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通過制訂病理學課程標準推動課程改革,進而使學生所學更貼近臨床,適應社會需求。理論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授課形式,實驗教學使用顯微互動系統,通過案例導入,將孤立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護理專業;課程標準;病理學
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特殊類型,是直接為某一行業的生產和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行業標準與社會需求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導向,在專業建設逐漸向內涵建設轉變的過程中,亟待提升職業教育教學效果。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發布的相關標準,組織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教學標準及課程標準[1]。課程標準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進入我國,在近幾年的職業教育中逐漸開始使用課程標準并有取代教學大綱之勢,其原因是課程標準對課程的認識更深入,它包含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及具體的實施。基于此,筆者通過制訂適合職業教育護理專業病理學課程標準,采取多種形式的授課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課程教學改革,進而使學生所學更貼近臨床,更適應社會需求。
1 制訂與護考及崗位需求貼近的課程標準
病理學是一門介于醫學基礎和醫學臨床之間的橋梁學科,在醫學課程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側重從形態學角度闡明疾病的本質[2]。隨著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與臨床緊密結合,臨床工作對護士臨床思維要求的提高及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等,制訂與護考及崗位需求貼近的課程標準能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及任務,為日后職業能力的形成和職業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
2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
2.1 教學目標設計
教學目標設計對應崗位需求,以培養職業能力、提升職業素質為根本目標。針對護理專業特點,以為日后臨床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為原則,充分掌握學情,以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需求為設計依據,切勿好高騖遠。具體設計如下。
(1)知識目標:掌握基本概念,特別是臨床常見病的基本概念,熟知臨床常見病的病理知識,為后續臨床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2)能力目標:會描述病變組織器官的肉眼特點及鏡下形態改變,同時也要熟知正常組織器官的肉眼特點和鏡下形態。是技術能力上的最低要求。
(3)素質目標:具有良好的醫德醫風和團隊合作意識;能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以及運動、發展的觀點看待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培養主動學習、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知識拓展能力。這是值得每個醫護人員都要謹記在心的準則和要求。
2.2 教學內容設計
通過對崗位需求調研,教學內容的設計既要考慮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又要滿足行業需要,故在教學內容設計時要兼顧到以下幾點。
(1)基本需求: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多和參與臨床教學的教師溝通,教學內容既要覆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又要滿足后續臨床課程知識銜接的需求。近年來,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有了明顯調整,考試形式、考試內容、題型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故教師應基于學生實際情況,認真研讀教材,根據護理專業病理學特點以及知識“必須、夠用”的原則,參考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及臨床常見病及多發病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內容設計。
(2)重視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在病理學教學中的作用不可估量,實驗教學可以將理論教學中抽象的文字和圖片形象化、具體化,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記憶。因此,適當增加實驗教學課時,提高學生對病理學實驗教學重要性的認識。
(3)整合教學內容:病理學知識點抽象冗繁,以往教師都按先總論后各論的章節順序開展教學,教學效果不理想。可嘗試優化知識結構,打破傳統教學順序,將教學內容按工作任務重新劃分教學單元[3],例如在講解某一器官或系統的病理內容時可按變性、炎癥、腫瘤到具體的疾病順序教學。
2.3 教學方法設計
在教學設計中圍繞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教學目標”,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具體方法如下。
(1)案例教學法: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典型案例導入授課內容,通過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一系列知識點,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醫學問題,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2)翻轉課堂:翻轉課堂是一種“學生在課前自學,教師在課上講授”的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模式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答疑補充的形式完成教學。翻轉課堂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構建者,激發了學生主動求知的欲望。
3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實施
3.1 理論教學
使用理論及實驗教學一體化教材開展教學活動,理論教學側重講解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機制及病理變化,適當滲透臨床病理學相關知識。
3.2 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使用顯微互動系統,通過案例導入,將組織學和病理學相聯系,同時滲透部分臨床知識,這樣既鞏固了正常形態學知識,又充分體現了病理學橋梁學科的作用。以肝硬化為例[4]:實驗課前以小組(采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為單位發放案例進行課前準備。在課前進行資料的搜集和組內意見的統一,以書面形式記錄分析思路及討論結果。
課上根據案例相關正常和病變組織切片講解該病的診斷、診斷依據、病變的演變過程,最后由教師點評,綜合講解實驗并對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答疑,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如此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學習,通過案例的引導橫向、縱向鏈接知識點,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主動學習的欲望,也充分體現了“教”與“學”的完美結合。學生在案例的引導下,將孤立的知識點融會貫通,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高了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
4 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標準的制訂與實施,提高了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注重行業需求,針對護理專業病理學特點制訂課程標準,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提升職業素質,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醫學人才奠定基礎,值得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J].職教論壇,2017(33):1.
[2] 張艷.系統觀視野下的病理學教學 [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6,30(5):610-612.
[3]王艷霞.高職病理學理論實驗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6,13(7):117-120.
[4]張靜,趙俊玉,侯樹慧,等.醫學形形態學視角下數碼顯微互動系統結合案例教學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體系構建與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6,34(23):113-114.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