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武漢城市化進程迅猛發展,在不斷打破基建速度新記錄的同時,發展綠色建筑,倡導建筑節能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然成為建筑業的主要目標。文章將對武漢地區綠色建筑應用現狀進行分析,并討論其發展前景,最后進行總結概括。
關鍵詞:綠色環保;武漢;建筑
引言
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科技的不斷革新,建筑技術得到質的飛躍,但城市化推進的過程中依舊暴露了不少問題。主要包括資源過度消耗,能耗巨大,環境污染嚴重等。面對嚴峻的形勢,綠色環保建筑相關技術的應用及發展已然成為當下建筑業轉型的重要舉措。通過發展環保建筑,可以引導城市建設走高效率,低能耗的綠色發展道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促進城市建設綠色發展為目的,落實新時代建筑方針和新發展理念,住建部明確提出《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旨在建設節能低碳,綠色生態,集約高效的建筑用能體系。綠色建筑的發展不僅是人類社會對于建筑功能的基本需求,更是切實執行新建建筑節能,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規模應用政策的重要保障機制。
一.武漢地區氣候特點及相關政策
武漢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酷熱,冬季嚴寒,陽光充足,雨水豐沛。在針對武漢進行建筑設計時,應結合武漢氣候多變性等特點,充分考慮各個分系統的協調性和統一性,將各項技術與設計之間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建設成綠色協同體,體現出武漢建筑的城市特色。同時在建筑設施管理上,要堅持三個節能理念,即行為節能,設備節能,科技節能。通過培養市民能源節約意識,構建結構優化,層次分明的建筑應用體系,更新開發節能新工藝和新技術,堅持建設和使用的同等重視,最終促進武漢地區綠色節能工程的全方位發展。
二.武漢地區綠色建筑發展的現狀和前景
武漢市按照國務院和住建部發展綠色建筑的相關要求,結合湖北省的實際將發展綠色建筑作為建設領域節能減排的重要內容,并制定及逐步實施《湖北省”十三五“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發展目標任務分解方案》。多年的努力實踐下,先后有27個項目共計29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獲得國家綠色星級評價。此外,湖北省圖書館等47個項目成為武漢綠色建筑試點示范創建項目,武漢首個綠色建筑產業園也投入使用,一項項成就有效推動了綠色建筑的發展。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促進全國走出環境友好型,建設創新,低碳節能的發展道路上具有重大引領作用。
三.武漢地區部分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
武漢因自然條件相對極端。夏季濕熱高溫,冬季潮濕陰冷。相對濕度較大。在此氣候環境及地域特點下,武漢地區綠色建筑技術的具體應用有如下幾種。
(1)墻體自保溫技術體系
采用節能型墻體材料及配套專用砂漿使墻體熱工性能等物理性能指標符合相應標準且更加優越的建筑墻體保溫隔熱技術體系。以漢口永清庭苑項目及江漢區振興路航天花園小區為例。外墻主體分別采用200mm新型砂加混凝土砌塊和250mm厚粉煤灰加混凝土砌塊,梁柱結構采用聚苯顆粒砂漿和30mm厚擠塑聚苯板等。均達到國家節能標準要求,每戶每年在空調采暖方面可節省982元。按照武漢市全年竣工建筑面積計算,如果達到節能65%的目標時,每年可節約12億元。
(2)智能建筑中央空調及監測系統
傳統中央空調采用冷熱水機組制取冷熱水,通過水泵驅動冷熱水的流動,分布至空調機組中,與室內空氣和室外空氣進行熱交換循環的方式工作。空調系統供回水和冷凍水之間溫差大也是其能耗過大的主要原因。智能空調系統則選擇封閉循環模式來縮減溫差以期達到降低輸送能耗的目的,并配套獨立調節風速溫度的末端,設置空氣濕度,溫度,二氧化碳濃度探測儀器,同時利用VAV系統與BA聯網等智能技術,控制優化空調的送風靜壓及風量。在達成提高用戶體驗和改善室內空氣的目標下,調整整體效能,節約能耗。
(3)多維花園式綠化技術
在建筑墻體,露臺和樓頂等處種植耐性植物,以此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提高居民幸福感有著長足而深遠的意義。據不完全統計,武漢屋頂綠化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并以每年6萬平方米的速度擴增。白沙洲立交高架橋墩,諶家磯大道部分沿路墻體實現全段垂直綠化。逐步實施“綠滿江城,花開三鎮”工程。武漢市已建成房屋總面積超過一億平方米,其中一半適合綠化工程,如果實現屋頂綠化,那么武漢市的熱島效應將消亡,城市溫度明顯下降,“火爐城市”盛名或許從此銷聲匿跡。
(4)裝配式建筑技術
由預制部品部件在工廠生產,工地裝配而成的拼裝式建筑。武漢市裝配式建筑進入高熱期,采用裝配式建造的掛牌土地規劃設計建筑總面積超過600萬平方米。湖北省科技館新館,江夏大花山戶外運動中心,綠地國際金融城等37個項目都已確定為裝配式產業現代化試點示范項目。裝配作業不僅性價比高,更具有較大程度節省資源的優勢。
(5)太陽能光伏組件技術
利用太陽能電池半導體材料的光伏效應,將輻射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新型發電系統。以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和武漢火車站為例,兩者分布式光伏電站發電量總和達到1000萬千瓦時。武漢全市已建成近500個光伏“金屋頂”。在建華中第一高樓——武漢綠地中心充分應用能發電的太陽能玻璃約21000塊,對武漢城市霧霾的減少以及BIBV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四.結語
武漢作為國家級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工業,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具備深度引領,廣泛輻射,中心集散功能。在發展和推廣綠色建筑技術的路途上,有著極強的市場潛力和深遠的發展前景。大力推廣綠色建筑,補齊短板,挺起長江經濟帶的脊梁。真正實現建筑與資源環境的和諧統一,促進華中地區乃至全國的能源可持續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走在全國前列,將魅力江城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全球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亮點。
參考文獻
[1]李立群.武漢市外墻自保溫技術應用探討[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5
[2]鄭昕.我國建筑節能減排的難點與對策研究[J].智能建設與智慧城市.2018
[3]李卓.智能城市中綠色建筑與暖通空調設計分析[J].智能建設與智慧城市.2018
[4]劉楊,周麗.武漢地區綠色建筑的發展研究[J].潔凈與空調技術.2017
作者簡介:
俞思源(1999-),男,武漢市洪山區喜瑞都,432200.江漢大學文理學院機電與建筑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土木工程,城市規劃與建設
(作者單位:江漢大學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