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平
我以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為例,粗略梳理了山水田園詩的產生、發展脈絡,對山水田園詩的生存面貌做了一個基本描述。今天我們紀念孟浩然,就是發思古之幽情,壯今天之行色,學習孟浩然,把當代山水田園詩寫好。
“中華詩詞現代化”,是我近幾年來深入思考后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我認為,今天中華詩詞繼唐宋后可能出現一個新的時代高度。因為,這個高度的時代條件已經具備。我甚至覺得這個時代高度正悄悄地向我們走來,只是我們今天的許多人還沒有認識到和感覺到而已。
如果靜下心來認真分析一下,就會發現當代詩詞寫作與古代相比較,已經發生了七大本質變化。第一大變化是語言。封建時代基本上是文言文寫作。今天,白話文對文言文的全面覆蓋,白話文生態已經形成。當代白話文語境下的詩詞寫作,不僅成為一種必要,而且成為一種可能。第二大變化是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天社會已經由農耕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城市文明、信息文明。幾十年來的現代化進程,中華詩詞已經在現代文明肥沃的土壤里生根發芽,只待開花結果。第三大變化是詩人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是半封建制半殖民地國家,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家政體的改變,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今天人民大眾成了詩詞寫作的主體。詩人的身份解放了,詩人的隊伍擴大了。第四大變化是詩詞地理。詩人腳步的寬廣,測量的是詩詞表達的遼闊疆域;詩人視域的全球化,打開的是詩詞寫作的阿里巴巴之門。第五大變化是傳播方式。互聯網網住了世界,移動終端改變了世界。人們的生活、娛樂方式勢必成為詩詞創作的助推器。第六大變化是文本的豐富與文藝表現形式及文藝理論的多元。東西方文學觀念與文學文本的交融與碰撞,只會使今天的詩詞藝術更有表現力。第七大變化是人的現代化。這一點最容易被忽視,但卻是最核心的。改革開放實現了人的現代化,同時釋放出詩詞寫作的巨大能量。現代化的人,寫現代化的詩,全新的感覺天天有。說不定李杜蘇辛也會玩時尚、酷一把,“穿越”到我們今天來。
時代的這七大變化,同樣是今天山水田園詩寫作繞不開的課題,需要我們正視它、面對它,主動適應它,寫出當代技巧成熟的山水田園詩作品。我以為主要有兩條要注意:第一條是要進行山水田園詩的當代精神轉換。第二條是要探索山水田園詩的當代表現手法。
一、實現山水田園詩的當代精神轉換
由于詩人身份的改變,今天我們的詩詞寫作者,是包括了“士”和“仕”在內的人民大眾。那么,今天我們談論山水田園詩,當然只能針對“廣義”的山水田園詩寫作。而古人的山水田園詩影響最大的還是陶淵明、謝靈運、孟浩然、王維等,屬于狹義的山水田園詩。他們樹起了山水田園詩的豐碑。他們的寫作仍然是我們今天的重要參照和學習摹本。我們今天的山水田園詩寫作如果不在精神意旨上與現代精神對接,就不能創作出具有當代精神面貌、當代精神高度的山水田園詩作品。
在古代,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人與自然不僅在生活上,而且在精神上都是一種依存關系,人與自然配合默契,人感激大自然的饋贈,人對大自然的感激與愛護是自覺的。古人認為大地就像人的肌膚,是不能破壞的。可是我們今天的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發展速度,對山水田園過度開發,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致使水土流失,環境污染,自然生態失衡,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敏感嚴峻。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國家可持續發展,讓天更藍水更碧山更青,這是我們今天需要在山水田園詩里注入的精神養料。
世上無論一事一物還是萬事萬物,都有一個共同的承載體,不是別的,那就是土地。我們生活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夢想與身體,最終都要落實在地上。雖然今天的人造飛船上了天,向地外星球移民的計劃也在認真地做,但在想象摸不著的未來,我們和我們的子子孫孫,還得生活在地上,還得沐陽光雨露,吃五谷雜糧。《易經》曰“坤厚載物”。坤,就是地。宋人賀亢有詩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這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生存思想,也是民族的生命哲學。但是在今天的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如何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不受傷害,這也是今天的山水田園詩不能回避的精神問題。
過往,詩人徜徉于山林水澤,勞作于土地田園,仰觀日月星辰,俯察天文地理,探討宇宙秘密和人生真意,消解俗世的紛擾煩憂,享受蜂鶯的野趣和泥土的芬芳,從而獲得審美愉悅和生命快樂。這些似乎是古人山水田園詩唯一的精神旨歸。但是在今天,我們享受山水田園的同時,還要積極參與對山水田園的生命保護與精神救贖,寫出讓“人”受益快樂,也讓“地”受益快樂的山水田園詩。從某種意義上說,山水田園是比人更高貴的一個“生命”。因為,人是自然山水的親切賜予,大地是人的慈祥母親。
二、重視山水田園詩的當代表現手法
作為文學藝術的山水田園詩寫作,當然提倡多樣化、個性化,尊重詩人題材、語言、風格等詩詞表現樣式的自由選擇。你可以有詩經、楚辭、樂府風格的作品,也可以有陶淵明、謝靈運、謝朓風格的作品,可以有王績、孟浩然、王維風格的作品,當然還可以有蘇東坡、范成大、辛棄疾風格的作品。山水田園詩的寫作生態,就應當像山水田園本身一樣色彩豐富、感情充沛。創新表現手法、提高寫作技巧,使作品更鮮活、更吸引人,更受讀者喜愛,是山水田園詩寫作的時代要求。
我在《大雅正聲、繼往開新——中華詩詞求正容變再認識》一文中,提出了可以掌握的四個方法,同樣適合山水田園詩寫作。
格律宜隨作品變。也就是說,沒必要在詩詞體制上作太大的文章,否則,反而會費力不討好,事做得多,戲不好看。而在具體到一首詩詞創作時,是可以有局部變化的,只要你認為此處可變就可以大膽變。這在“失格”的經典詩詞作品中可以得到驗證,如李白的《靜夜思》、崔顥的《黃鶴樓》。這也是詩詞不成文之“法”,而且是“大法”不是“小法”。詩人于此最宜深思。
語言宜隨語境變。我這里講的是“宜”,并不是一定要這樣。你也完全可以用文言文寫得很古雅。宜變文言文語境為白話文語境,變舊時代語境為新時代語境。詩詞對語言其實沒有選擇性,用文言可以寫好詩詞,用白話同樣可以寫好詩詞。
題材宜隨視域變。要吮吸傳統藝術精髓,吸收現代藝術營養,不迷信古人,不排斥洋人,古為今用,西為中用,都為我用。要從農耕文明的氛圍里走出來,走進工業文明、信息文明、城市文明的時代里去。打開寫作視域,拓寬寫作思路,豐富寫作題材。
技法宜隨心法變。詩詞是藝術而非技術。詩藝存乎詩人一心,心法變則技法變,心大法亦大,心寬法亦寬。現代思維方法、現代價值觀念,現代視角展開的詩詞審美,一定會幫你打開心門,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心法”,豐富和置換大家熟知的詩詞“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