章,再讀一組文章。如群文閱讀“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教學,可先指導學生閱讀《小壁虎借尾巴》,再指導學生閱讀《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七顆鉆石》《犟龜》一組文章,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童話故事中“反復結構”的表達方式。以一篇帶多篇,很好地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2)分組遞進式的群文閱讀教學結構。即先讀一組文章,再讀另一組文章。如《太陽·石頭·風》群文閱讀教學時,先指導學生讀兩首有關太陽的詩歌,讓學生感受詩歌想象的豐富性;再指導學生讀兩首有關石頭的詩歌,在學生感受詩歌想象的豐富性的基礎上,發現詩歌語言的有趣性;最后引導學生閱讀三首有關風的詩歌,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想象的豐富性和語言的有趣性。這種教學結構,一組一組地呈現文章,學生始終在多個文本共讀中進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3.抓整體設計問題理解文章
群文閱讀教學需要單篇文章閱讀作基礎,但重點是指導學生在多篇文章閱讀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教學時,我們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個閱讀整體,設計比較性、遷移性、沖突性等問題,將多篇文章橫向聯合起來,培養學生重整、伸展、評鑒、創意等高層次的閱讀能力。
1.設計比較性問題。比較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方法。常見的比較有橫向比較、縱向比較、內容比較、形式比較、相同點比較、不同點比較、粗略比較、精細比較等。
2.設計遷移性問題。在一篇帶多篇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一些遷移性問題,引導學生把一篇文章的閱讀所得運用到其他文章的閱讀之中。如略讀課文《刷子李》的群文閱讀教學,先指導學生理清課文“黑衣上沒有白點―黑衣上出現白點―黑衣上的小洞”的情節結構,習得“一波三折”的寫作方法;再引導學生閱讀《張大力》《蘇七塊》《泥人張》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運用了“一波三折”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在遷移中鞏固知識、形成能力。
3.設計沖突性問題。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間的差異,設計激發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引起學生思維的碰撞。如蔣軍晶老師教學的群文閱讀《孔子的故事》,在引導學生感受孔子的偉大之后,讓學生深入思考:請大家再讀這些文章,孔子有沒有讓你不太滿意的地方?教學群文閱讀《創世神話》,在引導學生感受各國創世神話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點之后,讓學生深入思考:創世神話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學,為什么今天我們還要讀?從而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群文閱讀教學,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給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一片新天地,是小學語文教學從“少慢差費”走向“多快好省”的一條新途徑。群文閱讀作為課堂的有益補充,每個單元結束后,我們可以根據主題的需要,合理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