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
摘要:本文從全民藝術普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出發,根據新時期文化館的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對如何實現全民藝術普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全民藝術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館;工作路徑
全民藝術普及是提升我國國民藝術水平和藝術素養的重要方式,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則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必要要求。各地區文化館對此應積極承擔起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利用全面文化普及的契機,為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全民藝術普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互作用
全民藝術普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共同發展。首先,推動全民藝術普及有利于提高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認識。目前我國許多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都集中在文化部門,民眾的參與度相對較低,而在全民藝術普及中,文化館可以向民眾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提高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進而主動參與其中,強化社會責任。第二,全民藝術普及有利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工作。民眾只有在充分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才能夠參與到保護工作中來,各地區在全面藝術普及中,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藝術活動,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拓寬其影響力,提高在民眾中的宣傳力度。第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全民藝術普及提供了豐富的藝術形式。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種類繁多,不同地區的民族地域特色濃厚,在全民藝術普及中,文化館可以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社會活動,利用更加新穎、更加有趣的藝術普及方式推動遺產保護工作效果。
二、全民藝術普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路徑
(一)加強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合與挖掘
在全民藝術普及推動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當地文化館應聯合非物質文化保護部門深入了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并結合藝術普及需要進行資源整合,從而豐富文化藝術形式,為民眾提供更多的藝術給養。例如將民俗、傳統手工技藝、傳統戲曲、傳統體育舞蹈、民間文學等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合,從藝術角度設計活動內容,以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其中。
(二)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全面藝術普及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該局限于傳統手工藝人的世代傳承中,而是應該在豐富的文化藝術活動中煥發新的活力。各地區文化館在推動全民藝術普及的過程中,應該依托當地別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策劃活動內容,豐富活動形式,提高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例如利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搭建平臺開展各類非遺展示展演展覽活動,組織興趣傳習培訓班,同時將非遺送進景區、校園、商業區和社區,為文化宣傳、藝術普及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途徑。
(三)建立全民藝術普及聯盟,推動藝術普及宣傳工作
全民藝術普及工作是一項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單純依靠當地文化館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基于此,當地文化館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實現與藝術委員會以及社會文化培訓機構的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宣傳體系。例如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整合新媒體資源,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平臺,讓民眾能夠用更加智能、更加便捷的方式參與到全民藝術普及工作中來。在這一過程中,文化館應充分發揮策劃、監督職能,協調各方面工作,以不斷拓寬全民藝術普及工作宣傳路徑。
(四)積極開展藝術教育,提高全面藝術普及工作水平
在全民藝術普及中,文化館應聯合相關部門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訓工作的開展,讓缺乏藝術基礎的民眾能夠入門,讓傾向于成為傳承人的民眾參與到專業的教育培養中來。這樣才能夠強化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在接觸中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份子,進而達到全民藝術普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
(五)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創新全民藝術普及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新媒體已經成為當前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而在全民藝術普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文化館也應該抓住這一發展趨勢,充分挖掘新媒體在推動文化藝術傳承、傳播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中的作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科技的加持下能夠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并為全民文化普及提供條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層面,文化館應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實現對文化內容的搶救、保存與挖掘,例如根據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和內容,建立數據庫,利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技術等手段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全面、系統、有效的動態保護;從全民藝術普及的角度講,文化館可以利用網絡系統、多媒體技術建立文化藝術傳播平臺,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搭建數字博物館,為民眾提供便捷的文化普及方式。
參考文獻:
[1]劉桃.全民藝術普及融入公共文化建設探究——以德陽市文化館為例[J].四川戲劇,2017 (04):19-21.
[2]張紹杰.談文化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大眾文藝,2013 (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