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高校創業教育相比西方高校的創業教育存在理念轉換、機制設計、制度保障、外部環境方面的差距。可采取理念轉換、頂層設計、系統重構、分類指導等策略來實現這一生態系統的和諧、可持續發展。創業教育的基礎在于創新文化,實現創業教育的根本轉變需要依賴于創新文化的力量。構建高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需要通過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全方位優化、改革。結合江蘇實際,應在注意把握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基礎上通過分類指導實現江蘇創業教育的生態化培育。
關鍵詞:創新創業文化;高校創業教育;生態;體系;策略
創業教育作為繼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護照,指引著世界教育發展的方向,是中國教育改革的著力點,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標準。更重要的是,創業教育契合人的發展規律,是踐行創新精神的現實路徑,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建構和諧社會的驅動力量。
“沒有體系便不能稱之為科學”,消解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癥結,需要著眼于整體,建構完善的創新創業培育體系,形成一個像生態體系一樣的良性循環系統,其中包括高校、政府、企業、家庭、學生等多個子系統。子系統之間及其與外部各要素間不斷地進行信息、資源的交換,體現整體性、層次性、循環性以及開放性等特征,實現在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中,作為“生物群落”的教育主體與客體,作為“無機環境”的政府、社會、企業等構成同一整體,保持生態性優良互動與運行。采取理念轉換、頂層設計、系統重構、分類指導等策略來實現這一生態系統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1 基于創新文化的高校創業教育理念轉換
創業教育的價值基礎在于創新文化,“創新和創業兩者在內容和本質上是相通的,創新是創業的先導和基礎,創業是創新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創業的成敗取決于創新的程度”。實現創業教育的根本轉變需要依賴于創新文化的力量,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利用機會的關鍵”,“是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與眾不同的做事‘方式”,韋伯稱這種精神為“美德和能力”,因為“新的精神滲透到經濟生活中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揭示了職業、謀利、節儉這3大理性經濟行為與基督新教倫理之間的文化關聯。由此而論,植根于并驅動美國經濟躍升的創業文化與創業精神也獲得了宗教與道德力量的支撐,世俗的創業行為被轉換為“天職”,具有了神圣的救贖內涵,因而其創業行為的文化驅動力和價值根基尤為凸顯。此外,這種獨特的創業文化根基也為創業行為圈定了可行的道德邊界。
創新文化不僅是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驅動力”,也是我國開展創業教育的根基與引擎。創新精神是“高校創業文化的精髓與靈魂,也是高校創業活動蓬勃開展的源泉和動力”。創新創業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人才培養的價值指南,是全新、根本的教育理念,是大學生實現社會化的新途徑,承擔社會責任的新渠道,服務社會、奉獻國家的新形式。創業教育契合“育人為本”的高等教育核心理念和根本使命,它遵循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是適應并促進知識經濟與社會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長遠大計,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大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舉措。
創業教育本質上是對教育對象創業意識、創業素質、創業技能、創業精神的培養與開發,更是對教育對象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技能的訓練。它既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又要重視學生職業素質與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還要強調發展學生個性和創業潛能。
創業教育是功能性、結構性的價值定位,它需要超越功利化的工具屬性,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著眼于培養未來幾代人的“創業遺傳代碼”,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創業教育性質與功能的革命性轉換,它也承載著文化、道德的使命和責任。
創業教育的理念轉變涉及整個系統的參與主體,其中包括教育行政官員、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企業家等,旨在促進教育對象的全面、自由發展。大學生群體要學會摒棄功利目的,把創業作為一個過程、一種生活方式,不斷激發主觀能動性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
2 基于頂層設計的生態系統重構
高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重構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過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全方位優化、改革。通過創業教育機制得到最優化設計,通過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目標得到最優化定位,通過創業教育的教學內容得到最優化處理,通過創業教育的教學方法得到最優化選擇,通過創業教育的教學手段得到最優化利用,通過創業教育的教育環境得到最佳改善等實現更高的創業教育質量。
首先,在教育內部系統上,涉及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內容、教育方式等要素。其中,教育主體為高校管理者及師資隊伍。按照美國的模式,高校更多的師資應來源于社會各領域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以及豐裕實踐經驗的創業者,聘請他們做“創業導師”,從事兼職教學和研究工作,或者邀請他們直接參與大學創業教育項目,以有效提升整體教師隊伍的多元化與科學化水平。同時,對少數的專職創業教育教師要強化培訓,提供派出訪問學習機會,鼓勵和支持教師帶動學生共同進行創業實訓,力爭建設專題研究隊伍、課程講師隊伍和實操導師隊伍等3大功能團隊。
其次,在創業教育的外部環境上,借鑒美國硅谷等創新文化環境的成功經驗,有效聚集、整合政府資源、企業資源、民間資源和非政府組織資源,共同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優質見習基地、創業機會與服務平臺,實現學生、學校和社會3方動態平衡。
最后,內部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有效的信息交換與良性互動還需要機制化、制度化,即將分散的、權宜性、應景式的創業教育轉化為常態化、有序化、規范化,并提供制度性、法律性保障。如投入保障機制,確保財力、人力、物質設施、環境條件、配套支持政策、基地建設等各類資源的落實,突破當前資源瓶頸制約;健全包含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在內的“三位一體”的運行機制等。在成熟的機制基礎上,逐步健全和完善與創業有關的法制體系,努力克服制約創業發展的制度性障礙,通過體制與制度創新從根本上創建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
3 基于江蘇實際的分類指導策略
江蘇省具有豐厚的科教創新資源,具有“創新創業創優,爭先領先率先”的良好氛圍以及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因此江蘇省高校的創業教育具有優良的公共基礎。但根據調查發現,在江蘇實現創業教育的生態化培育,還要把握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維度,即在總體樣本結果的基礎上,針對3種不同類型高校的差異和個性采取分類指導策略。這與美國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輻射模式等高校創業教育模式具有一致的構建原則。
研究教學型大學以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為特色,具有較強的科研實力,經費充足、師資水平與學生素質高,具有文化素質教育優勢,有利于跨學科交叉。但目前研究教學型大學在創業教育方面仍處于初級階段。研究教學型大學學生的創業意向不足,思想觀念較為傳統,因而這類學校要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在結合文化素質教育資源、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基礎上,應用綜合性模式,將原有的科研優勢、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創業典型,特別引導學生創建機會型、技術型企業。這需要全校性的教育規劃、一系列政策配套支持、組織保障,搭建創業平臺、加強創業意識、提升創業技能、培育創業成果。
參考文獻
[1]郭秀穎.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生態系統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民營科技;2008年09期.
[2]王鋒.論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J];價值工程;2011年
20期.
作者簡介
張燕(1993-),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教育學原理,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