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曦
摘 要:老子的哲學觀中的核心是“道”,奠基于此基礎上的“自然”是老子美學的核心,通過“自然”引出自然而然、無為、樸拙之美、虛靜這些都是“自然”下的審美意識,老子的美學思想強調的是無為的美,反對過分雕琢,追求萬事萬物自然的美,反對過分雕琢并不是反對一切修飾,在不違背“自然”的情況下稍加修飾,保留事物最原本的意識形態的美是老子所推崇的,除此之外老子崇尚的自然觀眾還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主張真正美的音樂、真正美的形象是自然渾成的有機整體。
關鍵詞:自然;樸拙;審美情趣;自然而然;無為
提到《老子》人們印象中更多的是一部哲學著作,其實不然老子思想是中國美學思想的開端,雖然他直接論述的美學思想并不多,但卻蘊含豐富的美學思想。《老子》中對“自然”的解釋成為之后美學思想中最高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標準。“自然”是老子的首創概念,研究老子美學中的“自然觀”就相當于研究中國美學的審美情趣和美學思想中對于美的追求。
一、《老子》中的“自然”
在《老子》中“自然一共出現了五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言貴。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句話的意思是“功成事遂,百姓都說:我自然……事情辦完了,老百姓都說:我本來就是這樣的。這里的自然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自己本該如此”“本來的樣子”我們可以理解事物的本原即“自然”。第二處“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句話的意思為:一切要順應自然。所以狂風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情形呢?這句話是從自然的角度來闡釋的,這里的自然是:合乎自然的法則即自然規律,這是老子的“自然而然”思想。第三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靠大地的能量去生長,不僅僅是人萬物都是靠大地的能量生長。大地靠天的能量生長,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雨。因為天下雨雨到地上成水,水在滋養打地。天是靠道的能量來生長。這句話中還提到道家的一個主要觀點“有”和“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道是“無”,自然是“有”,道生自然。關于“有”和“無”在這里就不多贅述了。這句話中的“道法自然”這是老子自然觀中的總綱,它將自然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道”作為最高范疇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而道的本質寓于自然之中,即“道”就是“自然”。“道”代表自然而然的原則,所以老子對道的推崇也就變成對自然的推崇,這對我國美學思想有著很深的影響,比如中國畫中無論是內容,還是筆法都追求“自然”,這個自然是內容上的自然也是筆法上的無過多修飾,同時也是心境上的自然而然。《老子》中的“自然“并不局限于對自然萬物的關注,在觀察自然萬物的變化中,老子發現純樸的人性與自然事物有相通之處所以老子的自然觀“由天及人”,進而“天人合一”將自然而然升級為人類應該遵循的生活準則,也是人類追求的理想狀態。第四處“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這句話的意思是: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貴,就是由于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老子說的順其自然是未經人工雕琢的自然,是事物本真的狀態,也是事物最難能可貴的狀態,比如在工業美術中的木雕,硯雕中就追求自然而然,有時根據硯臺的自然形態進行切割,盡可能少的雕飾,保留事物最本原的狀態和形態,這就是追求“自然”。第五處“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句話的意思為: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貨物,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經常犯的過錯。這樣遵循萬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會妄加干預。這句話中的“自然”觀為尊重自然本性,不要妄加干預的自然。由上面五處“自然”我們可以總結老子的自然觀大致可歸納為兩種含義:第一,未經雕琢,不加人工干預的自然本性的呈現狀態,包括人性、物性的本原面貌,這一含義是自然的基本含義;第二,是加入人為所呈現合乎人和物的本性的狀態或形態,稍加人為改變但合乎事物本性的形態也是“自然”。
二、老子的“自然觀”與美學思想
老子思想中對美學影響最為深刻就是它強調順應自然。“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輔”就是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而“為”則是違背客觀規律,將事物經過人的主觀意識加以改造,所以老子自然觀的核心是“無為”,無為即順應自然,有的時候經過人主體意識的改造事物,破壞了事物的本性和自然,打破了“天人”之間的和諧,老子主張無為。藹然無味作為老子高度推崇的思想,它滲透在美學思想之中,作為美學范疇的“無為”,其內涵是本然,不造作的一種自然狀態,這是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老子反對違背自然的造作,反映到審美上就是無為則體現為對天然渾成的追求。在藝術創作中,那些刻意而為是違背自然的。而精心而為又合乎自然的東西是值得推崇的。在中國古人看來,藝術家創造精彩作品的關鍵在于無為而作,自然天成。比如馬一角就是利用了留白的自然而然創造了自己的一番特色,是符合自然的基礎上用留白襯托出畫中所畫部分的精致,又以所畫部分的風景襯托留白處的“自然”的意味。藝術創作的無為法則不是要求藝術家放棄對藝術美的追求,而是主張藝術家超越對作品成敗得失的考慮上升到藝術創作的高度自由境界。這樣,藝術家雖無意為文,卻可以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老子除了主張無為之美,還追求樸拙之美。老子主張自然無為,反對人為、有為的看法,表現在審美觀上,所謂遵循自然之道的主張實際上就是以樸拙為美。“樸”有本色、本性的意思,“拙”是“樸”的外在表現形態。拙,原指:粗獷、疏放,引申為藝術中的自然,拙就是一種自然天成、天然渾成,看似拙,但確是自然界留下的智慧,實則“巧”。老子崇尚的自然為美是“無為”思想的美學體現,他追求的“自然美”是拋開世俗和功利,抓住了美的根本和藝術實踐中的本質特征,對中國傳統的審美文化,審美情趣有著及其深遠的影響,反映出中國古代美學崇尚自然本性不尚雕琢工巧的美學趣味。
老子的美學思想中的“虛靜”是一種直覺體驗,在本質上和審美是相通的。“滌除玄鑒”是虛靜的必要前提。所謂“滌除玄鑒”就是消除一切雜念,心靈澄靜。老子用滌除玄鑒來說明主題本心極度安寧,這與審美中的只有內心專注才可領略事物的美,心不在焉則是審美的大忌。老子的自然觀中除了以上方面還有與之相關的思想,這是老子自然觀的美學內涵的補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看似再說音樂中的美感,其實說的是追求自然天成反對以部分、有限的聲樂和形象代替自然之美的音樂。自然混成,強調了事物本原的不可分割性,過于表現過于形式化的事物則缺少了自然純真之美。總而言之,老子美學中“自然”是一種以自然為美的美學思想,表現出的意識形態是:順應自然為主,人工調解為輔的意識形態,追求超越人工修飾、渾然天成的自然、樸拙、清淡的美的境界。在老子之后他的美學得到了莊子的繼承和發揚,同屬道家的莊周認為“大美”不言無形,在自然宇宙當中,實質就是自然本身,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議。此后追求“自然美”成為中國古典美學和文藝中的一種至高的藝術境界。但老子的美學思想并不局限于影響審美情趣和藝術表現形式上,中國書法亦受“自然”的影響。在中國古典美學中,“自然”作為中國傳統的審美理想是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它深刻的影響著中國美學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的價值取向。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