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2014年4月上旬的一個上午,在鄭州市碧波園古玩城逛地攤時,發現了四塊帶銘文的磚雕,線刻著四個戲曲演員的舞臺形象.其銘文分別為“丁都賽”“楊揔惜‘“薛子小‘和“凹歛兒。熟讀中國戲曲史的他,看到“丁都賽‘三個字時心跳都急促起來。“丁都賽‘是北宋著名青年女性雜劇演員.《東京夢華錄》上有記載,她曾在東京的寶津樓上給宋徽宗演過雜劇。這次偶然的機遇,便是李寶宗與戲曲文物緣分的開始,也是對戲曲文物收藏和整理的開始
“地攤上偶遇”開啟戲曲收藏
“我國古代鄙視戲劇與戲曲,大批社會地位下氏下的名演員、名作家湮而不彰,大批劇作如宋代官本和金代院本雜劇僅存名目。”李寶宗說,“幸運的是,我們可以從中原地區發現的戲劇、戲曲文物中一窺其風采。”
李寶宗最初是研究仰韶和漢唐陶瓷文化的,從2003年開始到2011年左右,他聯合幾位洛陽的知名藏家,經河南省文物局和河南省民政廳批準,在鄭州舉辦了“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因為2014年那次地攤上的偶遇,才開啟了他收藏戲曲文物的歷程。
北宋首都東京開封是中國古代戲曲的誕生地,中原地區是中國古代戲劇的搖籃地,地上、地下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戲劇、戲曲文化遺產,見證著中國古代戲劇和戲曲的誕生、發展和繁榮。立足于收藏整理中原戲劇、戲曲文化,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集中收藏了宋元時期的戲曲文物,其中雜劇、散樂、社火等戲曲磚雕類收藏達1200余件(套)。這些收藏引起國內文博專家的重視,認為對中國戲曲史研究意義重大,有必要對其進行系統梳理。
現代意義上的戲曲在宋代趨于成熟,古籍文獻中雖不乏宋大曲、雜劇、諸宮調等記載,但相關存世買物稀少。宋金墓中發現的一些戲曲形象磚雕或壁畫,可與古籍記載相驗證,成為研究宋代戲曲形態非常重要的參研依據。一方北宋彩繪大曲圖磚雕,四方刻有北宋京城名角兒“丁都賽”“楊揔惜”“凹歛兒”“薛子小”的銘文磚雕,是已發現的宋代戲曲文物中的代表性實物,現藏于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可謂世界上最早的戲曲裝扮演出形象實物資料,是迄今發現的為數不多的宋代戲曲磚雕文物中的珍品,被譽為中國戲曲史上的“國家寶藏”,在我國古代戲曲發展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戲曲文物承載多重文化
《收藏·拍賣》:戲曲又物收藏作為收藏中的小門類,特別是戲曲成熟期(元明清)之前的又物更是冷門,您是如何進入這個領域的?
李寶宗:戲曲文物,特別是孕育和形成期的戲曲文物,不同于其成熟和繁盛時期的是,盡管其在長達8000年的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長達7300年的孕育和形成,則其后700年的成熟與繁榮,將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但由于其罕見稀有,少為人知,就自然地成為了一個比較小的收藏門類。
我進入這個收藏領域,緣于2014年那次與北宋戲曲文物的極其偶然的相遇。搞收藏的人都知道,帶文字的東西比沒有文字的更珍貴,如果還能與古代文獻的記載吻合,那就尤為珍貴了。當時買下來后,回到博物館上網一查,呵,“國寶”一批嘛!中國國家博物館,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祖廟,在其官方網站上重點介紹的7件文物中,“丁都賽”磚雕就位列其中,由此不難看出其“國寶”性質。
隨著對這組銘文磚雕歷史文化地位認識的逐步提高,我們“華博”便開始了對遼宋金元戲曲文物的“壟斷”性收藏。截至2017年底,我們共收藏遼宋金元磚雕類戲曲文物1600多方,奠定了國內博物館界難以超越的“霸主”地位。
《收藏·拍賣》:您如何看待戲曲文物收藏?
李寶宗:戲曲文物,盡管屬于一個“小門類”,但其歷史文化地位和學術研究價值,卻是其他所謂的“大門類”文物所難以比擬的。首先,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歷代先民們的歷史文化知識,賴戲曲以普及;人生觀、道德觀、審美觀賴戲曲以形塑;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賴戲曲以宣泄;年節祭賽、休閑娛樂,賴戲曲以承載。可以說,還沒有任何一門藝術,能夠對歷代先民起到如此巨大的普及、形塑、宣泄和承載作用。其次,由于歷代統治者在觀念上視戲曲為宣淫亂情之行為,從而鄙視與禁止,使其載體(文物)不為官府文人以及收藏家所重視,遂導致其傳世物品極為稀少。亦正因為如此,戲曲文物的收藏,也便自然地具有了搶救與保護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