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瀟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的發展,我國越來越重視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市場上對于演藝、演唱等人才的需求逐漸擴大,應運而來的是更多的高職院校開設了音樂表演專業,其中聲樂課就列入其中。而高職院校的聲樂課程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也是碩果累累,而其中也不乏一些問題,因此本文將以橫店影視職業學院開設的聲樂基礎課作為例,征對聲樂教學與改革中的一些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高職聲樂教學;教學改革初探;橫店影視職業學院
一、高職聲樂教學改革現狀
關于高職聲樂教學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學方法、培養目標兩方面,在巴雪萍的《改革創新機制下高職聲樂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這篇文章中,主要是從聲樂教學方法這一方面進行探討,這篇文章主要是征對少數民族的學生在上聲樂課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從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該篇文章主要從教學中遇到的困惑進而提出教改,走出誘惑,最后通過舞臺實踐這一環節來實現自己的教改目標。本文更多是從教學方法亦或者教學具體環節來闡釋自己的教改思想。在葉夢萍的《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欣賞環節的教學探索》一文中,作者將聲樂欣賞作為聲樂教學中一項重要環節,并且通過欣賞這一環節更好利用以及優化聲樂教學資源,在提高學生的演唱技術的同時提高對作品的內涵理解。文章主要從兩方面論述自己的教學探索路徑。首先提出欣賞環節在高職高專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從優化聲樂教學資源、有利于與音樂其它相關課程的連接。其次,從欣賞環節在高職聲樂教學中的定位進行論述的,包括通過欣賞,增強聲樂理論的傳授以及欣賞環節在聲樂教學中的安排與設置兩方面進行探討的。這篇文章也主要從教學方法及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這一方面這一具體環節入手。
在呂玫的《高職聲樂課綜合教學改革之我見》這篇文章針對高職教育的當前現狀以及社會的需求,對高職的聲樂教學提出自我的改革意見,從而更加適應社會需求。文章從五個方面闡述了作者教學改革的意見,第一,提高學生的試唱能力,作者認為試唱能力的提高是學習聲樂作品的基礎,與此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視唱練耳的能力,所謂一舉兩得;第二,從知識儲備、文學涵養以及音樂史這三個角度實現聲樂教學的改革,其中作者認為如果想要把一首聲樂作品演繹的很好,這三方面缺一不可,所以教師再給學生布置新的聲樂作品的同時,要讓學生從這幾方面入手對所演唱的作品有全方位的了解,如作者的生平、時代背景等一些列圍繞演唱作品的相關資料。從而在提高學生詮釋作品的能力以外,也豐富了學生的音樂史以及相關的人文素養;第三,本文從發聲練習與合唱兩方面進一步完善聲樂課堂教學,作者認為發聲練習是演唱作品前必不可少的一項環節,但發聲練習相對于作品演唱會相對枯燥,學生容易產生厭煩的心理,所以在聲樂教學中,可以加入一些合唱性的發聲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此同時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發聲技巧,而且還讓學生明白了團隊與合作的重要性。第四,本文認為應當在聲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聲樂彈唱能力,也就是即興伴奏的方法。作者認為聲樂彈唱是一種及鋼琴演奏、聲樂演唱、和聲學等多門音樂學科于一體的一種技能,而教師應當在提高學聲樂技巧的同時,在聲樂學習的每一個階段定期舉行小型的聲樂彈唱匯報演出來提高學生的這一技能。第五,文章從聲樂演唱與表演兩個方面提出自己的教改方向,作者認為聲樂演唱更多是聲樂技巧的展現,而聲樂演唱最終的目的是聲情合一,并且提出一首歌曲的熟悉至演唱需要三個學時,在每三個學時的學習之后可以舉行小型的聲樂匯演,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聲樂表演能力。最后,作者認為高職聲樂教學改革應當迎合社會需求,以就業為導向,不斷與時俱進。在康康的《高職音樂表演專業聲樂課改的幾點思考》一文中作者針對高職音樂表演聲樂課程一直沿用本科的教學方法,未有發揮出高職院校的特點,并導致了一定的教學資源的浪費。本文主要是從人才培養這一方向入手,通過教師、教材、教課等方面探討了高職聲樂教學的幾點思考和建議。在劉金柱《高職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的唱法探究》一文中,作者立足于高職院校,并對音樂教育專業中的聲樂唱法進行進一步探究。文章認為,隨著高職類院校音樂表演專業教育改革的推進,如何進一步結合高職類院校的特點,將“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種唱法運用至高職聲樂教學中去,從而進一步提高高職聲樂課教學質量。本篇文章從三種唱法的內涵、其中的聯系與區別、三種唱法在高職聲樂教學中的運用幾個方面進行論述的。
在對于高職聲樂教學改革的論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主要培養的是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聲樂人才這一大方向,而在具體的培養方式上例如通過欣賞環節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加強聲樂唱法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聲樂水平和演唱興趣以及通過聲樂課的改革進而節約教學成本,最大程度的利用好教學資源等等。但是在進行具體的教學改革時,除了要把握好共通點以外,更要考慮到每一個學校學情的特殊性,接下來,我想以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為例進一步探討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案。
二、高職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為例
1、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教材
在高職聲樂課的教學中我們在教學模式上一直采用的都是本科的教學方式,而未有考慮到高職學生的學情,他們的基礎普遍較差,無論是文化素養亦或是音樂素養都與本科學生有較大的差別,所以,不但在教學模式上要有所改變,在教材的編訂上更要考慮和關注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性。
在現有的聲樂類教材中,針對高職類院校的聲樂教材可謂屈指可數,所以在教材的編訂上可以更多考慮到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殊學情。以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為例,聲樂教材的使用以本科的師范類教材為主,主要是(教材名稱),而高職類的聲樂教材幾乎沒有。對于老師,沒有針對性的教材,再選曲上難以擇出適合學生演唱的曲目;而對學生來講,本科類聲樂教材固然很好,但其中曲目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和演唱中難以駕馭,常常出現兩難的局面。所以一本真正意義上極具針對性的高職類聲樂教材迫切需求。
2、缺乏針對性的師資與教學規范
高職類院校的師資主要以研究生學歷為主,專業性都很強,學術性更是毋庸置疑,但是在具體的專業以及學科范疇中未有或者很少有專門針對高職類院校培養的師資。就高職院校的每一位老師的學歷水平和專業水平那都是可圈可點,可能在學情較好的學校,這樣的師資配備或許是更好,但是全國大多數高職類院校的學生學情都不太理想。以橫店影視職業學院表演藝術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為例,學生的文化基礎和音樂基礎普遍較差,并且學生對于當下流行歌曲和流行演唱興趣頗深,而本專業老師基本上都是從小接受的都是古典音樂的訓練,并且演唱的作品和方式更多是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而流行唱法有其自身獨特性和科學性,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捉襟見肘,無法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規范方面,高職類院校還未有針對性的教學規范,基本上遵循的是本科的一些教學規范,教材建設、師資配備、軟硬件設施等方面都是以本科的模式進行配備,所以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往往會遇到許多困難,而這種困難又超出了他們自己的能力范圍,常常讓師生頭疼不已,當然也有特殊性。以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為例,在教學規范方面有本科的教學模式更下探到了中職的管理模式,所以學生在學習方面常常會困惑不已,因為沒有針對性的教材更沒有配備相應的師資力量;管理上常常又是以中職的管理方式,每個星期一都會準時升旗,安排早自習與晚自習;這樣的規范更是不倫不類,既沒有本科的相對自由,又不是中職生那樣嚴格封閉式的管理。我認為這也是亟需改善的方面。
3、缺乏相對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高職類院校的人才培養方面,首先應當明確自身的定位,我們與普通本科類院校以及專業類院校的人才培養是不一樣的。普通類本科院校更多培養的是在專業較好的同時,看中學生的綜合素質,今后學生在就業方面的更多是老師或者專業團體;專業類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更多考慮的是學生的專業性,學生的就業方向更多是專業的文工團或者是專業歌手。然而高職類院校的學生則完全不一樣,首先,學生的學情不同,他們普遍基礎較差,無論是文化素養還是專業基礎都與考入本科院校和專業類院校的學生的差距都挺大,所以在培養方案上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相應的培養方案。
以橫店影視職業學院表演藝術學院音樂表演類專業為例,首先,在生源方面主要分為中職類即(3+2)類型的與普通招生類的學生。這兩類學生在學情上是有不同的,中職類學生普遍學習態度較好,管理較輕松,但基礎薄弱;而普統招生類學生,學習態度較差,管理壓力相對重,但基礎相對中職類學生會略好。其次,在培養目標上,中職類學生更多偏重于幼師、音樂類培訓機構亦或者一些中小型傳媒公司的歌手等;而普通招生類的學生相對中職類學生他們更偏重于是小學教師、音樂培訓機構或者中小型的歌舞團的專業歌手。最后,在具體培養方案中,中職類學生應更多從學科的最基礎環節入手,讓學生明白該學科的基礎常識進而能深入學習,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應當提高學生的實踐與合作能力,以音樂表演類專業,應當多開展自主排練課的同時完善期中專業審查制度,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相互之間合作互助的能力。而普通招生類學生,由于其專業基礎較好,經過了較為科學的發聲訓練,所以在具體的訓練環節可以省下不少時間,
三、高職聲樂教學改革中相對應的解決方法
1、補充相對應教材
征對以上高職聲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我認為首先應當從教材方面入手。因為從高職類院校開設聲樂專業至今,還未真正出現過一本系統性、征對性的教材,學生往往使用的教材都是本科類院校使用的教材,其中一些歌曲的難度早已超越了高職院校學生的水平,所以在教學中常常出現學生唱起來難,老師教起來也不易,進而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進一步降低!所以征對以上情況,我認為在高職類院校聲樂教材的編訂中,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必要的情況下,應當對一些極具典型性的高職類院校進行走訪調查,以得到相對可靠的數據,在教材的編訂中也盡可能可以照顧到高職類院校學生的水平。其次,在教材的具體編訂環節中應當以簡單易唱的歌曲為主(音域較窄,音高較低,旋律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其中早期經典歌曲占百分之四十,當下較為流行的藝術歌曲占百分之三十,國外的經典藝術歌曲占百分之三十。以達到讓學生既了解并能熟悉演唱國內的早起的經典歌曲以及當下所流行的藝術歌曲,又能對國外極具代表性的藝術歌曲有初步的認識。最后,由于高職類院校學生普遍人文素養較低,在音樂素養方面更是層次不齊,所以征對這一情況,我認為應當在聲樂教材的編訂中,尤其在每一首聲樂曲目的編選中一定要以一些代表性的,易于理解的曲目為主,并且要在曲目的下方進行曲目的背景說明,讓學生能夠簡單明了的理解聲樂曲的內涵。
2、加強征對性師資建設,合理教學規范
在高職類院校的教學過程中長期缺乏征對性的教學師資,作為高職院校中的核心教學力量,在這一點上不容忽視。首先,在高職院校在人才引進中過分強調學位的要求,而忽視里了具體的專業分類以及本校的特殊情況。招聘而來的老師毋庸置疑都是高學歷的高層次人才,而他們對于高職類院校學情以及培養模式幾乎是一無所知,而在教學手法上大多以本科式的亦或者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導師的教授方式,而未征對高職類院校學生這一特殊情況采取特別的教學方法。以聲樂教學為例,招聘而來的老師不乏專業音樂學院畢業或者留樣國外的高水平人才,他們的演唱技巧上已經是爐火純青。但是在教學中尤其是在高職類院校的學情,他們可能會簡單的認為與普通本科院校學生所差無幾,在教學手法上更是未照顧到學生的特殊情況,所以常常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一臉迷惑。尤其是老師在給學生彈奏練聲曲時,常常因為難度太大,而使得學生無法完成;亦或在布置聲樂曲目時,由于音域太寬、音高過高,使得學生學的無趣,老師教的也沒有動力,使之一切都是在惡性循環。所以,無論在高職院校招聘老師時,還是在國家培養層面,都應該注重高職類院校教育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而不是一概而論,普遍性的認為,培養高職類院校老師的模式與本科培養模式一樣。首先從國家層面,應當制定一套專門征對高職院校老師培養的模式和體系,并明確指出與其它類型方向培養的老師不同;其次,從高職院校招聘老師這一層面分析,他們在招聘老師時,過分看重老師的學歷以及學校,只要是名校或者是高學歷,無論什么專業或者專業是否對口就一概錄用,使得老師在真正落實到教學時,根本有時無從下手,常常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以及教學技巧無法落實到教學情景中,學生往往對于老師所講更是云里霧里。基于上述情況,高職院校在招聘新老師的同時,應當多關注老師的學歷和學校的同時,更應當關注招聘者的專業以及是否有從事高職院校教學的背景。只有通過國家相關政策的配套加上各省高職院校基于自身特殊情況的分析,才能更好的從制度層面完善高職院校的建設。
3、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我國高職類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之中,對于學生的培養方向不夠確定和明晰,并且將本科院校的培養方案與自身的培養方案盲目趨同,從而更加注重理論的教學,忽視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所以,根據大多數高職類院校的學情,在制定具體人才培養方案時應當更加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以及突出職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要根據每個院校自己的學情制定出又有一定特色的培養方案。以橫店影視職業學院的音樂表演專業為例,此專業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個方向,其中以聲樂方向為例,在具體人才培養方向時,應當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社會的需求,應當多以綜合性人才培養為主,培養的類型譬如幼師、小學教師以及一些中小型培訓機構的培訓師等;其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應當多讓地方企業參與其中,讓企業了解學生的情況,并通過對于情況的了解時時更新培養方案,如開設一些必要的課程,多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等,最后,為了更好滿足市場的需求,高職類院校應當加強校企聯動,最終讓學生畢業后找到自己心儀工作。
參考文獻
[1]葉夢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中欣賞環節的教學探索[J].大眾文藝,2016(11):248.
[2]呂玫.高職聲樂課綜合教學改革之我見[J].中國科技信息,2007(23):251+253.
[3]康康.高職音樂表演專業聲樂課改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4(04):29.
(作者單位: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