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主體意識的逐漸提高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發生了演變。本文以此為線索,梳理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演變歷程,總結出經驗,更好的推進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建設。
關鍵詞:改革開放四十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演變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有效突破口。同樣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來說,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是提升其實效性的重要一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原則的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調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也不斷改進。因此我們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演變進行研究。
1 改革開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演變的時代契機
1.1 科學技術的發展
1989年9月,鄧小平在于斯洛伐克總統會談時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恢復了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國家應有的地位,此后我國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進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科學技術發展的政策和實踐改革。首先,科學技術在實踐方面得到了發展,為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一方面,我們打破了“一支筆,一張嘴”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借助科學技術豐富教學方法,如投影儀,以及多媒體系統在課堂上的運用;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拉近了各國之間的距離,通過互聯網技術我們可以接觸到西方國家的課程教學方法,借鑒其優勢。其次,科學技術在政策上的變革。關于科學技術的發展頒布了許多政策。如: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認為創新是科學的本質,要在不斷的發展中創新,這也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要求。而要想創新,就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創新,以適應社會的實際要求。
1.2 大學生主體意識的不斷增強
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加深。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能很好的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因此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果不佳。由于教材內容不可以隨意更改,因此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從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來拉近與大學生之間的距離。因此,大學生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不斷改革背景之一。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由此可見,我國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注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培養大學生德育的直接渠道,我國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重視。在1978年開始鼓勵學生要在接觸社會實際中接受教育[1]。在“85”方案中,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逐漸凸顯,鼓勵實行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方法。“98方案”的提出進一步加強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科學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越來越符合大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05”方案的提出則告訴我們高校思想政治理要想得到發展,必須將教學方法、教材等各個組成部分看成一個整體,既要考慮某一要素對整體的影響,又要考慮某一要素是否合適,只有弄清楚各要素之間以及與整體的關系,才能更好的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演變。
2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演變脈絡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要有一定的歷史發展脈絡,只有將演變脈絡梳理清楚,才便于對其經驗進行總結,以便更好的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發展。根據改革開放的發展進程和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幾次改革,梳理出如下幾個階段。
2.1 1978至1984年:啟發式教學方法初現
這一時期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確定為社會主義大學的標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地位逐漸得到提高,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視。提出了“學生必須學好”的原則,這說明這一時期學生的主體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提到了提升,學好,會用才是開設該課程的目的,因此該時期開始轉變教學方法理念,開始嘗試啟發式式教學方法,在實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始探索啟發式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中學生不在是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是漸漸成了課程的主體。至此,改革開放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變了過去注入式的教學,開始根據實際情況啟發教學。如:中國人民大學采取了“教師講解+學習閱讀經典”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2.2 1985年至1997年:逐漸形成雙向互動式教學
隨著“85方案”的頒布,提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同教師一同參與互動,活躍課堂氛圍,在實踐中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雙向互動式教學方法。包括:閱讀研討法,分組討論法等等。如:在這一時期,清華大學生開創了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師生對話研討”、“學生專題辯論”、“哲人名言解析”等[2]。總之,此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已由教師的唯一主體性逐漸形成了課堂雙主體形式,形成了雙向互動式教學方法。
2.3 1998年至2005年: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初步形成
“98方案”頒布以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多樣化的傾向開始形成。1998年12月,提出高校應該嘗試運用開放教育的模式方法。1999年12月,提出應該利用好電化教育和利用計算機作為輔助手段,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11月,提出要加強互聯網的建設,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拓展教育的空間,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形成一個合力。雖然該時期互聯網技術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并不廣泛,但是也形成了線上線下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
2.4 2005年至今: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體系形成
隨著05方案的提出,在教育教學方法上,倡導運用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等教學方式和專題式、案例式等教學方法,以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并強調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和互聯網建立教學資料數據庫,推進教學資源的共享[4]。黨中央、教育部在2015年7月發布提出應該將“老師講授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與日常教育”,“校內與校外”等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在2018年提出要努力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教學方法創新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加強師生互動,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制定好實踐教學大綱,拓展實踐教學形式,并且將網絡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如:北京理工大學在講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時,將北京的紅色教育資源與學生的社會實踐、個人出行結合起來,帶領大學生們參觀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演變的經驗總結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一直秉持著始終堅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人才為根本。從理論和實踐中結合國情和大學生的實際需要不斷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教學方法上不僅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也積累了經驗。
3.1 堅持黨中央的領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演變雖然是一項實踐活動,但是卻離不開黨中央的支持,因為要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符合與時俱進,就必須堅持黨中央的領導。只有堅持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才能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學方法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且堅定的政治方向,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的演變具有意義。
3.2 堅持以生為本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學生的主體地位越加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以生為本,要不斷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經驗告訴我們教學方法的使用要與學生的現狀相結合,面對不同專業、不同性格、不同需要的大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只有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大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相反,為了追求的抬頭率,使用泛娛樂的教學方法或者憑教師經驗判斷教學方法,不以學生的實際為根本,即使利用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技術手段,也不能讓大學生真正領悟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我們人生的重要意義。由此可見,我們要堅持以生為本,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滿足大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和接受知識的能力等,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實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組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96.
[2]吳倬.清華大學“兩課”改革的目標、思路與措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1995.09.
作者簡介
史小雅(1993-),女,河北唐山,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6級在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