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陽木雕(Dongyang woodcarving)中國民間雕刻藝術之一,因產于浙江東陽而得名,“東陽木雕”與“青田石雕”“黃楊木雕”并稱“浙江三雕”。被譽為中國木雕之鄉的浙江東陽,有千余年的木雕歷史,北京故宮及蘇、杭、皖等地,都有精美的東陽木雕留世。
東陽木雕,是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其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又因色澤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又稱“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澤,不同于彩繪),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為“國之瑰寶”。2006年5月20日,東陽木雕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關鍵詞:傳統文化
一、中國工藝美術的現狀
1.1傳統工藝美術作為傳統藝術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藝術。它作為一個傳統技藝,蘊含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價值,由于傳統工藝進入新的時期,其保護和發展遇到經濟發展、文化同質化、工業技術發展等問題。如何能讓傳統的藝術形式得以流傳進而發揚光大,亟待在產業的體制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傳統工藝維持著以手工生產為特點的產業群,傳統工藝美術以純手工業的形式傳承,和現代工業生產的對比有著不可比擬的精湛技藝。例如大眾熟知的陶瓷、玉雕、牙雕、景泰藍、皮影、刺繡、剪紙等眾多品類。
1.2可從工藝、材料區分,每個時期的區分方法都各不相同,這也折射出某些保護和發展的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保護使其維持著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企業方面的機制改革解放了更多的具有高超技藝的勞動力,這種民間藝術人才的流動,加速了技術的交流和發展。新的流動聚集產生新的沉淀,舊的傳統工藝和藝術特色以及表現手法融會貫通。這種情況并不僅僅局限于國內,這使得工藝美術的藝術水平有了巨大飛躍。國內外市場的繁榮形成較良性的循環,雖有過停滯和低迷,但這只是一時的,并不影響一些優秀作品的價值。通過傳統藝術的再生和現代性元素的緊密結合,探尋其新的生存與發展之路,以激發其新的生機,現代生活體驗和交互方式深刻影響我們的認知,引導我們有了新的需求。
二、木雕發展概況
2.1木雕在中國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發展到現在經歷了不斷改革和創新。傳統雕刻應用在家具等裝飾上,現今對于木刻這一傳統技藝又有了新的需求。工藝木雕具有實用性以及裝飾性兩大特點,可以在傳統的基礎上再做出創新,發揚木刻工藝品的實用性以及裝飾性,要對于不同的材質發展不同的方向。以筷子為代表,木材完全可以應用到餐具當中去,應用一些精美的雕刻除了實用性更有了裝飾性,而且木制餐具有環保、不易摔碎等優點。對于一些經濟價值較高的木材可以在裝飾性上加強,木質首飾不再僅僅局限在一個串珠上,更多的首飾設計師現在將木材作為主要元素來進行創作,更環保更自然的元素受到更多設計師的青睞。
2.2搭配鉆石等寶石更顯木材的紋理自然美,木質首飾設計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現在隨著工藝技術的不斷進步,木雕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機械操作具有精準度高、速度快、節省人力等優點。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木雕工藝品市場不僅僅局限在國內市場,歐美等西方國家現在也很熱衷于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而木刻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也很受國際市場的認可。有了技術上的支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加上木雕自身的不斷發展創新,發展前景如火如荼。
三、保護與傳承
3.1陜西戶縣李氏木刻工藝是優秀的木雕技藝,起源于1877年,至今已經傳承了四代人,其風格極其鮮明。作品肌理細致、線條流暢自然、圖案變化多樣。早在2009年專家就已認證,“戶縣李氏木刻工藝”(以劉鵬鸝為技藝傳承人)成了西安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劉鵬鸝是該工藝唯一的傳承人,一心想把此項技藝傳承下去的她,卻找不到傳承人。我國木雕工藝的重要產地福建莆田,發展至今已有千家民營、個體的企業在從事木雕工藝生產,專業技藝人員達10萬人,20多家企業達500萬元以上規模,10余家企業達1000萬元以上規模。
3.2這兩個例子體現了當前我國工藝美術發展的價值和矛盾。工藝美術是一個整合體,它在古代的生活中被創造出來到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國家歷史文化的象征,以其特有姿態佇立于現代設計為主體的科技文明之中,成為我們優秀民族文化的載體;以其獨特不可取代的優勢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價值有四個方面:產業價值、就業價值、市場價值、文化價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成立之初就有著這兩種意識,作為手工業,專業要和實際相結合,運用到國家經濟發展中,創造更多的利潤;作為文化藝術產業,應該面向現代化生產、面向大眾,服務于人民,提高生活質量和藝術素養。我們有必要將工藝美術既看作經濟產業,又看作文化產業,同時還可以將其作為文化藝術事業來認識、理解、研究和扶持。
3.3如在商品生產上以經濟性為主體,但在傳統技藝的傳承方面又要從文化事業的角度加以支持,這包括實行對部分工藝產品實行保護和保護性的稅收政策等等。從文化角度看,工藝美術具有文化遺產的屬性,工藝方法與藝術方法在藝術形式的創造上是同一的。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五項內容中突出的一項,也是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與發展的關鍵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其重點不是保護具體而詳細的某工藝品,而是使可能失傳和消亡的工藝技術得到保護,或者說,通過工藝品而確認和最終保存其制作的技藝。而戶縣李氏木刻工藝卻難尋傳承人,這說明在近幾十年經濟飛速發展,技術更新和傳統工藝矛盾的問題上突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
3.4如何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實現傳統文化振興,如何在社會結構與文化變遷的格局中尋找突破,是當下解決民族文化發展問題的關鍵所在。手工業技藝會被大機械生產所替代,如果不對傳統技藝和工藝進行保護,任由當代工業發展機械化生產所替代,那么不得不擔心傳統手工技藝的消失。所以,不僅傳統技藝保護難度大大增強,傳承保護的迫切性和艱巨性也加大了。如何讓木雕傳統技藝后繼有人,問題不是當代藝人不如古人,而在于當代的傳承人是否真正具有古代工匠藝人不追求名利對藝術境界的追求的心境。
四、探尋發展
4.1早在1997年5月《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的頒布,就在法律和法規的層面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上進行了確定,條例明確指出:“國家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和技藝實行保護、發展、提高的方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工作的領導,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和促進本地區傳統工藝美術事業的繁榮和發展。”《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在2005年3月又進一步發布,關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目標,即“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漸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有效保護我國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最大限度地傳承和發揚”。國家要求,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使全社會將焦點聚集到傳統工藝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如何處理技術更新與傳統技藝傳承的關系則成為工藝美術行業本身之關鍵。
作者簡介
馮藝沁,女,漢族,1993--,籍貫浙江東陽,英國南安普頓大學,2016級全球媒體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游戲化社交和粉絲文化,現就職于浙江橫店影視職業學院,影視制作學院教師,職稱助教
(作者單位:橫店影視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