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麗,朱永君,王 杰
(1.楚雄師范學院 地理科學與旅游管理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2.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刑事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3.山東理工大學 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綠色發展指以傳統發展模式為基礎,通過緩解資源承載壓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資源狀況協調共進的一種新型可持續發展模式[1]。近年來云南省先后提出了建設“七彩云南”、“森林云南”、“綠色經濟強省”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云南時也明確提出了“云南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要求。如何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更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費,落實節能減排任務,共同推進區域綠色低碳經濟的轉型,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因此,綜合評價各市(州)綠色發展能力,有利于針對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特點開展提升其綠色發展競爭力的措施研究,也可為政府部門制定促進云南省綠色經濟發展的政策提供參考。
國際上,綠色發展理念已廣泛普及生產、消費、交通、技術、制度、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綠色經濟理論研究已經比較成熟,并仍在不斷發展完善中[2,3]。目前的研究重點是經濟發展是否對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發展和諧產生協同平衡作用,如何追求經濟、環境與社會三者協同發展與共贏[4]。綠色發展評價主要圍繞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綠色發展多指標體系和綠色發展綜合指數三方面展開。利用綜合指數評價時主要從宏觀經濟水平、環境保護、資源與能源承載和循環利用以及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等方面選取指標進行評價,測算指數的方法也多種多樣[5]。
近年來國內報道了不少關于綠色指數、低碳發展方面的報告和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主要是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編著的《2012中國綠色指數年度報告》[6]、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編著的《中國低碳經濟年度發展報告(2011)》[7,8]。還有很多學者從“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產業發展、綠色城市發展”三個層次建立指標體系,并把指標體系運用到國家、省際、城市及城市群、產業等不同空間尺度范圍進行實證研究。比如,李文正從環境健康與基礎設施綠色水平,環境承載潛力綠色水平,經濟增長綠色水平和環境治理綠色水平4個方面構建了城市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陜西省10個地級市城市綠色發展水平進行了綜合測度與分析,發現環境承載潛力綠色水平和經濟增長綠色水平對各市綜合水平差異影響最大[9]。馬勇等對長江中游城市群綠色發展指數進行了計算,發現人均GDP、經濟密度、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人均當地水資源量、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是影響其發展的五大因子[10]。一些學者也對云南省綠色發展的優勢、現狀、戰略和路徑選擇進行了分析。比如趙璟等分析了云南雖然有綠色資源、綠色文化、綠色產業等方面的優勢,但也存在著經濟欠發達、資金和政策扶持不足、技術和人才培育欠缺等劣勢[11]。還有一些學者對云南省綠色發展的路徑和制度構建等進行了研究[12~15]。
上述研究雖然取得了具有重要意義的成果,但由于研究對象和空間的差異,目前尚無統一的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關于區域綠色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的研究也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在借鑒已有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嘗試構建適合云南區域特色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熵權法客觀賦權,結合加權求和的方法對云南省16個市(州)的綠色發展水平進行實證評估,為各區域的綠色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秉承科學性、系統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原則,依據綠色發展理論,借鑒國內外相關綠色發展指數指標體系,構建了區域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包括5項二級指標和36項三級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區域綠色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假設被評價的對象有m個,每個評價對象選取的二級指標有L個;三級指標有n個,構建原始數據矩陣X=(xij)m×n(i=1,2,…,m;j=1,2,…,n)。對于負向指標采用倒數法進行指標正向化,然后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將所有指標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極差標準化公式:
(1)
計算第j個指標的信息熵Hj:
(2)

計算第j個指標的權重Wj:
第一步:當s和o同時已經在時態數據庫中存在,需要對兩個節點的生命區間的交集作為生命區間lf進行生命區間的不一致性檢測和修復;只有一個節點存在,對這個節點的生命區間進行生命區間的不一致性檢測,執行操作,設置另一節點的生命區間為最終的有效時間;兩個節點都不存在,執行操作,創建兩個節點的URI,并設置兩個節點的生命區間為[start,end]。
(3)
由于熵具有可加性,因此,根據二級指標下的所有三級指標的權重相加得到各項二級指標的權重Fl(l=1,2,…,L)。
最后,采用加權求和的方法測算各區域綠色發展指數F。
(4)
云南位于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三亞之樞紐”地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和多樣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水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十二五”期間,全省國內生產總值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橡膠、咖啡、香料作物,煙草、藥材、花卉、熱帶水果和食用菌等綠色產業規模壯大。節能減排與環保效果顯著,萬元GDP能耗從2001年的1.75 t標煤/萬元下降到2015年的0.75 t標煤/萬元。2017年,全省林地面積2607.11萬hm2,占國土總面積的68%,森林覆蓋率達59.30%。
各指標數據來源于2012~2016年的《云南省統計年鑒》[17]、《云南省水資源公報》[18]、各市(州)2011~2015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部分缺失數據由2011~2016年各州市的地方統計年鑒、政府工作總結報告和年鑒補全。專利申請和授權數據來自云南省科技廳網站公布數據[19],科技經費投入數據來自2011~2015云南省科技統計公報[19]。由于缺少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因此,2011~2015年耕地面積數據均采用的是2009年云南省第二次土地調查的數據值。
利用熵權法,測算出2011年、2013年和2015年36個指標的信息熵和權重(表2)。2011~2015年,指標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X5)、萬人專利申請數(X25)、萬人專利授權數(X26)、萬人獨立研究和開發機構人員數(X29)和萬人普通高校在校學生人數(X33)這5個指標權重較大,是影響區域綠色發展的重要因素。經濟增長能力指標中,X5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X3)的權重最大。資源承載和利用能力指標中以人均水資源量(X15)、單位工業增加值水耗(X14)和自然濕地面積占轄區面積比例(X16)的權重較大。減排環保能力的指標中以單位工業增加值工業SO2排放量(X19)、單位GDP COD排放量(X18)和單位耕地面積農藥使用量(X20)的權重相對較大。科技創新能力指標中以X29、X25,X26權重較大。社會保障能力的指標中以33和人口密度(X35)的權重較大。

表2 云南省區域綠色發展指標體系中三級指標的權重
2011~2015年間,指標X1,X3,X7,X9,X11,X22,X24,X25,X28,X34的權重呈現單調遞減趨勢,說明這10個指標在各區域間的變異程度減少,貢獻度降低。X5,X6,X8,X12,X20,X21,X29,X30,X35的權重呈現單調遞增趨勢,說明這9個指標在區域綠色發展評價中的貢獻日益增強。其他17個指標則呈現波動趨勢。
評價體系二級指標的權重分布中(表3),科技創新能力權重始終位列第1,權重約為0.25,可見科技創新對區域綠色發展的作用最顯著。2015年,科技創新能力權重最大,為0.2514,減排環保能力緊隨其后,權重為0.2098;經濟增長能力位列第三,權重為0.1922;社會保障能力和資源承載利用能力權重相對較小。2011~2015年,二級指標中經濟增長能力和減排環保能力2個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資源承載利用能力指標權重先減少后增加,而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保障能力的權重卻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

表3 云南省區域綠色發展指標體系中二級指標的權重
熵權法確定三級指標權重后,依據加權求和的方法分別計算了2011、2013、2015年云南省16個地區綠色發展5個方面能力的得分和綠色發展指數。
5.3.1 經濟增長能力評價
2011~2015年間,昆明市,德宏州和玉溪市的經濟增長能力居前列;臨滄市,昭通市和怒江州的經濟增長能力極低。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麗江市、怒江州的經濟增長能力減弱;而德宏州、玉溪市、紅河州、曲靖市、楚雄州、臨滄市、昭通市的經濟增長能力增強;其他地區的經濟增長能力呈波動態勢(表4)。
5.3.2 資源承載利用能力評價
2011~2015年間,云南省各區域的資源承載利用能力其空間變化較大,昆明市和玉溪市的得分較高,地區間該項指標評價得分波動較大。2011~2015年間,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的資源承載利用能力增強,玉溪市、迪慶州、怒江州和紅河州的資源承載利用能力減弱。其他地區該項能力得分呈波動態勢(表5)。
5.3.3 減排環保能力評價
2011~2015年間,迪慶州、怒江州、昆明市和麗江市的減排環保能力得分始終位居前4位,保山市的得分始終最低,而其他地區間該項得分波動較大。2011~2015年間,迪慶州和西雙版納州的減排環保能力增強,昭通市、紅河州、楚雄州的減排環保能力減弱(表6)。

表4 2011~2015年云南省各區域經濟增長能力評價結果及排名

表5 2011~2015年云南省各區域資源承載利用能力評價結果及排名

表6 2011~2015年間云南省各區域減排環保能力評價結果及排名
5.3.4 科技創新能力評價
2011~2015年間,昆明市、西雙版納州和玉溪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得分始終位居前3位,保山市和臨滄市的得分始終較低,其他地區得分差異較大。2011~2015年間,麗江市、曲靖市、楚雄州和保山市的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玉溪市的科技創新能力減弱(表7)。

表7 2011~2015年云南省各區域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結果及排名
5.3.5 社會保障能力評價
2011~2015年間,昆明市、迪慶州、玉溪市和西雙版納州的社會保障能力得分始終位居前4位,普洱市和昭通市的得分較低,其他地區間得分波動較大。2011~2015年間,大理州、德宏州、臨滄市和昭通市的社會保障能力增強,昆明市和曲靖市的社會保障能力減弱(表8)。

表8 2011~2015年云南省各區域社會保障能力評價結果及排名
5.3.6 綠色發展水平綜合評價
大多數地區綠色發展水平不高。2011~2015年,昆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始終居于第1位,發展指數>0.13(表9)。西雙版納州、德宏州、迪慶州和玉溪市4個地區的綜合綠色發展指數居于前列。文山州、昭通市、臨滄市和保山市4個地區的發展指數居后4位。
各地區綠色發展指數動態變化不明顯。2011~2015年間,昆明市、玉溪市、怒江州和昭通市4個地區的綠色發展指數始終呈下降趨勢,而西雙版納州、德宏州、麗江市、大理州、普洱市、臨滄市、保山市7個地區的發展指數始終是上升的;曲靖市和文山州2個地區的發展指數先上升后下降,而德宏州、楚雄州和紅河州3個地區的發展指數則呈相反態勢。但總體來看,各區域的發展指數的變幅很小。
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保仍存在不協調。綜合比較5個二級指標評價結果可見,紅河州和玉溪市雖然經濟增長能力增加了,但資源承載與利用能力卻降低了。紅河州、昭通市和楚雄州的經濟增長能力增加的同時,減排環保能力下降。曲靖市和楚雄州的經濟增長能力增加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有關;而德宏州、臨滄市和昭通市的經濟增長能力提高同時社會保障能力也提高。

表9 云南省區域綠色發展指數
綠色發展是云南省各區域發展的未來方向。首先,應加快產業生態化改造及轉型。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生態農業,創建高原特色生態農產品品牌和更多生物產業體系并形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加快對煙草、金屬加工、煤炭電力、磷煤化工、建筑建材等傳統產業的改造。加快培植現代生物、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利用云南自然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突出打造獨特的生態旅游和文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形成旅游、文化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體系。
其次,提高節能減排降耗水平。節約集約利用好云南豐富的優質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構建清潔、安全、高效、多元的能源體系。突出抓好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和礦產業和冶金等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減排,重點實施節能改造工程。鼓勵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擴大減排空間。
第三,加大生態工程建設。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營林造林,推進天保、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加大江河湖泊防治力度,抓好以滇池為重點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治理,鞏固提升治污成果,加強出境跨界河流水環境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最后,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強技術創新,合理有效利用、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節能環保技術,提高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率。鼓勵開展生物產品開發、文化旅游創意、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攻關和研發。加大科技資源和優勢資源的結合力度,大力推廣先進科技,加快科研成果轉化。
EvaluationofRegionalGreenDevelopmentlevelinYunnanProvince
Qiu Lili1,ZhuYongjun2, Wang Jie3
(1.SchoolofGeoscienceandTourismManagement,ChuxiongNormalCollege,Chuxiong,Yunnan, 675000,China; 2.SchoolofCriminalJustice,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Hubei, 430000,China; 3.SchoolofTransportationandVehicleEngineering,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Shandong, 255000,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 economy in Yunnan Provinc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egional green development is constructed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is determined by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index of each region in Yunnan province is calculated with weight sum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imports and exports to GDP, the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and authorizations of per 10,000 people, the number of independent R&D personnel of per 10,000 people an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regional green development. The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Kunming is always the first, but the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in other regions is relatively low. The dynamic change of green development index in different regions is not obvious, but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relatively large.
Keywords: regional green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conser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