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說,確保到二0二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我們縣的目標是今年脫貧摘帽,明年接受國檢驗收!所以做好精神扶貧,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摘掉貧困帽,就顯得緊迫和重要。
關鍵詞:精神扶貧;助推;脫貧攻堅
一、做好精神扶貧助推脫貧攻堅的意義
(一)經濟意義。脫貧攻堅是推動經濟增長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著力點,精神扶貧是通過扶志和扶智,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激發改變其貧困面貌的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二)政治意義。從政治角度看,讓貧困人口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精神扶貧先把基層黨組織扶正、扶強,先把黨員、干部的精、氣、神扶起來。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困難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保證基層黨組織始終走在脫貧攻堅的前列。最重要的是增強困難群眾的“四個意識”,讓廣大農村困難群眾真心實意地維護習近平同志這個全黨的核心。使農村村組干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保持黨與農村困難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文化意義。文化自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精神扶貧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增強意識形態主導權和話語權。加強貧困群眾思想道德建設,提高貧困群眾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夢教育,加強五愛(愛黨、愛社會主義、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教育,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深入實施精神扶貧推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貧困群眾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開展移風易俗教育、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思想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抵御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文化滲透,維護國家在農村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
(四)社會意義。從治理維度看,在脫貧攻堅戰中的制度體系成為貧困治理的關鍵。扶貧不僅花大力氣解決貧困人口增收難、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等系列民生難題,讓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能夠平等享受基本醫療、基本養老、教育、住房和康復等服務,還是一場在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上解放生產力的革命,是貧困群體命運的大轉折。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消除貧困,更是要幫助農村貧困群眾學習更先進的理念,擺脫固有的陳舊的思想,順應時代的趨勢,貧困地區的困難群眾一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五)生態意義。貧困地區往往是生態遭受破壞最少的老少邊窮地區,是綠水青山的地方。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就是金山銀山。貧困地區的生態需要生活在當地的貧困群眾保護。通過精神扶貧,引導當地青壯年在農村就業創業,脫貧致富,推動村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貧困地區的原始生態,造福世世代代,使貧困地區順利過渡到鄉村振興階段。
二、做好精神扶貧助推脫貧攻堅的原因分析
(一)因缺乏志向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在致貧原因一欄里,有因自身動力不足致貧的。石家鄉九龍村有位四十多歲的低保戶,每天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什么都不做。懶到上廁所都不下樓,站在樓口就往下小便。鄉政府領導到他家走訪,發現這一現象,這就是因缺乏志向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典型。
(二)因人窮志短缺乏動機和信心的問題。有些貧困戶,身強力壯,感覺每天都忙個不停,可總是比別人慢了一拍。一到收獲的季節,收獲甚少,基本口糧都滿足不了。好心人都勸告走出農村,到大城市去闖闖,可他們前怕虎后怕狼,猶猶豫豫,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機會,久而久之,使他們形成了刻板思維,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三)因安于現狀極度保守不愿改變的問題。有這樣一位低保人員,她本沒有什么大不了的病患,可她樂于到醫院住院。她擔心如果她不去醫院住院的話,低保政策會被取消。
(四)因好吃懶做等靠要思想嚴重的問題。這種情況在貧困村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貧困村,有很多貧困戶不是因災因病因殘因無勞力而被評為貧困戶。現在的政策指導思想也強化了好吃懶做等靠要行為。
三、做好精神扶貧助推脫貧攻堅的對策建議
(一)個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消除負面情緒。貧困戶貧窮,既指物質匱乏,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沒有保障,也指貧困人員心理壓力大,精神負擔重而生活在消極悲觀的主觀世界里。因缺乏志向缺乏主觀能動性的,因人窮志短缺乏動機和信心的,因安于現狀極度保守不愿改變的。這三種情況的貧困戶是有人格尊嚴的,經常有人對他們的行為指指點點,讓他們的精神生活質量比較低。那么,就要有相應的專業人員,對他們進行個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以消除負面情緒,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增強生活工作的勇氣和信心。
(二)精神扶貧激發內生動力。之所以貧困,有很多客觀原因,也有很多主觀原因。客觀的情況,黨和政府正在努力改變。而主觀能動性的問題,必須通過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調動其工作積極性才行。精神扶貧要有針對性,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做好精神扶貧。
(三)紅色革命教育培養堅強意志品格。用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革命教育,持續的。不間斷的,生動形象的對貧困戶進行堅強意志品格培養。使他們都有愚公移山的斗志,積極主動和貧困作斗志,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致富。
(四)扶貧政策紅利宣講培育感恩黨的思想情懷。現在的很多貧困戶都經歷了災荒年、伙食堂、文化大革命等。通過現在的政策和以前的政策對比,讓他們增強幸福感。在扶貧工作中,貧困戶能夠發自內心的說現在的政策比爹媽好,幫扶責任人比兒女好,就證明幫扶工作是到位的。通過政策對比,使他們懂得感恩黨,感恩習總書記。在這一過程中,要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方式,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把掃黑除惡、人居環境整治和脫貧攻堅政策宣傳好貫徹好,使農村貧困群眾發自內心感恩黨。
(五)扶貧勵志故事啟迪比學趕幫傳遞正能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由農村貧困群眾自己的故事啟迪困難群眾,是最有效果的。特別勤勞的故事,在每一個村每一個組都有,一定要挖掘群眾身邊的勵志故事,是很有感染力的。同時,特別節約的個案,可以現身說法,鼓勵大家要學會精打細算過日子。群眾身邊產業搞得好的,敬老愛幼的等道德模范,都是正能量的傳播,要好好利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張新文.發展型社會政策與我國農村扶貧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汪行福.分配正義與社會保障[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5]徐月賓,劉鳳芹,張秀蘭.中國農村反貧困政策的反思———從社會救助向社會保護轉變[J].中國社會科學,2007,(3).
[6]朱林.幸福的哲學新思[J].江西社會科學,2009.
作者簡介
秦麒麟,1974年3月 男,重慶市石柱縣,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黨建和行政管理;單位:重慶市石柱縣委黨校。
(作者單位:重慶市石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