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雁
摘要: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作為伴隨文化產業發展而生的二十一世紀“朝陽專業”,既顯示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也反映出新興學科所面對的諸多問題。由于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自身定位和培養目標不同,文化產業管理的專業建設與規劃也應具有比較鮮明的獨特性和特質性,以適應新形勢下的人才發展和就業需求,農業特色需真正貫穿于專業建設之中,專業的發展要為農業實踐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農業特色
自2004年以來,我國4所高校開始設置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至2017年,已經發展到192所各類高校在培養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其中農林院校也占有很大的比例。(1)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發展速度有目共睹,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門專業之一。學科建設從無到有的過程解決了我國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及理論資源匱乏的窘境,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質量該如何提高的問題仍待解決。不同高校培養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趨同性明顯,而農林院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具有的專業特色性不強。一方面很難與綜合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競爭;另一方面,所具備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又很難與地區農業的生產實際相結合。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農林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與地區農業相融合的可行方法,促進產學研一體化進程和專業特性化教育的開展。
一、農林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農林院校特色結合度不夠。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根據農林院校的特色來制定,但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建設中,農林院校卻很少能夠完全認清自身所具備的優勢,存在著對自身的定位與培養目標與專業發展規劃錯位的情況。文化產業管理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也涉及到傳媒、出版、影視娛樂、網絡等多種方向。學科設置的傾斜與偏重,會造成學生必要知識體系建構上的失衡,也會造成學生所學不能學以致用,在畢業后難以找到理想的就業崗位。(2)如果農林院校對學生的培養目標不能以本高校所獨具的特色為特色,學生容易失去就業中的競爭優勢,對本專業產生挫敗感。反之,當農林院校以農業為主體,以文化產業管理服務農業為培養目標,學生的專業學習也有了明確的研究對象,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增加特定案例,更容易引導學生對未來的就業方向有一定的認識和規劃。
第二,教學活動與地區農業發展狀況偏離問題突出。農林類高校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基本延續綜合院校的專業課程:專業或從屬于人文學院,或被并入經管學院,與農林類高校的支柱專業關聯不大。學生在進行本科階段的學習時,往往很難了解到其他專業。在農林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上,缺乏相關的專業選修課與實踐課。農林類高校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在教材選擇上,大多采取綜合性院校所編寫的文化產業管理類教材。與傳媒、影視等專業關聯度高,與農業幾乎全無交集。學生對農業知識掌握薄弱,缺少對農業理論的直接或間接應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與很少能夠參與學校農業實習基地的實習。
第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科研成果與地區農業文化產業化過程銜接性不足。由于文化產業具有由點及面的精神內容為核心的特征,本專業的學生具有先天的產學研優勢,相對容易將自己研發的精神內容變為物質實體。但農林院校所培養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和社會上的文化創意產品相重合,并沒有完全融合到農業文化產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去,對地區農業的文化傳播與文化品牌規劃與實施,沒有做到應有的示范與帶頭作用。在農業文化產業的科技化與智能化過程中,不能提供與之相關的充分智力支持。
二、強化農林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農業特色的建議
首先,在農林院校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設置階段,要大力增強農業特色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相關性。學生學習本專業的目的首先在于服務三農,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化的進程,其次才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類別中的其他方向。學校及院系要為學生開設地區文化及農業文化特色課程,讓學生親近農業,了解農業、特別是地方農業的特點。
第二,在課程安排上,要順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對多學科交叉人才的需求,為學生成為具備農學、林學、園藝學、文化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人才擴寬道路。鼓勵跨專業開設選修課,鼓勵學生選修農學、果樹、園藝等專業;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開放學校的農業實習基地,加強學生對農業的實踐;鼓勵教師編寫并選用與農林相關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材,在教學中加大關于農業文化產業的案例及分析。同時,積極開設對農民及農業文化產業管理社會人才的再培訓,面向社會開辦農業文化產業管理課程,鼓勵本專業師生深入農村,積極推動其文化產業化進程。
第三,為學生創造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下鄉村活動的平臺,豐富師生在農業范圍中的產學研實踐活動,擴大本專業在廣大農業企業中的影響。要從農村出發,以農業為本,將文化產業的管理知識運用到農業的文化產業化過程中去;發掘農村的文化資源,大力開展農村特色的文化旅游,組織學生策劃農村與農業文化節,真正打造高校認可、屬于農民自己的品牌,并形成產業鏈條;發展農業文化高科技,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知識,服務地區農業文化產業發展。
結束語
現代化的農業有別于傳統農業,它依托于文化,滿足人們的物質與精神需要,將創意與農業相結合,實現農業品牌的締造。農林類高校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發展,與農業的文化產業化過程息息相關,擔負著服務三農的任務和促進農村地區文化產業化的使命。沒有特色,就難以辦出符合時代與社會要求的專業,就難以在日新月異的學科發展面前保持自己的競爭力。因此,農林院校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必須加強自身的農業特色,積極促進農業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推動本專業向農業文化產業化融合的更進一步邁進。
注釋:
根據教育部2004-2017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專業熱·就業冷”的現實已成為學界共識,如何真正提高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質量,培養合格的、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是當前討論的重點。
參考文獻:
[1]佟穎,杜向奎.新時期高校為文化產業發展服務的思考[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8 (04):155-156.
[2]劉鋼鎖.淺談地方高校對區域文化的引領作用[J].中國高校科技,2016 (0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