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秀, 馬利文, 艾 宇
(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醫院 護理部, 湖北 仙桃, 433000)
目前手術干預仍是徹底治療老年患者腫瘤的主要方法。研究[1]顯示,老年患者術后會因休克、感染、復發影響手術效果,延長住院時間,降低臨床效果,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進而縮短了患者生存時間。本研究觀察老年腫瘤手術室危險因素,以期早期提高防范,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老年腫瘤患者276例。年齡10~75歲,平均(52.3±3.4)歲; 病程3個月~2年,平均(7.1±1.2)個月。納入患者均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手術治療,征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 排除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妊娠期婦女,拒絕手術治療者。
所有患者均完善相關檢查,結合影像學檢查,在全身麻醉下行老年腫瘤切除術,術后結合病理組織學情況進行對應治療,若為惡性腫瘤則結合放化療進行,若為良性腫瘤則定期復查。對術后出現休克、感染、慢性疼痛、腫瘤復發等恢復效果欠佳患者進行危險因素分析,結合文獻[2]制定相應的手術室相關問題,包括手術時間、手衛生、消毒滅菌隔離、環境情況、手術室布局情況、工作流程情況、手術間、術中應用抗生素、侵襲性操作、接臺手術、設備搬動、手術人員、參觀人數、術中開門次數。
手術時間命名為變量X1(賦值方法: 0為>2 h, 1為<2 h), 手衛生命名為變量X2(賦值方法: 0=達標, 1=不達標),消毒滅菌隔離命名為X3(賦值方法: 0=徹底, 1=不徹底),環境命名為變量X4(賦值方法: 0=清潔, 1=污染),手術室布局命名為變量X5(賦值方法: 0=合理, 1=不合理),工作流程命名為變量X6(賦值方法: 0=合理, 1=不合理),手術間命名為變量X7(賦值方法: 0=層流, 1=其他),術中應用抗生素命名為變量X8(賦值方法: 0=是, 1=否),侵襲性操作命名為變量X9(賦值方法: 0=是, 1=否),接臺手術命名為變量X10(賦值方法: 0=是, 1=否),設備搬動命名為變量X11(賦值方法: 0=是, 1=否),手術人員命名為變量X12(賦值方法: 0為>3個, 1為<3個),參觀人數命名為變量X13(賦值方法: 0為>3個, 1為<3個),術中開門次數命名為變量X14(賦值方法: 0為>10次, 1為<10次)。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法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4個老年腫瘤患者手術室變量中經Logistic回歸分析后有10個變量具有統計學意義,分別是手術時間、手衛生、消毒滅菌隔離、環境、手術室布局、手術間、術中應用抗生素、參觀人數、侵襲性操作、術中開門次數,見表1。

表1 老年腫瘤患者手術室高危單因素Logistic回歸比較
將10個單危險因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多危險因素有手術時間長、消毒滅菌隔離不徹底、術中未應用抗生素、參觀人數多、侵襲性操作,見表2。

表2 老年腫瘤患者手術室多因素Logistic回歸比較
老年腫瘤患者手術的預后相關危險因素是由多方面造成的,老年患者年齡偏大,基礎疾病多,機體抵抗力下降會影響預后,惡性腫瘤則會影響術后效果。
結果顯示,手術時間是影響老年腫瘤術后的危險因素,報道[3]顯示,手術時間越長則感染風險越大,因手術時間1 h左右其院內感染率為1%, 而2 h院內感染發生率則轉變為6%, 超過3 h則有10%以上會出現感染和其他影響術后效果情況。
消毒滅菌隔離在手術室中包含內容較多,如術者手衛生達標情況,是否遵循六步洗手法,是否達到高溫滅菌,在手術鋪巾時是否遵循手術區域完全隔離的措施等[4]。研究[5]顯示,對老年腫瘤或者術前要剃掉頭發,并術前1 d洗頭,清除污物,在鋪單時要結合指示卡進行識別,消毒是否徹底,并將除手術區域其他區域均要鋪巾,且用消毒巾貼住刀口位置。否則術后感染率增加50%, 同時容易引起頭顱血腫等變化。
抗生素合理使用一直以來是具有爭議的熱點問題,過量應用容易引起菌群失調,過少則不能達到預期目標,而術中應用抗生素一直備受關注,一般手術時間在3 h內的就單用頭孢唑啉2.0 g, 超過3 h則追加1次,這樣術后感染率會下降[6-7]。加上顱腦位置較高,抗生素較難通過血腦屏障,故同時要選擇能通過血腦屏障的抗生素。
參觀人數和手術人數、連臺手術等屬于一種類型,均是增加了手術室空氣內菌落數。一般來說,參觀人數過多則容易造成體毛、皮屑等脫落物通過袖口、褲管等播散到空氣中,加上無菌操作不到位則會引起空氣中菌落數超標,若加上手術時間過長則更是增加了影響切口預后的不利因素[8-9]。在手術前就開啟層流過濾系統,這樣就減少了環境污染。
侵襲性操作是外科各種手術的獨立危險因素,手術室中主要是留置導尿和全身插管、中心靜脈置管等,雖然這些方法均是為了手術安全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黏膜完整性,增加了和空氣中細菌附著的概率[10-11], 故術后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因此盡可能減少全身插管,對留置導尿患者術后做好會陰護理,對切口引流則及時觀察引流量,術后48 h內拔除,并盡可能減少中心靜脈穿刺,降低感染風險[12-13]。
綜上所述,要強化手術室管理,手術物品要三查關,保證物品的無菌,同時要改變不合理流程,減少非手術人員的頻繁進入,手術間空氣凈化[14-15]。術前仔細了解患者病情,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術前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盡可能減少各種侵襲性操作,操作后加強護理,早期拔除,減少各種細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