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亮
2018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總局四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一大批無辦學許可證、教學內容超綱、存在安全隱患的線下教育機構已應聲停業或整改。這是歷來針對K12(即基礎教育階段)線下教育市場最嚴厲的整頓通知,而K12在線教育市場暫時處于監管空白狀態。未來K12在線教育市場也將受到管制,《ICP經營許可證》《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等證書可能成為必備的入行條件。
“野蠻生長”的在線教育
2012年以來,在線教育被廣泛看好。雖然經歷了2014年和2016年市場的嚴冬,但總是在很短時間內卷土重來,吸引全社會的關注:從每年的全國兩會到每天接到的營銷電話,在線教育不絕于耳。但是,盡管每次都被高高吹起,而風頭過后,在線教育也會迅速落回地面,讓人們看到,僅靠投資和市場之風托舉,不真正融入教育生態,在線教育很難飛得更遠。
2018年第一周,在線教育迎來了數起巨額融資案:1月4日,K12在線一對一輔導平臺海風教育完成,來自好未來和源碼資本的數千萬美金C輪融資;IT在線教育公司北風網完成數千萬元B+輪融資……稍晚一些,噠噠英語也傳出獲得老虎環球基金、好未來1億美金C輪融資的消息。隨著資本競相入局,在線教育企業乃至行業的發展速度受到極大推動。
融資數額與速度的不斷提升,已然成為在線教育行業的一種趨勢。數據顯示:2017年,教育行業一級市場共發生412起融資事件,總金額達282.86億人民幣——在一年前,這個數字僅為155億元。從時間維度上看,發生在2017年前半年的融資案共170起,涉及金融67.18億元;下半年融資案共242起,融資金額為215.68億元,幾乎高達上半年的3倍。
在資本催化下,在線教育行業的化學反應愈演愈烈:優質初創企業不斷獲得資本追逐,這些來自在線教育頭部企業的投資又進一步加快了初創企業的融資、成長速度。“野蠻生長”——這是央視新聞于2017年末對在線教育的評價。在更早一些的兩會上,也有人大代表提交了《關于加強互聯網教育立法的議案》,希望能規劃甚至是限制在線教育市場的高速成長。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雖然從側面反映出行業的火爆,但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在線教育市場的無序擴張。在部分投資機構看來,投資在線教育只是為了獲得高額回報后賣出。選擇在線教育,與選擇O2O、網約車、VR、共享單車、AI等并無實質區別。一方面,在線教育圈地忙;另一方面,這種新教學手段對基礎教育的正面影響非常小。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表示: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終端發展,成癮性網絡游戲、邪惡動漫、不良小說、互聯網賭博等不斷出現,造成一些中小學生沉迷游戲、行為失范、價值觀混亂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的學習進步和身心健康;近一時期,甚至出現人身傷亡、違法犯罪等惡性事件。為切實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有效維護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部印發了這份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認識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的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同時對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中小學提出了明確要求。在不良網絡信息滲透中小學的同時,在線教育去了哪里?這種失位是怎么發生的?
逐利導致教育失位
被稱為“中國在線教育元年”的2013年,已經過去5年,國內在線教育市場也經歷了飛速的發展,在線教育品牌、學校和學習者對在線教育的態度都逐漸變得理性。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相比在線教育剛剛興起時的狂熱,現在更加注重的是提高教學質量以及促進教育公平。在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學習質量,但為了讓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需要對學生進行測評和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想要學習哪些知識,針對其痛點來設計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多參與互動,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新互聯網教學模式。事實證明:在線教育可以也讓優質的教育資源傳播到世界各地,幫助實現教育公平。通過在線教育平臺,更多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接觸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甚至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與國外的優秀老師一起學習。但在現實中,這種一對一引入國際教育資源的操作,卻迅速失敗。
2016年和2017年是在線一對一教育模式最流行的兩年。但是2018年過半之后,這種模式迅速萎縮,曾經在這方面押寶而投入巨大的在線教育機構紛紛退出或者倒閉。一個學習場景說明了這種事情是怎么發生的:4月的北京,一位三年級小學生,坐在電腦前,電腦屏幕上是身在加拿大的外教。在簡單的聊了幾句之后,加拿大的外教開始在寒冷的天氣里打噴嚏,然后雙方默默對坐,除了幾句尷尬的哈哈、呵呵之外,只有外教不時發出的咳嗽和打噴嚏的聲音。接下來的時間里,師生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就是這樣一節尷尬的外教課,孩子的家長要付出150元人民幣的代價。這樣價格高昂、沒有實際作用的課程,卻有數十家在線教育機構在進行鋪天蓋地的營銷推廣。多數機構的年均收費達到1.5萬元以上。終于,有機構認識到,這種低性價比課程很難被市場廣泛接受。
國內首家赴美上市的在線英語教育公司51Talk,在2018年初推出了主打40元每節高性價比的菲律賓外教課,而教師原來是干保姆的。這種低價課程其實也不是追求教學質量,只是利用了價格優勢,讓更多人易于接受而已。可以說,一對一外語在線教育的效果,在總體上并不成功。
發展迅猛但入不敷出
創立于2001年的滬江教育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早在網上做教育的專業機構。
2018年7月3日,滬江教育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滬江教育將成為首家港股上市的互聯網教育平臺。招股說明書顯示:雖然滬江教育3年來營業收入在增長,但是仍未實現盈利,每年虧損也在逐年增長,2015年虧損為2.8億元,2016年虧損4.22億元,2017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5.37億元,3年累計虧損超過12.4億元。
滬江教育董事長兼CEO伏彩瑞在各種場合反復強調:教育在中國是非常大的生意,在全球也是。現在市場規模是過萬億元,未來10年一定在10萬億元以上,會到一個井噴點,之后就不再是每年30%、20%的增長,甚至100%。最終教育跟每個人息息相關,是一個巨大的生意。但是這個市場雖大,成本更高。
2015年至2017年滬江教育的營收分別為1.85億元、3.4億元及5.5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73.3%,毛利分別為0.96億、1.96億和3.33億元。但是,營收和毛利持續增長的同時,滬江教育的虧損也在持續擴大。2015年和2016年滬江教育的年度虧損分別為2.8億元、4.22億元,2017年的年度虧損進一步擴大至5.37億元。3年里,滬江教育的虧損總額超過12億。用于經營活動的現金凈額為-1.20億元、-2.72億元和-4.31億元。值得關注的是,最近3年僅銷售及分銷開支,就分別占到滬江教育總收益的132.2%、115.3%及106.1%,收益尚不足以應付開支,也被媒體質疑滬江教育是“流血上市”。滬江教育的出資方,持有股份時間最長的一家已經持股9年。按照業內3年到5年的退出時間計劃表,滬江教育的投資人希望上市實現退出的愿望已經十分迫切。招股書中,滬江教育也提示投資者,根據以往的凈虧損、負經營現金流以及流動負債凈額,“我們未必能在未來實現盈利或產生正經營現金流量”。在線教育正在進行“燒錢大戰”,雖然它打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但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學習效率并不能和線下相比,線上教育主要為輔助學習之用。與傳統線下教育的區域性自然引流方式不同,在線教育的獲客主要是通過線上渠道、樓宇液晶和線下地推實現,需要付出較高的推廣和渠道成本,加上線上教育市場競爭激烈,進一步抬高了獲客成本。
需更多融入基礎教育
滬江教育高企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并非獨有。已經上市的尚德機構和無憂英語同樣存在銷售費用高、持續虧損的問題。銷售費用高企,并不是滬江這一家線上教育機構獨有的現象。
2015年及2016年,尚德機構及無憂英語銷售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均超過了100%。2017年,尚德機構該項占比增加至139.38%,無憂英語下降至77.48%,滬江教育銷售費用在營收中的占比為106.1%,位于兩家公司之間。招股書披露,滬江教育的收益主要來自于自有品牌課程業務、CCtalk平臺業務分部及其他收入。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17年度,公司自有品牌課程業務分部收益分別為1.85億元、3.40億元、5.54億元,CCtalk平臺業務自2017年起才開始產生收益,當年收益為52.1萬元。此外,為了進一步推廣課程,滬江從2017年開始還開始接受學生的分期付款,導致2017年產生大量應收款項。滬江教育也在招股書中提示風險,“中國的教育技術行業發展迅猛、高度分散且競爭激烈。我們預計該行業將面臨長期激烈斗爭,這可能導致利潤降低,或造成重大虧損,我們定價時必須考慮競爭對手的定價。”由于在營銷上巨額投入,尚德機構及無憂英語2015年至2017年亦持續處于虧損狀態。2017年,尚德機構及無憂英語虧損額分別為9.19億元及5.81億元。
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在線教育研究報告顯示:K12在線教育行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對從業者來說,最令人望而卻步的問題是增收不增利;對用戶來說,優質師資和內容不足、教學體驗和效果差強人意等問題始終沒有解決。2017年,企業倒閉、名師出走、流量虛高、被指涉黃、明星代言戰、電話營銷戰等媒體爆料頻頻出現。混亂產生的根源是行業準入門檻低,但對核心資源的要求程度高。這是新興行業快速增長下的必然現象。
目前在線教育機構的投資重點是在線和營銷。以后,在線教育勢必要回歸教育本質:全面育人。2018年7月26日,新東方多納外教直播課項目總監章潔在“新浪2018中國教育行業論壇”上表示:無論選擇了哪種在線教學模式,真正決定企業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的,是團隊做好產品和服務的能力。這次論壇上,所有發言者都反復提到我們要回歸教育的本質。對于教育內容的研發和對教育人才的培養,是在線教育今后發展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