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鈺
摘 要:拜占庭藝術作為中世紀的文化瑰寶,以其脫離了西方具象審美同時擁有著極具東方特色的抽象審美風格,作為中世紀中,帝國與教會相交融的官方代表藝術,同時也是西方古典藝術苑中一朵不容忽視的瑰麗花朵。其充滿象征意義的內涵特點,抽象而脫離實際的意象對象,迷離又夸張的表現形式,流傳于世。
即使是現代還有很多過去遺留下來的非常具有拜占庭藝術代表特色的藝術作品。如在政治方面:中央圓頂結構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以及教堂華麗奢侈的裝飾品都反映了當時社會在政教合一的制度中所受到的一種精神約束。
在歐洲服裝的歷史中,禮服設計的地位舉足輕重,不僅是在崇尚貴族騎士精神與上流社會禮儀的古歐洲,甚至已經成為精神文明代表的一種,并被全世界所接受并喜愛。雖然如今的禮服的地位已經不再像是過去——作為特定場合所正式必需且極度繁瑣的尊嚴象征;隨著人們審美喜好的變遷,現代的禮服更多時候是作為穿著者個人氣質的陪襯品,為了滿足各種工作和社交場合的需求:款式變化相對更加簡潔,也更加多樣化,現代設計師們在設計禮服時,在滿足人們基本的穿著需求之外,在款式與設計內涵的藝術性方向傾注更多心血——于是我們就看見了很多“看起來并不適合穿出去的禮服”,盡管這些禮服看起來“怪異,不和諧,千奇百怪”,但是它們也都一樣寄托著設計師的設計理念和靈感,默默訴說著設計中的豐富精神內涵。本文將著重介紹拜占庭藝術在現代禮服中的創新體現,走近拜占庭藝術影響之下的服裝世界。
引言
拜占庭藝術不似洛可可和巴洛克風格風靡于世,拜占庭經歷了歷史的滄桑變遷,幾乎要在時間的沖刷中和人們的記憶中淡去。東羅馬帝國作為戰敗國,其文化瑰寶四散各地,無人問津。
幸運的是,拜占庭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史沉淀。終于在19世紀被奧地利的藝術史學家們—以李格爾為代表的一眾史家重拾,拜占庭藝術風格則再次被世人所推崇。拜占庭藝術的再次興起是在二戰時期,美國有一個專門從事于拜占庭藝術的研究機構,而且越來越多的參與者壯大了拜占庭研究的力量也幫助其宣傳。正是因為拜占庭藝術本身的魅力和史學家們的挖掘,才有如今我們看到了拜占庭藝術瑰寶。
本篇論文基于對拜占庭藝術風格的研究以及拜占庭藝術風格的應用—建筑,服裝,工藝制品等等的分析,對拜占庭藝術進行總結和分析;同時把拜占庭藝術風格與服裝設計相結合,將拜占庭藝術與服裝的結合作為研究的落腳點,從服裝的廓形,布料,制作工藝和肌理多個角度的研究,把理論成果與實踐高度融合,運用到現代禮服的設計中。拜占庭具有鮮明的藝術風格和濃厚的歷史底蘊,風行了歐洲乃至全世界,伴隨著拜占庭藝術的再次興起,以及拜占庭深厚底蘊和藝術特點,因此拜占庭的研究極具價值。但不得不說,拜占庭藝術風格畢竟小眾,運用到服飾中更是鮮有。本論文通過對拜占庭藝術的深入研究,從拜占庭藝術中發掘與現代禮服設計的結合點,同時將拜占庭的藝術風格融入到服裝設計中去。
1.拜占庭藝術歷史的研究
1.1拜占庭藝術的起源
拜占庭藝術起源于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帝國的中心城市是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即是其在東羅馬時期的名,故東羅馬帝國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由于宗教的種種影響,東羅馬帝國處于政治和宗教合一的背景下,所以拜占庭藝術是作為教會影響下拜占庭帝國的官方藝術。
1.2“政教合一”對拜占庭藝術的影響及其體現
在東羅馬帝國早期,由于當時“政教合一”政治環境,以及宗教與皇室實力不相上下的社會環境,宗教藝術與拜占庭藝術之間區別并不明顯。拜占庭藝術時期,當時的藝術作品,包括服飾,繪畫等都相差無幾,最典型的是建筑,該時期相當多的建筑同時兼具宗教藝術與拜占庭藝術。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年),在他的統治期間拜占庭藝術發展到了第一個巔峰時期。這一時期有很多兼具宗教風格與拜占庭藝術風格的作品流存下來,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圣索菲亞大教堂。這座由皇帝親自下令建造的建筑,誕生目的就是為了筑成當時最高建筑物的教堂,象征著皇權至上,高貴。在這個時期,我們看到了精致的工藝畫作和風格代表作。
此后歐洲藝術文化領域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偶像摧毀運動”,該時期人們反對神學偶像觀念,人文思想開始覺醒,宗教宣揚的神學論因而受到冷遇。
到公元九世紀,拜占庭藝術迎來了歷史上第二個黃金時期。藝術家們將拜占庭藝術中原有的抽象神秘主義與具象寫實主義各自延伸:將寫實主義融入帝國宮廷藝術,所以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拜占庭風格宮廷藝術作品大多華麗而精致,形象且奢華;同時將神秘主義引進宗教藝術,徹底將“神學意義”從人文精神中抽出,用平面覆蓋形體的立體感,用線條來取代五官與表情等。同時將“象征意義”發揮到極致,不同的顏色擁有了不同的精神象征與宗教意義。
在公元13到15世紀中期這一時期是拜占庭藝術的最后輝煌;也被稱為“拜占庭復興”。而這個時候由于歐洲正在經歷著史上最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運動,藝術家們不再愿意再被僵化死板的宗教神學思想所束縛,開始走向以人性刻畫神性的方式來自我表達。所以人文立場的覺醒,促使宗教兼顧到情感的表達和自然的立場。
由于教會的控制。后期風格趨于平淡和統一,被提煉為概念化的表述。拜占庭藝術對于中世紀的歐洲列國有著深厚的影響。隨著拜占庭帝國在戰爭中的淪陷,也意味著拜占庭藝術的終結,但由于其豐富的內涵和久遠的歷史,就一直被東正教會選擇保留,這便有了拜占庭藝術的流傳。
1.3輝煌的消亡與傳承及代表作
當奧斯曼土耳其戰爭的號角吹襲拜占庭帝國,帝國的研究學者和能工巧匠只能移居他國避難,這就從側面推動了拜占庭的文化交流和傳播,甚至引起了意大利的古典文化熱潮。拜占庭對文藝復興的影響極為深遠。14世紀西歐早期資本主義者已經開始新文化運動,但是此時的拜占庭帝國正在遭受侵略戰爭。因此很多知識分子和宗教教徒前往意大利,同時也帶去了拜占庭文化的藝術精華,直接影響了人文主義者,并助推了文藝復興的發展。
2.現代禮服的特點及現狀
2.1現代禮服的變遷
婚禮上的婚紗,紅毯上的禮服,晚宴上優雅的敬酒服都讓我們看到了女士的身材曲線之美,禮服的風靡不僅僅表現的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自信和大方,同時也象征著一種尊重。對應不同的場合有相應不同的禮服,但是所有禮服都應當正式莊重。
2.2現代禮服的現狀
如今的禮服的地位已經不再像是過去——作為特定場合所正式必需且極度繁瑣的尊嚴象征;隨著人們審美喜好的變遷,現代的禮服更多時候是作為穿著者個人氣質的陪襯品,為了滿足各種工作和社交場合的需求:款式變化相對更加簡潔,也更加多樣化。但是這也并不妨礙現代設計師們在設計禮服時,在滿足人們基本的穿著需求之外,在款式與設計內涵的藝術性方向傾注更多心血。
2.3研究現代禮服的意義
人的審美意識往往來源于視覺在腦中的映照,心中所想與眼中之物結合就是美的。所以,我們所看見的每一件作品,都可以說是設計師內心和精神世界的寫照。
3.拜占庭藝術在現代禮服中的表現元素運用
3.1色彩
拜占庭藝術通過以羅馬藝術為基礎,同時吸納融入了東方或神秘或華麗的藝術特色,東方藝術風格在服裝上的造詣是指華美的金線刺繡作為裝飾,加以鑲嵌珍珠寶石作為點綴。拜占庭的服飾色彩豐富又協調,服裝顏色寓意多,黃色一直以來作為皇室的用色,其象征著輝煌和富足,綠色代表著平和安靜,灰色象征著冷靜,紅色代表了愛……色彩對于服裝的整體感至關重要。然而,在拜占庭帝國有嚴格的等級之分,這種綱常倫理也延續到服飾中,例如只有皇室家才能著紫色,紅色的服飾。拜占庭時期的服飾文化十分的興起,當時的女子都掌握了紡織技藝,精致細膩的手工,都推動了拜占庭時期紡織業的欣欣向榮。
另一方面,女性服裝相比男性服裝有更加明顯的東方藝術感。面料多由真絲與金線織合而成,華麗精美,綴以珍珠寶石等。但是由于階級差距非常大,所以實際上只有達官顯貴和教皇等上層社會的人才能穿華麗的織金服裝,而普通的教徒和平民只能穿厚重呆板的粗麻布。
3.2廓型
在人們的印象中,拜占庭服飾大概可以用“寬衣文化”來概述,其實也并不無道理,拜占庭文化發跡之初大體上沿用了古羅馬時期的服裝廓形,然而隨著拜占庭文化的積累和其日益擴大的文化影響力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人文,環境等等因素,慢慢拜占庭也形成了自我的服裝廓形。上文提到的“寬衣文化”其實是西方文明對于身材的贊譽與肯定,拜占庭地處地中海半島,氣候沒有愛琴海地區炎熱,這也是導致服裝整體廓形保守,寬大的重要因素。拜占庭的服裝廓形往往是寬大袍子,斗篷配上四邊形單色的面紗。
隨著流行趨勢的變遷,如今這種廓形,寬大的服裝越來越多的被大眾所喜愛。
拜占庭藝術所影響的服裝廓形趨向于A型和H型,通過衣長和局部線條的疊加與人體工學之美更好的貼合。我的畢業設計便沿襲了拜占庭廓形的手法,通過超大的裙擺與極細的腰身形成一種對比,寬大的廓形展現出女性的貴族氣息,加上厚重的面料和皮革的拼接,威嚴感不言而喻。
3.3符號元素
符號元素在服裝設計中具有深層的含義,而在拜占庭的藝術風格的演變中更是留下了許多關于符號元素的歷史。
符號元素往往受宗教的影響,人們將其作為一種個人的精神寄托,更是將把這樣的符號元素運用到服裝中,作為一種虔誠的頂禮膜拜。
綜上,作為宮廷藝術的拜占庭藝術一向以奢華精致出名,除此之外,在經歷皇室的奢華,宗教的桎梏,戰火的摧殘之后,再看拜占庭留下的更多的是他內涵中所帶有的象征意義。伴隨著東西方貿易與戰爭的相互交流,傳統的古希臘具象寫實注重外形塑造的藝術風格與東方抽象寫意注重情感表達的藝術風格相交融,最終演變成為兼具東西方藝術特色的拜占庭風格藝術。雖說拜占庭藝術本體的歷史早已終結,但仍深深地影響了后世文化藝術的發展和進步。精致典雅,高貴奢華,同時又空洞抽象,充滿抽離感與象征感,如同基因一樣,根植在歐洲后世幾乎所有的文藝流派和思潮中。
在后世長達數千年的歐洲藝術歷史中,它是血緣與紐帶,即使強大的羅馬帝國消亡了,它仍如影隨形的傳承在后世歐洲文化與藝術的歷史中。任何政權在變革與歷史中都會被顛覆,但藝術不會消亡,即使存在形式與表現方法會被改變,但風格永存。
而隨著人們審美喜好的變遷,現代的禮服更多時候是作為穿著者個人氣質的陪襯品,為了滿足各種工作和社交場合的需求:款式變化相對更加簡潔,也更加多樣化。設計師們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需要,更多的是心靈需求,開始逐漸賦予禮服更加深邃的內在意義。
(作者單位: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