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嵐
從素質教育的觀點出發,學生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更應該走出教室、走出學校,從自然和社會中擴展學生的知識。那么,每年的春秋兩季——作為踏青旅游的好時間,學校就更應該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事實卻與此相反。筆者作為一名在教育一線工作的教師,卻深深覺得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本身都不愿意安排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而且不僅是此類大型活動,甚至在一些中小學,學校和教師也不允許學生課間在操場活動,如果要活動必須家長簽字同意才行。
那為什么學校和教師會有這樣的做法呢?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來,我國校園傷害事故不斷增多,引發的糾紛及其訴訟與日俱增。而對學生在校期間受傷害的法律責任的認定方面,我國法律對這方面的規定也尚不完善,由此導致實踐中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不一致,司法實踐中遇到此類案件,在適用法律時只能很原則,最終難以使當事人心服口服。因而作為學校和教師在面對是否進行學生社會活動時,決策總是小心翼翼,往往以安全為理由而取消有些活動,扼殺學生的學習天性。
筆者從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發,認為正確認識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在校期間的法律關系和法律責任,從法律上明確這一內容,對于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規范學校的管理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筆者在實際教育工作中發現,當學生在學校發生傷害事件時作為家長如果提出要學校賠償,提出的理由大多是“我把孩子送到了學校,學校就是監護人,現在孩子在學校出了事就是你學校作為監護人,監護職責沒有到位。”
那么,“學校是不是學生的監護人?”
對于這個問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因而學校應否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也成了爭論的焦點。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法律界、教育界、家長三方對此問題的廣泛關注,并形成了以下三種觀點:
1、學校應承擔在校未成年學生的監護責任
家長們一般都認為,學生在學校期間,學校就是學生的監護人,學生出了事,說明學校管理不好,學校要負全部責任。一部分學者也認為,由于學生特別是未成年的學生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他們的認知能力受到限制,需要有監護人對其進行教育和保護。家長將學生送到學校學習,由學校負責管理其在學校期間的學習與生活(尤其是一些完全封閉的全日制寄讀學校),家長對子女的監護責任自然地轉移到了學校。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一定時間內監護責任的轉移。
2、學校應承擔在校未成年學生的部分監護責任
一部分學者認為學校對未成年學生應承擔部分監護責任。未成年學生在校期間脫離了原來監護人(包括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視線,雖然監護人在法律上尚存有監護責任,但實際上很難直接行使該責任。作為監護人,此時的監護權是間接行使,監護權在這期間除了學校不可能由第三方來承擔。,因為學生在校讀書,事實上處在學校監護之下。從保護未成年學生的利益出發,由學校承擔一部分責任可以更好地保護未成年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可以規范未成年學生所在學校的具體行為。而學校這種監護責任的履行應理解為是學校代理學生家長進行的。
3、學校不承擔未成年學生的監護責任
還有一部分學者則認為學校不承擔未成年學生的監護責任。學生與學校之間是一種教育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負有教育、管理和保護的義務。教育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也明確規定學校負有的教育、管理、保護學生方面的義務和責任。因而學校應承擔一種保護責任,原因是未盡到“法律、法規、操作規程等要求的特別注意義務。”因為,學校的首要責任是教書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筆者對于以上三種觀點,支持第三種觀點:學校不是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不負監護責任。第一、第二種觀點認為家長將子女送到學校,可看作把對子女的監護權委托給了學校,是一種事實委托行為,因此,學校應承擔對學生的監護職責,這是典型的監護權轉移說。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不符合法律對于監護及監護人的相關規定。
而且2002年8月,教育部頒布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以部門規章的形式明確了學校并不承擔對學生的監護職責,它意味著即使是在校期間,家長依然要為自己未成年孩子的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于是家長把孩子“交給學校”的想法和相應的做法都必須做出改變。
對于現階段一部分人會產生第一、第二種觀點的原因,筆者認為是對監護和監護人概念的理解不清晰。
監護就是指民法上所規定的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督、保護的一項制度。監護人是指對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的人身、財產和其它一切合法權益負有監督和保護責任的人。
(一)監護人的設立
對于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是依法確定的,具有相對穩定性,不能隨意更換。
一是法定監護,即由法律直接規定。《民法通則》第十六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二是指定監護。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
三是法院裁決。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死亡或者無監護能力,也沒有其他近親屬的,由未成年人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這些規定構成了我國法定監護人的范圍,但其中并沒有包括學校。從指定監護人的產生看,其范圍也以法定有監護資格的人為限,因而我國指定監護人也不包括學校在內。因而那些認為未成年學生在學校,學校就是其監護人或部分承擔監護責任的觀點是欠妥當,也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二)監護人職責
從監護人的職責范圍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0條的規定,監護人的監護職責包括: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代理被監護人進行民事活動,對被監護人進行管理和教育,在被監護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人發生爭議時,代理其進行訴訟。
因而,從監護人職責范圍,我們就不難發現學校不可能作為學生的監護人。比如監護人“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從空間上看,未成年學生的財產一般處于家庭的控制下,學校對這些財產顯然沒有監護的必要和可能。在學校,未成年學生幾乎無財產可言,即使有,也僅限于文具、課本、書包等學習用品,而且這些財產因人而各不相同,學校根本無法知悉學生的財產狀況,也不可能對這一部分財產承擔監護責任。《民法通則》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監護人可以為被監護人的利益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同條第三款規定,監護人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這構成了我國監護人對被監護人在財產方面責任的基本內容。學校作為教育責任的承擔者,只在正常的授課或組織活動期間與學生有廣泛接觸,這種接觸一般難以深入,學校不可能對每個學生在未成年學生在財產方面的要求有充分認識,也不可能為他們的利益去處分他們家庭控制下的財產,學校不能承擔前述第十八條第一款的責任。
筆者認為學校不是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認為學校是在校學生的監護人的觀點是無法律依據的。學校與學生之間應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管理和保護的關系。學生受到傷害,學校是否承擔民事責任要看傷害原因、學校有無過錯而定。國家如果能夠盡快通過立法的形式盡快地理順學生、家長和學校的關系,明確學校、家長以及學生本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這不僅是有利于我國相關未成人法律的完善,而且也有利于學校更好地開展教育活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作者單位: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