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玉
摘? 要:我國稻米、魚類養殖歷史悠久,經過了多年發展,到如今已經有了固定的養殖體系,并且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稻漁養殖觀念。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口的增多糧食問題成為一大難題,再后來隨著糧食問題引發一系列糧食改革,人們已經從當初的“只求溫飽”到現在向著更健康更綠色的糧食種植方向發展,然后進行多次改革,因此,本篇文章對稻米魚類綜合養殖的內涵特征以及發展現狀進行闡述,并且提出了相關建議,萬望采納,讓我國的稻魚養殖技術不斷發展提高。
關鍵詞:內涵特征;發展情況;綠色稻米及政策建
中圖分類號:S-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1974/nyyjs.20181032046
稻漁綜合養殖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有著無與倫比的優越性,這種運作模式帶來的是一場農漁業的改革,這種新方式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也進行了多次變化。
1? ? ?內涵特征
稻漁綜合種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將土地資源充分的利用起來,利用稻田的適當土地環境資源進行合理的水產養殖,達到“糧地不相爭”、“田水兩用”的目的,從而達到“糧魚雙收”經濟效益最大化、不斷提高農漁民經濟收入的目的。這種種植和養殖在一起的運作模式擺脫了以往的“糧歸糧,魚是魚”的單一產業結構,在這種產業模式下,漁轉農的道路順暢許多,漁民扶持農業發展的同時也受到農業發展帶來的諸多便利,稻漁綜合養殖這種運作方式帶來諸多便利,例如:能增加糧食產量、促進農民收入、促進產業融合等。
而現代社會在不斷地發展進步,各項專業,各項領域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逐漸的適應社會,不斷朝著綠色環保的方向發展,例如稻田養魚與有機稻種植相結合,可以讓其觀賞性提高,而且還能保證產品的質量,讓其在賺取農漁業利潤的同時還可以發展旅游業。
2? ? ?發展歷史
稻漁綜合養殖就是說二者混合,在稻田中進行養魚行業,達到一水兩用,相互利用,達到互利雙贏的結果。我國在剛開始建國的時候,發展特別困難,那時候的人們自身的溫飽問題得不到解決,并且思維意識還停留在要重視糧食種植,對于漁業的發展沒有足夠的重視。但是,后來逐漸的開始了稻漁綜合種養這一新模式的發展,并對其格外重視,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種產業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讓該行業從業者收入不斷上漲,更重要的是能讓環境問題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稻漁綜合種養這項產業模式在我國各地快速發展。在最近幾年,我國的各個政府部門,開始了對該項產業模式的密切關注,也讓稻漁綜合種養這一模式發展的速度更快,讓農漁業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不斷的進行融合。
而由于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提高,稻漁綜合種養這一產業模式進一步得到了改善和優化。在稻漁綜合種養未出現之前,人們的種植業與漁業是完全不相關的,改革開放30a以來我國的稻漁種養發生了幾次大的浪潮。在20世紀80年代,這次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四改”,改變以往單一的種植理念、改田間設施、改放養技術、改粗養為半精養。主要解決山區的“吃魚難”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這次改革的特征往前邁進一步,把半精養改為精養,想要達到稻與魚高產量的目的;在2005年以后開始這次的特點是穩住產量,增加收益。
植物種植和動物養殖兩者完全不相干,這也是我國幾千年下來的“傳承”。種田肥料使用化肥,導致土地與水資源嚴重污染,地下水里充滿大量化肥殘留,有人說“地下水抽出來可以當肥料”魚類養殖業,在養殖的時候只用魚餌,魚餌利用率低導致水中殘留物增加,更加導致水資源的污染,而且這種養殖方式產量也不高,這就引起了人們的深思,于是這就使得人們向新的產業方式邁進。順應時代的召喚,生態農業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這種產業方式拋棄了以往的單一種植結構,達到產量高,作物效率高的要求,而我國又是漁業大國,之前的“吃魚難”問題也已解決,我國也就正式向種田養殖業進軍,稻漁綜合養殖由此提出。
現在稻漁綜合養殖從一開始單一的把魚放進稻田中養殖到現在的多種混合養殖有了很大的改觀,帶來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觀。現在不僅僅是南方地區,東北,西部一些適宜種植水稻的地區也都進行了改革而且取得良好成就。
3? ? ?新型產業結構優點
現在,“養魚穩糧”成了農業的重點工程,這也是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轉身。與此同時農場新的稻田養殖技術正在興起,與20世紀的傳統稻田養殖技術相比,稻田種養新技術在很多地方都有差距。傳統稻田養殖技術設魚溜魚溝占稻田20%~30%,水稻栽植是常規的最高1.2萬穴,養殖對象也是普通的魚類,而且依舊使用化肥和大量農藥;與之相對的,新型稻田養殖技術沒有魚溜,魚溝占稻田的5%,實行大壟雙行,一穴不少,一行不缺,在養殖上脫離普通魚類,摻雜一些螃蟹、黃鱔、泥鰍等其他水產品,同時以魚類糞便,有機肥作為肥料,大大減少化肥的使用,這樣相比較,傳統的養殖技術產出的稻米有所減產,新型稻田養殖技術不減產。
4? ? ?綠色稻米理念及政策建議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綠色稻米觀念的提出再一次引發高潮。主張秉承綠色理念,提倡有機稻米的種植。在稻漁綜合養殖中,減少化肥的使用,大力提倡施用農家肥、有機肥。使用直接水資源,直接引用池水河水,同時把有機稻引進其中,能夠大大提高觀賞性,借此來發展旅游業,不僅產品更優而且能有觀賞性,由此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稻田是充滿活力的稻田,把鄉村普通的農產業變為休閑產業,稻漁綜合種養引進新的消費理念,促進國家最底層農民的收入,大力促進農業發展,這種發展模式體現當今時代的主流,就是生態、綠色。施用有機肥,減少使用化肥,種植業獲得收獲的同時養殖業在相應季節獲得同樣收益,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許多資源。稻田綜合養殖技術有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巨大作用,國家也把這種產業模式作為國家的重點實施對象,能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改善生態環境,這也是世界各國都特別重視的一點。現在多省促進這一發展戰略,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實行多項優惠政策,在多方面放寬政策,為農民提供多處便利。但是農漁民的收益依舊沒顯著提高,這也是國家全面發展的同時所帶來的小問題。建議政府能大力扶持稻漁綜合養殖技術,提高作物售價,減少加工費用等多方面做出讓步,在允許范圍內為農民提供優惠。
4.1? ?建立稻漁綜合種養綜合產業化模式以及推動相關技術創新
可以建設以產業化發展為關鍵的發展模式,要按照產業化的發展目標及相關要求,建立主導模式的發展要求。同時還要做好關于主導模式的研發與經驗概括,逐漸創新滿足各個區域的發展模式。還可以將產業化配套關鍵技術進行有效集成。推動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的主要技術的創新,做好稻漁綜合種養的公益性的宣傳工作,根據有關發展要求,推動技術創新的開展。
4.2? ? ?示范推廣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的有關技術與模式
做好產業化示范的有效推廣,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化有關示范區域的形成,建立大量的具有較高水平、良好效益以及較大范圍的稻漁綜合種養以產業化為主導的示范性區域。該示范性區域應該著重強調產業化、品牌化、規模與標準化的發展要求,提高田間工程、配套裝置與配套保障制度的建立,同時積極開展現場交流會。積極建設以多個領域的專家所構成的稻漁綜合種養技術合作小組,共同處理關于生產以及技術的聯合性問題。還可以形成示范性的標準化體制。從而推動有關行業、領域與企業的建設,確定技術性能保護的標準以及技術評估措施,日益形成示范性的推廣體制。
5? ? ?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最初的稻漁綜合養殖技術也已不斷完善,從最開始為解決溫飽問題到更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生產率再到現在以生態建設為目標,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種養殖業的改革仍需要國家的調節和人民的互助。
參考文獻
[1]肖放.新形勢下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中國漁業經濟,2017,35(3):4-8.
[2]李正榮.安徽省稻漁綜合種養現狀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2-3):72-72.
[3]張凱.新時期談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幾點思考[J].農家科技旬刊,2017(9):45.
[4]張顯良.稻漁綜合種養助推漁業轉方式調結構[J].農村工作通訊,2017(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