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世界范圍內環境的日益惡化及我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出現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生態思想在繼承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基礎上誕生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思想內容豐富,覆蓋面廣,見解獨到,它的提出表明了生態建設在我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地位。認真研究習近平的生態思想,對于我們進一步推進我國的生態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思想;道德認識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正確的理論思想的提出,都要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順應時代的生長土壤,它不是人們異想天開的思想產物,而是時代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科學理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出發,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建設的不同領域中,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完善,為順利實現美麗中美夢保駕護航。
一、習近平生態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理論來源
任何一種科學的思想理論的出現都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對具體所處的歷史時期經過長時間實踐的考驗后的正確認識。習近平生態思想的誕生就是如此。
1.習近平生態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國際范圍內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是習近平生態思想產生的重要背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高歌猛進,但是,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生態環境卻每況愈下,隨著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地持續,我國經濟發展就進入到一種惡行循環中,這種惡性循環必須打破,否則我國就會越來越接近大自然最大承受的臨界點,最終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一方面來說,由于過于追求GDP的快速增長,全然不顧大自然的承載能力,最后的結果大家可想而知,必定會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活水平和身體健康。從另一方面來說,由于人們的教育文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大自然有了全新的看法。為了我國經濟、政治、社會及生態的良性循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定高度上提出了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科學生態思想。
2.習近平生態思想的理論來源
習近平生態思想對于國內外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而且它的理論基礎深厚,吸收了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各種積極合理的生態思想,值得我們去研究。
首先,習近平生態思想的最基本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馬克思認為,“認識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大自然。”此外,人類要從內心把自己當作是大自然的一員,我們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屬于大自然,我們不能大自然當作是自己的敵人,相反,我們要盡可能的尊重大自然的 “意愿”,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持續發展。
其次,習近平生態思想也離不開毛澤東、鄧小平、“三個代表”思想中與生態相關的思想理念以及中國古代傳統的生態思想的結晶。毛澤東同志十分重視我國植樹造林和興修水利,他希望通過植樹造林來改善當時生態環境。鄧小平同志重視法律,希望通過健全法律法規來規范人們的生態行為,提高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江澤民同志將生態環境提升到一定的戰略高度,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的國家。胡錦濤同志提出了偉大的科學發展觀,它的提出為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開辟了新思路,是指導人們科學發展的正確指南。
二、習近平生態思想的主要內容
1.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雙重和諧的生態文明觀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意識到人與自然的緊密關系后,認真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重要意義,他指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保護生態環境就等于保護我們人類自己,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就等于造福我們人類自己”。所以,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要努力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好關系。為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要自覺貫徹并落實科學發展觀,更自覺的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奮力向美麗中國新時代邁進。
2.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態民生觀
當今社會,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直接導致生態民生問題成為目前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突出問題,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折磨,人們的社會呼聲越來越高,他們對藍天、新鮮空氣、干凈怡人的環境越來越渴望,生態環境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也越來越重視,正如習近平說“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狀盼環保。”能否順利解決這一重要問題,直接關系到我黨的乃至中華民族未來的走向,習總書記要求全體人民正確認識并愛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對遭到破壞或污染環境要加大治理力度,本著對當代人民乃至子孫后代負責任的態度,下定決心把我國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生態文明國度,為人民群眾創造優美怡人的舒適環境。
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厚道發展觀
厚道發展觀根本目的是保障人類的幸福,它主張社會、經濟和生態和諧共進的可持續發展。首先,經濟發展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的支撐。如果人類只側重于經濟的發展,而不顧生態保護,那么必然將受到自然界的懲罰,最終影響經濟的永續發展。其次,保護生態環境其實就是經濟發展。其實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為了我國將來的協調發展,要協調、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努力實現兩者的雙贏共贏。
2.塑造生態法治觀
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必須健全法制制度。只有用最嚴格的制度與最嚴密的法制,才能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通過法制來逐漸喚醒民眾的生態意識,慢慢的將這種生態意識入腦入心,相信不久的未來,人們就會在實際生活中將保護生態環境當作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共同助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三、小結
在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及中國化馬克思生態思想的指導下,習近平生態思想是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理論指導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52.
[2]習近平.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 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N].人民日報,2013,04.
[3]李軍.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科學指南[N].人民日報,2014:15.
作者簡介
劉梅(1993—),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碩士,單位: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經濟倫理與當代社會發展。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