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蘭
摘要:諺語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語句。它句式工整、語言凝練、形象生動、內涵豐富。這也給雙語詞典譯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根據曾東京的觀點,雙語詞典中英諺漢譯的原則應為:能直譯而又有引申義的應直譯加意譯;直譯或意譯后在理解上易產生歧義或費解之處的,應采用加注的方法。本文以《新時代英漢大詞典》為例,具體分析雙語詞典編纂中的英諺漢譯問題。
關鍵詞:雙語詞典;諺語;翻譯;原則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諺語是指民間流傳的簡練通俗而富有意義的語句。諺語一般句式簡練,語言生動,內容豐富,內涵深刻。英諺漢譯除了需要忠實地傳達原句的內涵,最好還能重現原句的修辭效果以及文化特色等,這無疑給譯者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正如卜愛萍、曾東京所說,“雙語詞典的翻譯不僅僅是翻譯,因為漢譯中的釋義并不是單純地將源語中的內容按全文譯出,而是要在透徹理解源語各種語義的基礎上,找出或創造出漢語中的對應或對等的詞語。”
《新時代英漢大詞典》是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部大型英語學習工具書,其譯文力求準確貼切,同時講究靈活多變。洪銀興在序言中特別提及,“其譯文既求合于西方語法之形式格致,更求行文暢曉渾潤,得其要義,領其神旨。常規詞典可供檢索詞義以解一時之急,《新時代英漢大詞典》查閱之余更可研讀賞鑒,勵學敦行,深得修學之樂。”由此可見,該詞典的譯文質量受到了很高的評價,而它也確實為讀者提供了很多精彩的釋義。本文以《新時代英漢大詞典》(以下簡稱《新時代》)中的諺語為例,具體分析雙語詞典編纂中的英諺漢譯問題。
一、關于同義諺語套用
按照西方翻譯理論中的核心概念—翻譯等值論,翻譯實踐的中心問題是找到對應的目的語的問題,因而雙語詞典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尋找對應或對等。而就英諺漢譯來說,當兩種語言中的諺語在形式和內容上完全對應時,可使用已有的漢語諺語來翻譯英語諺語,這是英諺漢譯的理想狀態。如以下一些佳譯:
(1)One good turn deserves another.以德報德。
(2)A man is known by the company he keeps.要知為人,先看其友。
曾燕波認為,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認知結構、思維方式差別的內隱特征反映了不同價值觀的深層文化特征。這種顯著的文化差異決定了中英諺語完全對應的不可多得。在同義諺語套用時,有時看似形式與含義都對等,其實會出現漢譯不夠精確的問題。如:
(3)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鳥以群分,物以類聚。
“物以類聚”指壞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結在一起,因而與英文釋義在褒貶問題上并不一致。按照其英文釋義,該諺語宜譯成“人以群分”,指人按照其品行、愛好而形成團體,因而能互相區別,即好人總跟好人結成朋友,壞人總跟壞人聚在一起。
(4)Anxiety makes people grasp at straws.狗急會跳墻。
漢諺“狗急跳墻”出自《敦煌變文集·燕子賦》,指狗急了也能跳過墻去,比喻壞人在走投無路時豁出去,不顧一切地采取極端的行動。而grasp at straws指的是“(在絕境中)作無望掙扎,撈救命稻草”,與人的好壞無關,而是強調anxiety的程度之深。筆者建議在翻譯該諺語時可考慮加入意譯“急不暇擇”,以體現原文的內涵。
由此可見,翻譯等值理論具有相對性,誠如張俐所說:“由于結構、意義、文化、認知和語用等問題的存在,求等實非一件易事。只能在吸收文化、認知、語言等學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合理地處理問題,使源語與譯語盡可能地趨于相等。”雙語詞典編纂者在進行英諺漢譯時,需慎重套用同義諺語,而不能為了對應而對應,否則容易弄巧成拙,造成錯誤。
二、關于諺語翻譯原則
卜愛萍、曾東京指出,英諺漢譯的原則應為:能直譯而又有引申義的應直譯加意譯;直譯或意譯后在理解上易產生歧義或費解之處的,應采用加注的方法。《英語諺語大詞典》在凡例中也明確提出了“核心句的譯文包括直譯、意譯和近似中諺”的主張。這一原則在《新時代英漢大詞典》的英諺漢譯中有很好的體現,當然也不乏少量需要改進的例子。
(一)直譯與意譯
直譯能保持源語的形象,體現其鮮明的文化特色。此法主要用于兩語基本對應的情況,即意義與用法基本一致才有可能互譯。如:
(5)All that glitters/glisters/glistens is not gold.閃光的并不都是金子。
(6)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7)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
然而,大多數諺語都具有引申義。在很多情況下,假如只有直譯沒有意譯,就不利于反映出諺語的哲理性與思想性。如:
(8)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掃帚掃得特別干凈。
大多數詞典都將此諺語譯為“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new broom的英文釋義為“someone who has just started a new job and who is expected to make a lot of changes”,這與漢語中“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內涵有所差別:官員新上任,總要裝腔作勢,以顯威風。亦謂官員剛上任時,常要做幾件事以表現自己的才干和改革時政的決心,過后也就一切如舊。《新時代》在處理該諺語時另辟蹊徑,采用了直譯的手法。殊不知,這樣做的缺點就是會造成讀者的認知困難。有學者建議將該諺語漢譯成:新掃帚,掃得凈;新上任者急于除弊圖變。
相比較而言,意譯可以反映英諺的內涵,闡述其思想主旨,不容易給讀者造成理解困難。如:
(9)Beauty and chastity seldom agree.美人多風流。
(10) Give every man the ear,but few thy voice.多聽少說。
然而,只有意譯沒有直譯常常很難體現英諺的民族特色,并且很容易破壞原語的意象、修辭、文化背景等重要內容。如:
(11)Beauty fades like a flower.紅顏早逝。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早逝”是一種婉辭,意為早死。原文所強調的并不是“死”,而是指美貌難以長存,像鮮花一樣容易凋零。同時,原文所采用的比喻手法也被忽略了。在《英語諺語大詞典》中,筆者找到了更為恰當的譯文:美貌像鮮花一樣容易凋謝。/色衰如花謝。/紅顏易逝。/青春易逝。/花易凋謝,美難常駐。
從以上諸例可以看出,英諺漢譯中純粹的直譯或意譯是很少的,在多數情況下理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既保留源語的形象,又能準確傳達源語的語義。因此,能直譯而又有引申義的應直譯加意譯,這樣的例子在《新時代》的英諺漢譯中不勝枚舉,如:
(12)Every 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時候。(或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13)All men are mortal.是人就難免一死。(或人生自古誰無死。)
雖說這些諺語有相近的漢語諺語與之對應,但直譯加意譯既保留了英諺的內容與形式,又給出了相近的中文諺語以幫助理解,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做到了形式與內涵的完全對應,堪稱兩全其美。陸道恩認為:“實現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翻譯方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實現對于諺語翻譯內容的補充,從而保證能將最原汁原味的語言文化傳達到另一個文化背景中去。”
(二)加注
有些英語諺語的思想主旨無法直接表達出來,即直譯或意譯后尚有不明確或不理解的,應該加注,以彌補直譯和意譯的不足,從而充分反應出諺語豐富的文化內涵。如:
(14)Once a man and twice a child.一次成人,兩次為童。(指人到老年言行舉止有點像孩童。)
(15)Beauty is but/only skin deep.美貌只是一層皮。(指不可以貌取人。)
三、結語
正如董紅櫻所說:“各國文化有所不同,為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在翻譯過程中應注意選擇翻譯策略,確保翻譯的客觀和準確,從而真實反映當地的文化。”雙語詞典編纂者在處理英諺漢譯問題時要掌握英諺漢譯的各項原則,既要表達出英諺的內容主旨,又要盡力反映其文化內涵與修辭特色,既要適時套用對應的漢諺,又要防止過度漢化。英諺漢譯固然是雙語詞典編纂中的一大難點,處理得當的話又會為辭書增色不少,因而值得雙語詞典編纂工作者們為之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參考文獻:
[1]卜愛萍、曾東京.雙語詞典學及其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
[2]董紅櫻.淺析翻譯策略的選擇及其在諺語翻譯中的應用[J].英語廣場,2015 (8):25-26.
[3]陸道恩.文化視角下英語諺語的翻譯技巧[J].高教學刊,2015 (24):257-258.
[4] 徐竹生 . 英語諺語大詞典 [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5] 張柏然 . 新時代英漢大詞典 [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6] 張俐 . 翻譯理論中的等值論 [J]. 渝州大學學報 ( 社科版 ),2000 (1):120-123.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纂室 . 現代漢語詞典 [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8]曾燕波.漢英諺語深層文化的對比[J].南華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 (2):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