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水下混凝土灌注樁,越來越被應用到實際工程中,灌注樁的施工質量好壞決定了樁基工程的質量。本文通過研究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施工工藝,分析了混凝土灌注樁的初始灌入量、灌注高度的確定方法,介紹了導管灌注法導管埋深以及灌入時間的標準,需要保證導管埋深應控制在2-6m的范圍內,灌注時間應控制住8h以內;同時,介紹了導管直徑和厚度的選擇標準,確定了導管內壓的計算方法。最后,介紹了儲料斗的應用,分析表明;儲料斗底部必須至少比水面高4-6m。
關鍵詞: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灌注樁;施工工藝;導管法
1引言
鉆孔樁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大量的樁基工程采用水下混凝土的澆筑成樁[1]。水下混凝土灌入是鉆孔樁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工藝。為了防止孔的坍塌,經常使用泥井壁,但在泥漿下不能看到混凝土,因此難以準確確定管道深度和間,灌入速度[2]。水下混凝土又稱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到目前為止,混凝土工程在水中的應用已達到9億立方米以上[3]。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研究水下混凝土并開始應用,如鉆孔灌注樁澆注、地下連續墻澆注等一系列水下工程[4]。目前,水下混凝土施工方法主要有導管法、柔性管法、傾注法等[5-6]。水下混凝土灌注技術是開挖樁基礎施工的重要組成部分,施工質量與樁基質量直接相關。因此,有必要研究水下混凝土灌注樁施工工藝。
2水下混凝土施工工藝
2.1混凝土初灌量
考慮到樁底的擴徑程度、管底到孔底的距離、埋管的深度、泥漿的比重,井底沉積物的厚度等因素,計算混凝土的灌入容量。根據以下公式計算混凝土的初始量。
(1)
式中:-混凝土高度達到時,混凝土與水壓的平衡高度,m。可按下式計算:
(2)
2.2連續灌注水下混凝土
水下混凝土灌注主要包括導管插入和泥漿澆筑兩個步驟。(1)將導管插入球塞中。球塞的初始位置應使球塞的頂部與管道內的泥漿表面齊平,泥漿密封。(2)澆筑少量水泥砂漿,但數量取決于樁的直徑。緩慢降低球塞,將砂漿放入管道,停止球塞并用混凝土填充孔漏斗。懸掛在孔板料斗頂部后,切斷或拔出固定球塞的鋼絲,倒出第一批混凝土。在提升料斗中注入混凝土后繼續填充,并將材料注入孔的料斗中。
管口和孔底之間的距離應保持在約300至500毫米的距離。在填充過程中,必須經常檢測混凝土表面的高度,抬起管子,逐漸拆開管子,使管子保持在合理的深度。灌注孔內混凝土的高度按如下公式計算:
(3)
式中:-孔內混凝土灌注高度(m);-攪拌機數;-混凝土拌和量(m3);-混凝土灌注充盈系數。
2.3 導管埋深
如果導管埋入深度太深,混凝土在導管中不能平穩流動,不僅影響注入速度,而且還會引起管道堵塞事故。因此,存在一個最佳導管埋置深度,大約等于流動性保持指標與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乘積的2倍[7]。導管的埋置深度一般為2-6m。如果導管有足夠的起重能力時,可以適當增加導管的埋置深度,達到6-8m。
2.4混凝土灌注時間
每個樁的注入時間不能太長,并且必須盡可能控制在6小時內,并且每小時的填充高度不小于10米。水下混凝土的灌注時間選擇見表1。
2.5混凝土灌注施工的技術要點
由于灌注樁的隱秘性很強,必須嚴格控制混凝土澆筑質量,水下混凝土灌注的技術要點可以概括為:(1)混凝土的泥漿濃度必須合適,保持混凝土澆筑工作緊湊,保證混凝土的灌注量;(2)在灌注過程中,需嚴格控制灌注的速度和時間,嚴格控制導管的埋置深度,并且每隔15min檢查一次。
2.6 灌注樁質量控制
對于灌注樁的質量,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控制。
(1)初始灌注量可以根據樁徑確定,通常采用樁體體積的10%。樁的高度應當比設計樁高0.5-1.0m。
(2)在進行灌注之前,需要提前做試驗鉆孔,初步確定鉆孔的直徑,孔壁穩定性等;施工后,護臂用的泥漿必須高地下水位0.5m以上。
(3)在混凝土灌注期間,確保孔壁的穩定性。孔底沉積物的厚度必須滿足以下標準:端承樁≤50mm,摩擦樁≤300mm。
3導管法灌注的主要工具
導管法混凝土灌注的主要工具有:導管、漏斗和儲備料等。研究導管直徑、厚度、連接方式以及檢查,儲料斗的設計,對于水下混凝土灌注樁的質量,也相當重要。
3.1導管
3.1.1導管的直徑
導管的直徑決定著導管的通過能和混凝土的最大直徑。為了保證水下混凝土的澆筑質量,需要提前確定導管的作用半徑,其計算公式如下:
(4)
式中:-混凝土拌合物水下擴散平均坡率;-混凝土流動性保持時間,h;-水下混凝土面上升的速度,m/h。其中由下式確定:
(5)
式中:-混凝土高度,m;-混凝土的初凝時間,h。
灌注水下混凝土時,還有以下三個因素決定了導管的直徑[8]:
(1)粗骨料的粒徑。為了防止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的出現離析現象,必須保證混凝土的粒徑要小,一般保證粒徑為導管內徑的1/6-1/8,這樣才能保證混凝土在運輸過程中的正常流動。如果混凝土的最大粒徑為30mm,則建議導管的內徑為200-250mm較好。
(2混凝土中的氣體含量嚴重影響了混凝土的質量,從而影響灌注樁的質量。
過多的氣體不僅削弱集料和水泥的粘結強度,不僅降低了有效橫截面,導致混凝土強度降低。
(3)選擇管道的直徑,鋼筋籠的內徑要注意,必須比管接頭的外直徑大于10厘米。導管直徑越小,占地面積越小,運輸和移動越方便。
2.1.2導管的厚度
為了便于安裝,導管不宜太厚,同時為了保證足夠的抗拉強度,又不能太薄,導管多為鋼管,其厚度選擇依據表2所示。
3.1.3導管的檢查與試驗
在使用導管一段時間之后,必須進行拼接,質量和水密性,壓力,張力等進行測試檢查。水密性試驗期間的水壓必須是井中水深的1.3倍,并且壓力試驗期間的水壓不應低于管壁可承受的最大內壓。最大內壓可以安裝下式計算:
(6)
式中:-混凝土灌注時,導管壁的最大內壓,kPa;-混凝土柱的高度,m;;-孔內泥漿深度,m。
3.2儲料斗
如果初始灌入容量很大,則還必須配備儲料斗。為了保證導管的埋深能夠達到1.0-1.4m,儲料斗的容量按照下式確定。
(7)
式中:-儲料斗的容量,m3;-灌注孔的深度,m;-混凝土面至孔底距離,m;-灌注孔直徑,m;-導管內徑,m。
如果鉆孔樁的上端低于鉆孔中的水面,則儲料斗底部必須至少比水面高4-6m。如果計算值大于上述值,則應使用計算值。
4 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介紹了混凝土初始灌入量的確定方法,以及灌入混凝土高度的計算公式;確定了導管埋深和混凝土的灌注時間,總結了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技術要點,研究了成樁質量控制。管口和孔底之間的距離應保持在約300至500mm的距離,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一般應控制在2-6m的范圍內,每個灌注樁盡可能在8h內灌注完成,并且每小時的填充高度是不小于10m,初始灌注量通常采用樁體體積的10%,護臂用的泥漿必須高地下水位0.5m以上。
(2)研究了導管灌注混凝土方法,介紹了導管的直徑,厚度的選擇依據,以及導管質量檢查措施。導管的內徑為粗骨料粒徑的6-8倍,水下混凝土的最大粒徑為30mm,管的優選的內徑為200?250mm,同時,儲料斗底部必須至少比水面高4-6m。
參考文獻
[1]陸青濤.旋挖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J].技術與市場,2012,19(1):24-25.
[2]H.Y.Moon,K.J.Shin.Evaluation on steel bar corrosion embedded in antiwashout underwater concrete containing mineral admixtures,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016,36:521-529.
[3]陳迎明.提高水下混凝土灌注樁強度的試驗研究與應用:[碩士學位論文].湖南:中南大學,2003.
[4]William Ve?lez,Fabio Matta,Paul Ziehl.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early corrosion in prestressed concrete exposed to salt water[J].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14,49(1):507-520.
[5]常亞杰.鉆孔灌注樁水下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施工工藝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鄭州:鄭州大學,2017.
[6]Xudong Fu,Zhengbing Zhou.Study on bearing capacity of bored cast-in-situ piles by post pressure grouting.Grouting,2003,127(41):707-715.
[7]張鳴,周思通,王付鳴等.水下不分散混凝土主要參數對性能的影響研究[J].混凝土,2017,8(334):140-145.
[8] 王文忠,韋灼彬,唐軍務等.水下不分散混凝土配合比及其性能研究[J].中外公路,2012,32(1):265-267.
作者簡介
張自懷,1992.11.26,男,漢族,河北省邯鄲市,沈陽建筑大學,無職稱,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結構加固
(作者單位:沈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