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既凝結著百姓生活的所需,濃縮著群眾的智慧,也承載著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芬芳。還記得1939年,“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春風吹遍延安大地,市場溝也春潮涌動,所有人員齊齊發力,彼此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形成一個拳頭、站成一個隊形,以‘打破敵人封鎖為思想統領,以‘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邊區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人民有充分救國自主權為目標,上下同欲,眾志成城,切實以‘商貿強國夢思想為導引,以‘開展封鎖線下貿易為戰略路徑,砥礪奮進、開拓前行,打造了市場溝的經濟奇跡,為全市進經濟連續穩定發展,生產總值持續突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次次創新高奠定良好基礎。可以說,沒有1939年市場溝的興建,就沒有現今延安市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業態創新、主體發達、功能完善的現代商貿產業體系新跨越。
多年來,市場溝一直擔負著延安市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率,承擔著發展的重任。并以快速的發展,濃縮著發展的歷史,書寫著精彩而生動的中國夢。
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飛機轟炸延安,曾經的軍事重地幾乎成為一片廢墟,部隊、機關、學校和群眾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邊區的經濟也在日寇和國民黨封鎖之下。軍事上以胡宗南部為主的50萬兵力分布在邊區周圍各縣,讓我黨不得突圍;經濟上實行“不準一寸布、一粒糧食進入邊區”的戰略,讓棉花、布匹、糧食、藥品、火柴、電信器材等日常生活賴以生存的物資皆被嚴重封鎖,市場溝整體較為落后,經濟發展能力相對不高。
此時的延安,面臨的不是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生存的問題。為此,黨引領群眾積極開始突圍。在最開始摸索的階段,這些商業貿易都是由我黨、我們的戰士親自去做。為了避免被盤查,多數是天還沒有亮就外出,然后每每摸黑而回。雖說如此,也有很多戰士和黨員被國民黨帶走。后來,我黨開始開辟新的路線,即在封鎖線3-5公里外活動,采取晚上交易,利用商人來完成這一職責。這一形式有利的改變了當時的商業格局,那個時候河東商人沿著邊界線遍地跑,多家合作社成立,其中宋家川合作社,單單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賺了2.7萬元,生意極為紅火。讓我們訝異的是,后來這些商人竟然將生意做到了國民黨頭上,與胡宗南率領的部隊展開了廣泛的交易,并達成了合作協議,這就讓曾經的貿易從地下做到了地上,從黑夜做到了白天。商業的無限繁榮,也導致了蔣介石封鎖路線的破產。
除了宋家川合作社外,值得一提的還有軍人合作社。那時為了配合經濟貿易的持續性發展,359旅不斷開拓創新,成立了軍人合作社的前身——軍民合作社先,后開辦紡織、皮革、造紙等13個工廠,成立鹽業、土產、運輸等10多個供公司,開辦飯店、商店等多個作坊,運輸業也頗為發達。這一合作采取股份制管理,以小米作價,300元為一股,社合作內容更為廣泛,包括水田、吃穿住行等,而且合作規模也較大,從而讓物資能夠自給自足,還形成了以農為主,工商貿易經濟齊頭并進發展的模式。
在當時,市場溝兩旁的山坡上,都是機關、居民的窯洞,夜幕降臨時刻,一片燈火輝煌,像極了不夜山城。與此同時,光華商店總店、邊區貿易局、邊區銀行等主要機關單位也坐落在這條街上,與眾多店鋪一道,保障邊區機關、部隊、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
新市場口外北側是邊區政府,南側有一塊約5000多平方米的空地,開辟了一個小市場。這里都是些小攤,經營日用小商品、蔬菜、小吃、雜貨等等。新市場口外對面橫馬路東側,有一排貨棧式建筑,延安貿易貨棧的騾馬大店就在這里。有的騾馬店還經營貨棧業務,有簡單的商品庫房,可以當時成交,也可以為顧客代購、代銷、代存貨物。到貨棧停留的商品,從北邊來的以皮毛、食鹽為主,從南邊西安方向來的以棉花、棉布、日用五金為主,可以說極為繁華。
后來,隨著延安的發展和商業重心的轉移,原市場溝道路失修,經濟趨冷。50年代左右,由于曾經發生洪水,市場溝一段冷落,逐漸蕭條,七十年代也曾鋪設的柏油路面,但因疏于管護,路面變得坑坑凹凹,黃泥淤積,污水橫流,曾經的市場溝成為有名的“龍須溝”。如今,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延安市場經濟結構重新規劃,延安市下大力加強城市建設,并把重建市場溝工程作為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一項德政工程來抓,打通市場溝--西溝、棗園--萬花山的通路,形成三個環路,市場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成了延安市場最繁榮,老百姓發家致富的幸福路。隨著西市路的貫通,市場溝的情況得到徹底改變,道路寬闊街燈明亮,舊有的低矮小房被新建成的仿古建筑所代替,鱗次櫛比的商貿酒肆重又聚集于此,形成小吃商貿餐飲一條街。在1.5公里的街上既有陜北地方風味,又有大江南北名吃會聚,北京的東來順,湖南的毛公樓、四川的火焰山,內蒙的小肥羊,咖啡茶藝,網吧酒樓……一到入夜,霓虹燈閃爍,車來人往,好不熱鬧,市場溝商貿一條街成為延安市一道靚麗的新景觀。
放眼望去,如今的延安市場溝,樓房密集,交通發達,從溝口可直達溝掌的隧道口。通過這個隧道可直通北關大街。如果是過了隧道向左拐,可直通延安文化溝,與師范路相通。進入市場溝向左拐,可直通延安的杜甫川。作為通往延安鳳凰山森林公園的必經公路,市場溝與龍灣隧道相連,可直通210國道。
而今,市場溝作為延安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和車輛較為集中的地方,每天停放在公路兩旁的小車,從溝口一直密集的排放到溝掌隧道口。如今市場溝的繁華程度不減當年毛主席在延安時期的13年。
作為在市場溝住了將近30多年的民眾劇團魏老師,曾感慨的說道:市場溝起于輝煌,也曾成為一個臭水溝,晴天污水流,雨天泥水流,加之兩邊商販占道經營,路窄得只能行得下一輛解放車。而今,通過有效整治,市場溝又成為青山環繞,道路兩旁高樓林立,噴泉綠地點綴期間;大型商場、超市、銀行等現代化設施齊聚于此的繁榮所在。
或許在別人看來,小小的市場溝商貿發展不過是史上一個不起眼的縮影,然而他卻見證了我們延安人的服務理念和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們創新思路、創新方法,實現快速發展的新目標,為我們延安人掙了大臉面,也得到了國內和國際的一致認可。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一路走來,市場溝經濟發展屢創佳績,社會消費和內貿、經濟發展發展變革無數,然而變革的是周圍環境,不變的是奮斗之心,不變的是市場溝市民的大局意識和精益求精之舉、改革求變之意,奮斗求好之心。莫道今朝春已盛,來年春色更喜人。如今,‘建設一流商貿區域的光輝大旗已經落在我們這輩人身上,身為市場溝建設的主力軍,我們又該如何作為?
作為被歷史選中的一代,我們唯有扛起前輩們交付的大旗,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人因要素和用心服務,在新市場溝間彰顯十九精神,在一舉一動中體現延安精神。看,一場發展的大戲正絢麗上演,一幅和諧的畫卷正漸次展開。所有的延安人正一道不負領導期盼,不負父母厚望,不負天賜智慧,不負人生夢想。信心百倍,斗志昂揚,乘風逐夢、砥礪奮進,共同助推高質量新延安實現,用改革鑄就輝煌,用奮斗實現夢想!
作者簡介
張潔,1990年,女,講解員,延安革命紀念館工作。
(作者單位:延安革命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