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哺乳,對新媽媽來說,是一種幸福而又奇妙的體驗。但是,有些新媽媽會遭遇到乳房疼痛的困擾。乳房疼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媽媽應到乳腺科、產后康復科等科室聽取專業醫護人員的建議,讓寶寶和自己順利度過哺乳期。
乳房腫脹之痛 這種情況常在產后第一天出現,是由產后乳房靜脈及淋巴系統腫脹而引起的一種正常反應。此時應在對乳房組織造成損傷前進行干預,從而預防這種生理性的乳房脹痛。要做到“三早”,即早接觸、早吸吮、早開奶。寶寶頻繁有效的吸吮,是促進乳腺管通暢的一個重要措施,寶寶越早開始吸吮,媽媽的乳腺管就可以得到越好的疏通,乳汁的分泌就越順暢。
另外,豬蹄湯、鯽魚湯等催乳湯也不宜太早吃,一般建議在產后一周后才開始,以免下奶太快引起乳房脹痛。對乳房腫脹引起的疼痛應及時找專業的醫務人員按摩疏通乳腺管。需要注意的是,產婦或家屬不要在沒有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去按摩。
乳汁淤積之痛 乳腺管未排空、泌乳反射失調、導管系統壓迫性堵塞等,都可導致產后新媽媽因乳汁淤積而造成乳房疼痛,表現為乳房腫脹、硬結和皮膚紅斑等。對乳汁淤積的預防,同樣要做到及早母乳喂養,按需哺乳。一旦出現乳汁淤積,可以用溫毛巾濕敷在乳房上,手動通乳,或用電動吸乳器在泌乳反射后吸5~10分鐘,然后再換另一側乳房。
乳導管堵塞之痛 當乳導管堵塞時,可引起乳房局部突起硬結、疼痛,皮膚出現紅斑。為保持乳導管通暢,新媽媽要做到經常、持續地哺乳,并在哺乳前和哺乳時輕輕地敲一下乳房,對乳房進行按摩,或者用電動吸乳器吸乳。如果乳導管堵塞仍得不到緩解,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一些消炎鎮痛藥。如果經過保守治療后,乳導管仍未疏通,則可在乳管鏡下對乳管進行沖洗治療。
乳頭皸裂之痛 小寶寶沒能正確地含接到乳頭,就容易把媽媽嬌嫩的乳頭扯破,出現乳頭皸裂,使媽媽在下次喂奶時感覺疼痛。媽媽在喂奶時,一定要有正確的姿勢。喂奶時最好是坐在低凳上或讓身體靠在椅背上。如果坐的位置較高,可把一只腳放在一個小板凳上,并在膝上放一個枕頭,這樣可以使媽媽在哺乳時感覺輕松一些。抱孩子時,媽媽要把寶寶放在腿上,讓寶寶的頭枕著媽媽的胳膊,媽媽用手臂托住寶寶后背。如果是剛出生的寶寶,媽媽還應把寶寶的小屁股托起,讓寶寶的頭和胸靠近媽媽的身體,下頜緊貼媽媽的乳房,媽媽的大拇指和食指呈C字形托起乳房,先用乳頭刺激寶寶的口周圍,使寶寶建立覓食反射,當寶寶的嘴巴張到足夠大時,再將乳頭及大部分的乳暈塞進寶寶的口中。一旦出現乳頭皸裂,可以在皸裂處涂擦VAD油乳或天然維生素E,以促進傷口恢復。
乳腺炎之痛 乳腺炎是指乳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癥,是哺乳期婦女的常見疾病之一,特別是初產的哺乳婦女,它可發生在哺乳期的任何階段,但較常見于產后頭3個月,尤其是產后2~3周內。臨床上表現為乳房有楔形區域的紅、腫、熱、痛,并可伴有體溫升高、打寒戰、流感樣癥狀以及全身的不適感。預防乳腺炎,首先是提倡積極地母乳喂養,讓寶寶多吸吮,對于沒有吸完的奶水,也應及時將奶水擠出來。另外,對于部分有先天性乳頭缺陷等影響哺乳的重要因素,最好能在妊娠前就進行矯正,并積極處理母乳喂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出現乳腺炎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治療。
乳頭濕疹之痛 乳頭濕疹的病因比較復雜,這類患者多為過敏性體質,在嬰兒吸吮、局部過度潮濕、人造纖維衣物等刺激下,可誘發乳頭及附近皮膚發生過敏反應而出現濕疹,出現紅斑、瘙癢、滲出、糜爛等癥狀,嚴重的甚至會激發細菌感染。乳房濕疹在解除刺激后,大多數可以自愈。預防乳頭濕疹,首先要去除病因,以避免繼續發生過敏反應,急性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一些抗過敏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