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蘊 王 娟 曾 瑜
(1.廣東藥科大學臨床醫學院精神與醫學心理學教研室;2.廣東藥科大學護理學院;3.廣東藥科大學護理學院)
生活事件是一種常見的應激源,是最早被人們關注的影響身心健康的應激源之一。復原力是個體應對壓力情景時恢復良好適應所具備的關鍵的個人能力和一些外在的支持資源[1]。心理幸福感由Ryff提出,他覺得幸福不僅是獲得快樂,并且存在通過充分發揮自身潛能而能達到完美的體驗。國外對三者的關系研究不多見,Mckee和Heather[2]對30名孩子進行探討,發現同復原力水平相對較低的個體比較,具有較高復原力的個體心理幸福感分數更高,主要包括自我接納、個人成長和環境掌控。Muto和Takashi[3]研究顯示,復原力在自我掌控這個維度與心理幸福感的個人成長維度相關。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生活事件對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影響,探討生活事件、大學生復原力水平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為有針對性的提高大學生幸福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危險行為發生率提出建議。
1.研究對象 采取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的方法,在四所高校,醫藥、工科、農科、音樂專業四個專業的一至四年級發放12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098份,有效問卷1055份。其中男生475人、女生580人;一年級307人,二年級345人,三年級257人,四年級146人;獨生子女298人,非獨生子女757人;農村出生587人,城鎮出生468人;醫藥專業343人,工科專業232人,農科專業231人,音樂專業249人。
2.調查工具
(1)劉賢臣編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此量表一共有27道題目,6個因子。心理感受分為5個等級:無影響 1、輕度2、中度 3、重度 4、極重 5。
(2)劉蘭蘭編制的《大學生復原力量表》。量表由8個維度38道題目組成。采用5級計分,1=完全不符合,2=比較不符合,3=不確定,4=比較符合。5=完全符合。分數越高,表示復原力水平越高。
(3)由Ryff編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量表有84個項目,包括6個分量表。6級評分,1=很不同意,6=非常同意。
3.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包統計分析。采用了方差分析,T檢驗(近似正態),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考試失敗或不理想是生活事件發生最多的,排名第二位的是學習負擔重,排名第三位的是被人誤會或錯怪。
大學生的性別在其他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男性在其他因子上得分高于女生。大學生的不同年級在其他因子上也存在顯著差異。經過事后比較檢驗,四年級和三年級存在顯著差異,四年級的學生在其他因子上的平均得分高于三年級的學生。農村、城市學生在其他因子上及人際關系因子差異顯著。
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總分平均分為335.68,標準差為36.84,說明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較高。
個人成長維度,年級存在顯著差異,F=3.823,P<0.05。經事后比較,二年級與三年級存在顯著差異,二年級與四年級存在顯著差異,二年級分數最高。個人成長維度獨生與非獨生存在顯著差異,F=8.470,P<0.005,非獨生得分最高。心理幸福感總分上,專業存在顯著差異,F=12.57,P<0.005。經事后比較,醫藥專業與農科專業差異顯著,醫藥專業與音樂專業差異顯著,醫藥專業的心理幸福感總分最低。
生活事件的6個維度與心理幸福感的6個維度均呈顯著負相關。負性生活事件經歷越多,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越低。
復原力的8個維度與心理幸福感的6個維度均呈顯著正相關。高復原力水平的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
生活事件的6個維度與復原力的8個維度與均呈顯著負相關。負性生活事件經歷越多,大學生復原力水平越低。
根據中介效應的檢驗程序,首先預測變量、中介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要顯著,由結果可知,滿足中介效應檢驗的第一步,下面進行中介效應的回歸分析。
第一步,以生活事件為自變量,心理幸福感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第二步,以生活事件為自變量,復原力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第三步,以生活事件、復原力為自變量,心理幸福感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中介效應對總效應的貢獻率為:
EFFECT M=ab/c=0.178*0.118/0.197=10.66%。
大學生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從低到高依次為:受懲罰、其他、喪失、健康適應、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可能的原因在于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在經歷集體生活,由于來自不同的省份,各自有不同的的生活習慣和相處模式,在生活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矛盾、沖突,造成人際關系的壓力和困惑。
心理幸福感六個維度平均得分均高于3.7分,由于心理幸福感量表是6點計分,中數是3.5,說明大學生心理幸福感的平均水平較高,尤其是個人成長維度的得分達到了4.40分。個人成長方面,二年級與三年級、四年級差異顯著,二年級分數最高。大一新生,在新的大學環境里,面對與高中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眾多不同,出現很多不適應。經過一年時間的調整,大二學生對自身的學習、生活有了規劃,對周圍環境有了更強的掌控能力,人際關系趨于穩定,適應能力更強,體會到更多的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總分上,醫藥專業與農科專業、音樂專業差異顯著,醫藥專業的心理幸福感總分最低。由于醫藥專業學生的學業及就業壓力嚴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及工作中的實際操作能力,醫藥專業學生的心理幸福感相對較低。
生活事件與復原力水平、心理幸福感均呈顯著負相關,塞里提出,每個個體都有一個最佳應激水平以促使個體的心理機能和行為狀態達到最佳程度,當應激水平太高或持續時間太長,個體應應激時的身體資源就會減少,能量消耗、心身損耗、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從而影響心身健康狀況,進而影響個體的生活滿意度以及心理幸福感水平。負性生活的發生、持續時間、嚴重程度與復原力密切相關。當個體經歷負性生活事件時,可以激發自身提高復原力水平,在面對應激源時提高自身的應對能力,積極獲取社會支持,從而提升自身的心理幸福感水平。復原力與心理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相比于復原力低的個體,復原力高的人自我價值感較高,對外界有著更加積極的認知、更容易調動自身資源來積極面對和應對應激事件,情緒調節能力較強,從經驗教訓中不斷獲得成長,能夠體驗到更深刻的心理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水平也越高。
從中介效應的檢驗結果可見,生活事件能夠直接影響心理幸福感,也能夠通過復原力的部分中介作用影響心理幸福感。當負性生活事件發生時,可以直接影響心理幸福感,這己被許多研究證實。甘雄等人[4]對生活事件與大學生的幸福感關系做了相關研究,研究發現有四項生活事件項目(錯怪或受人歧視、考試不理想或失敗、不喜歡上學和家庭施加學習壓力)與大學生的幸福感總均分呈顯著負相關,家庭施加學習壓力對大學生幸福感存在良好的預測作用。傅俏俏、葉寶娟、溫忠麟[5]研究得出壓力生活事件影響青少年的主觀幸福感,并且會通過應對方式間接影響主觀幸福感的結論。復原力可以間接對生活事件和心理幸福感產生影響。復原力是積極主動的應對各種負性生活事件帶來的壓力,而非消極地回避。實現論的觀點認為當個體努力積極面對負性生活事件(應激源),而不是回避應激源時,個體更能促使機能的完整發揮,最終能能夠產生更大的心理幸福感。蕭文[6]提出過具有七個保護因子的復原力,其中第五個是“ 具有向環境或壓力挑戰的能力”,說明擁有較好復原力的個體敢于接受困境,并勇于挑戰困境和壓力。因此,復原力水平能減少生活事件對個體的消極影響。Roberts 認為內控者在獲取和利用信息方面比較有效率,所以壓力感知水平比較低[7]。王重鳴[8]認為個體內部控制源、目標要求以及應對壓力的策略共同影響了個體的身心緊張狀況。本研究中復原力的中介效應對總效應的貢獻率為10.66%,只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而不是完全的中介作用,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大學生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相對較少,從中獲得壓力較小。而復原力是有助于個體從應激狀態中順利達到身心平衡的保護因素,有研究表明復原力的中介作用對壓力知覺相對更低的個體和壓力知覺相對更高的個體的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當體驗的壓力不大時,個體沒有需要調動外部保護資源,只需要轉移注意力、自我宣泄和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就可以減少壓力,所以復原力的水平調動的不高。
負性生活事件經歷越多,大學生復原力水平越低。負性生活事件經歷越多,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越低。高復原力水平的大學生,心理幸福感水平越高。復原力的中介作用部分影響大學生面對負性生活事件時的心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