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導致大片土地荒廢,然而土地流轉的發展進程似乎仍存在許多問題。與此同時,基礎建設落后、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也愈發突出。對此,本文將對以村民持股方式建立新型鄉鎮企業來解決農村問題的方法進行探討,并廣泛闡述其對鄉村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土地流轉;村民持股;新型鄉鎮企業;鄉村振興
引言
“三農”問題歷來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放眼當下,已在我國傳統社會存在兩千余年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在勞動力與土地分離、規模小、效率低的大背景下,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此同時,近年來風靡各地的土地流轉似乎也不盡如人意:流轉進程緩慢、流轉后收益低下、農民頻繁被騙等問題時有發生,再加上基礎建設落后、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傳統的農村社會問題,我們不難發現,要實現鄉村振興,仍有許多難題在等待我們去攻克。
一、鄉村振興困難的根源所在
我國的鄉村振興之路之所以困難重重,究其根本,這一系列問題的源泉都最終指向一個字——人,即勞動力的流失。我們不妨細想,當前農村的貧困迫使青壯年不得不為了生計而涌向城市,而農村則只剩下一些婦女、兒童及老人,無人建設又進一步導致了農村的貧困,在貧困的驅使下則再次使勞動力脫離農村,從而構成了一個由人與貧困緊密聯結的死循環,長此以往,人將越走越多,農村也將越變越窮。
顯然,貧困與勞動力的流失便是頑疾所在。也就是說,要想解決農村問題,以上兩點即是問題的突破口。要解決貧困,一味的補貼和固定收益不過是揚湯止沸,而在筆者看來,土地流轉便有些這樣的意味,雖說每年的固定收益讓農民得到了立即的實惠,但絕不符合農村發展的長遠利益,同時,其所帶來的高風險也不應出現在農民這個脆弱群體的負債單上。反觀另一方面,只有吸引勞動力回流,讓農民自己發展自己,將為生計打拼的熱情與建設美麗家園的渴望相結合才是釜底抽薪之計。
二、以農民持股鄉鎮企業吸引勞動力回流助力鄉村振興
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吸引勞動力回流到農村,建設農村呢?多年的探索和事實證明,這一問題的解決顯然已經不能再單純依靠傳統的農業耕作了。因為傳統的農業耕作既不能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也不能增加農民收益,便無法吸引勞動力回流,那么當代農村便需要通過建設新型鄉鎮企業,延長產業鏈,發展規模經營來釋放更大的吸引力。而這里的新型鄉鎮企業將不同于以往簡單的集體經濟,轉而成為股份制企業,由村民按資本和土地要素參股,共同勞動,到期分紅,這樣既讓農民收獲了大筆的收益,也使他們擁有實實在在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從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角度來看,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在新型鄉鎮企業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主觀性和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動力,才能保障一系列戰略及決策的順利實施,才能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對鄉村振興的積極作用。為此,只有從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并結合具體的建設需要,尊重農民的意愿讓他們持股參與企業建設,才能既讓他們受益鄉村振興,又讓他們鉚足干勁,成為實施振興戰略的主體參與者,由此打好鄉村振興的堅實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在調動農民積極性,鼓勵他們持股參與鄉鎮企業建設的過程中,要將“創新”落到實處,而不能一味地照搬傳統鄉鎮企業的經驗及經營理念。
在筆者看來,新型鄉鎮企業的“新”不僅體現在企業結構上,還體現在經營內容上。不同于傳統鄉鎮企業在經營內容的隨意性,新型鄉鎮企業要以其所經營的土地上的農業類型為基礎,進行相應的開發利用。例如,在國家基本農田上進行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糧食作物種植;在其他土地上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業、養殖業等,最重要的是與工業相結合,將低級農作物加工為高品質農產品,從而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鄉鎮企業還應將綠色生態理念貫徹到土地的開發利用過程之中,并充分挖掘農業的綠色生態價值,在生產各種綠色農產品的同時還應注意生態和環保,為人們提供更清潔的空氣,更天然的田園,因為綠色、生態才是農業的本色,只有打造農村新型生產生態景觀,才能進一步吸引人們前來觀光,從而帶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斷帶動農村振興及農民增收。
都說中國的農民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他們最不怕的是吃苦,但怕的是吃虧,所以鄉鎮企業要鼓勵村民參與建設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保護好農民群體的利益,不能以簡單的勞動雇傭或產品買賣的關系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更不能單純依靠土地流轉,“一轉了之”,相反,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農民通過持股參與農業及經濟建設的形式進行產業化經營,形成利益共同體,共同分享農村創業、鄉村振興的成果。
這就要求鄉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注意鼓勵和引導農民在持股參與建設的同時進行創業創新,充分發揮農民群體巨大的創造潛能,為此鄉鎮企業要善于利用現代先進的生產技術及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指導創業村民向特色種養、休閑旅游、綠色農產品加工物流、電子商務等領域擴展,大力與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有機結合,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稻花游魚綠草牛羊、文化體驗休閑養生”相映成趣的生態文化景觀,讓農業有文化說頭、景觀看頭、休閑玩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農村來吃喝玩樂、縱情山水、賞花摘果、體驗農活,從而更好地適應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升級,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休閑旅游觀光、農耕文化體驗的強烈需求,同時發揮旅游業對鄉村創收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作用。
只有這樣,村民才既是企業的擁有者,又是企業的勞動者,還是企業的規劃者。由此看來,鄉鎮企業將不再只是吸收農民進行低級勞動的車間,轉而發展為由農民共建共享,與農業緊密結合的規模化、產業化的大型集團和脫貧致富的創業平臺。
三、村民持股的新型鄉鎮企業對鄉村振興發揮的積極作用
簡而言之,建立村民持股的新型鄉鎮企業便是將原本流轉給別人的土地“流轉”到自己所在的集體手中,將原本提供給外人的工作機會掌握在自己手上,將原本固定獲得的微薄利潤擴大為不斷增長的經濟收入。這種經營方式所激發的勞動熱情和帶來的巨大效益將是土地流轉與傳統鄉鎮企業所無法比擬的。
我們再放眼大局,來設想一下新型鄉鎮企業為整個農村所帶來的變化。首先,巨大的經濟效益對脫貧致富的作用已是顯而易見。其次,在經濟利益的巨大誘惑下,絕大部分青壯年將不再背井離鄉,轉而回到年邁的父母與幼小的孩子身邊,不僅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找到了方法,更讓他們實現了家庭與事業的雙豐收。當然,原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也將得到充分利用。第三,隨著農村發展、人口增長,對于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的需求必將上漲,當需求遠大于供給,國家便會毫不遲疑的滿足農村地區對于公共資源的需要,到那時,不僅農村面貌將煥然一新,城鄉差距也將大幅減小。最后,這樣的發展方式既符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長遠規劃,也將推動農村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無論是在經濟、社會還是生態方面,都將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做出巨大貢獻。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當下土地流轉陷入停滯且治標不治本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深度剖析造成農村問題的根源所在,制定有效的發展措施和長遠規劃,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以農民的利益為根本,在鄉鎮企業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惟其如此,農村問題才能得到切實解決,鄉村振興便也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袁敏.射洪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集體資產變股權 村民持股有“錢途”[N],四川日報,2016年11月18日第007版.
[2]黃國建.新農村建設中新型鄉鎮企業發展的探討[J],鄉鎮經濟,2017 (07):36-38.
作者簡介:翟健豪),男,淄博實驗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