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進
摘 要:海洋科學和海洋開發在飛躍發展,人們對海洋的探索也日益深入,由于海上航船密度增大,極易受到海上災害的影響,對海上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由于海上環境特殊,傷員救治的復雜程度遠高于其他災害救援,因此對于海上災害的應急救援應該制定新的策略。
關鍵詞:海上災害;應急救援;災害救援
人們對海洋加快開發的同時,海上災害也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海上險情和災害發生的頻率在不斷增加。提高海上災害應急救援能力,減少生命財產損失,提高海上救援成功率,對于加快海洋探索,提高國家形象,都有重要意義。
一、海上災害發生的特點
(一)海上災害因素多
海上災害主要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自然災害包括臺風、海嘯、濃霧、冰山、觸礁、擱淺等等,人為災害主要包括在船只、海上平臺、艦艇等發生的爆炸、火災、危險物品泄露等等。除此之外,還有戰爭原因遭到的打擊等等。
(二)災害發生突然
海上災害發生前一般沒有預兆或預兆不明,災害預警困難,情況比較突然,導致應對不及時,極易在短時間內造成大量減員,形成嚴重的災害[1]。
(三)人員生存幾率小
海上環境復雜,災害范圍大,突發性強,人員極易落水,落水后體溫和體力迅速下降,容易受到生物二次傷害,超過一定時間后生存幾率渺茫。
(四)海上救援環境復雜
由于海上災害多樣,在發生災害后極易引起次生災害,給救援帶來阻礙,救援環境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也為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埋下隱患。
(五)海上災害救援非常困難
海上災害大多是瞬間發生,會出現大批的傷員,傷員的生理損害和精神傷害同時存在,在事故中和事故后都會造成傷員的心理創傷和心理障礙。海上落水人員的生存能力有限,由于海上環境復雜,傷員的情況也隨海上災害的變化有所不同。部分醫療救援體系中缺乏應對大批傷病員的救治的能力。
二、海上災害應急救援的特點
(一)海上意外因素多,應急救援模式不一
海上應急救援任務不確定,醫療需求多樣,組織活動復雜,醫療救援,模式不統一。在海上發生惡劣氣象和極端天氣時,艦船無法出海搜救,抗風浪強的船只機動性較差,搜救效率低,搜救飛機對氣候條件和駕駛員的要求要高,應用環境少。
(二)應急搜救時間緊急
由于海上災害一般發生比較突然,外部救援時間緊急,無法及時到達救援地點。在救援時不僅要搜救人員,還要防止災害進一步擴大。救援地點一般遠離陸地,補給困難,一般需要多部門的共同合作,組織協調困難[2]。在落水人員傷口被海水浸泡后,會加重局部傷口損傷,為機體帶來嚴重的病理病變,包括體溫過低、高滲性脫水、代謝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等等,會造成多器官的功能障礙。在被冷水浸泡時,水溫越低,生存的時間越短,因此海上災害救援集結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并到達災害地點。在災害中缺乏淡水也是對傷病員造成損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進行救援時一定要為傷病員及時補充淡水。
(三)搜救運送困難
由于落水人員位置難以鎖定,目標較小,救援人員搜救比較困難,災害發生后海況和氣候條件一般比較惡劣,導致打撈比較困難,海難區域一般遠離陸地,運送和換乘需要大量的救援力量和快速轉運工具。
(四)傷病員病情多樣,對于醫療水平要求比較高
因為海上災害而導致的傷員病情多樣,變化快,對要求的救援力量專業水平比較高,救援情況復雜,而救援力量中的醫療體系仍不健全[3]。傷員中大多數的傷害情況與海上災害的事發原因有很大關系。一般船舶損傷越重,傷病員越多。爆炸火災等災害多造成燒傷,船舶撞擊則為挫傷和骨折,在進行救援前要進行嚴格的事前研究,制定相應的救援和醫療方案。
(五)戰時救援困難
戰爭時的海上救援,不僅要注意搜救人員的自身安全,還要盡量采取措施,對艦船的受傷和落水人員進行緊急救治,救援要求較高。
三、海上災害應急救援策略
(一)及早完善應急預案,建立完善的聯合應急救援體系
我國海上應急救援的目標是建立完善的海上應急救援體系。根據海上災難的類型,建立全面應急保障計劃框架,制定側重點不同的專項應急救援預案,細化措施,實施軍民一體救護體系,快速應變,開創聯合模式,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明確指揮詳細規定,完善落水人員的搜救轉送和救治流程,保障通信在一定區域內的暢通,可以使用統一的頻率和代碼,加強救援部門的聯絡效率,確保救援流程簡單高效,從而提高救援效率。
(二)加強應急醫療組織的建設,完善應急醫療救援系統
建立海岸一體的海上專業救助機構,實現海空立體救助,建立包括海上搜救隊、醫療隊、救護艇、運輸船、直升機醫療小分隊、碼頭救護所等立體救護機構,明確任務人員組成、崗位職責、救援程序等等,配備合理的專業醫療救援人員,對于傷病人員進行快速搜救和緊急治療,保障傷員在換乘過程中得到持續性救援,引入心理康復治療手段,減輕幸存者的心理應激反應,促進幸存者機體恢復[4]。
(三)強化海上災害自救互救,提高工作人員的自我救治能力
在災后1小時是搶救的黃金時間,傷員的自救互救是可以及時得到救治的保證,可以有效減少傷亡,減輕搜救人員不足的問題。加強現場自救互救技能培訓,通過日常訓練熟悉自救互救技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嚴格遵循自救互救原則,把握時機,主動自救,因地制宜,實施互救,分析輕重緩急,提高自救互救效率,培訓自救互救骨干,挑選能力出眾、有一定指揮能力的人員進行單獨培訓,提高救護治療水平,作為隊內骨干更好地指揮和組織全體人員開展互救自救工作[5]。
(四)加強救援日常訓練,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要將海上救生訓練納入到救援機構日常訓練中,各專業根據自身任務和職能,進行針對性的救援訓練。比如對于落水人員的搜尋和搜救以及強化醫療監管,做好后勤保障訓練等等。
(五)改善相關的設備和性能,提高應急救援工作效率
海上救援裝備性能對救援整體效果有重大影響,加強救援裝備的研制和開發,解決海上救生搜尋定位難的問題,加緊研制新型海上救生設備,改善換乘和醫療設備,提高穩定性,提升應對復雜海況的能力,避免二次損傷,提高救治效率。完善醫院艦船建設,提高在海上獲得救治的能力,革新傷員快速轉運工具,提升傷員輸送效率,縮短獲得確定性治療的時間,提高傷員搶救的成功率。
(六)推廣海上救援信息化建設,確保救援進度
信息化保障包括統一順暢的信息傳輸處理控制系統,可以實現搜尋信息傳遞和數據庫,提高救援效率,促進多級聯動,區域聯合,資源共享,推進一體化保障模式的建立,有效提高海上應急救援任務能力。
結語
加強海上救助組織管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確保快速有序地實施海上應急救援,制定和完善應急救援相關規定,提高應急救援保障能力,做到統一指揮,海岸一體,相互協作,相互聯系。加強海上救治程序的研究,更新海上運輸搜救和醫療設備,加強對海上應急救援策略的日常訓練,建立完善的海上災害應急救援體系,提高海上災害人員存活率。
參考文獻
[1]黃貽富,黃殷,李春媛,等.海上災害事件藥事應急救援管理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8(4).
[2]賈鐵麗.基于GIS的煤礦災害應急救援管理信息系統研究[J].民營科技,2016(11):79.
[3]張宸赫.災害救援現場應急通訊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18(3).
[4]喻國華.加強極端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工作的分析與思考[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5):279.
[5]周國田,周楚妍.水系災害醫學應急救援體系的構建[J].中華航海醫學與高氣壓醫學雜志,2017,24(2).
(作者單位:交通運輸部北海救助局大連救助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