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賞,初海超,寧 杰,李浣青,杜 汋
(天津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天津 300070)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中西醫結合,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而中醫醫院是我國提供中醫藥服務的主要機構,其發展水平以及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中醫藥事業能否可持續發展[1]。數 據 包 絡 分 析(Data De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一種非參數生產前沿面模型,作為綜合評價分析方法廣泛應用于生產效率測量[2]。其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利用已知數據構造投入產出前沿面,根據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對相同類型單位(元)進行相對效率的系統評價[3]。本研究應用DEA法,從我國2016年各地區中醫醫院衛生資源以及過去十多年的中醫醫院衛生資源入手,通過計算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從橫向和縱向2個維度對我國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進行分析評價,為我國中醫藥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以我國各地區中醫類衛生資源為基礎數據,由于未能獲取西藏地區數據,故未將西藏列入討論范圍,其余數據均來源于2007-2017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
利用DEA進行綜合效率評估時,投入和產出指標的選取對分析結果非常重要。根據相關文獻研究結果和同類研究經驗,最終選取3個投入指標和2個產出指標[4-6]。
投入指標:選擇中醫類衛生機構數量作為衡量服務覆蓋率指標,中醫藥全部人員數作為反映人力資源指標,床位數量作為體現設施投入指標。
產出指標:選擇總診療人次作為衡量診療服務指標,病床使用率作為反映設施利用率指標。
本文采用DEA的理論方法從縱向和橫向2個維度對我國各地區中醫類衛生資源配置的相對效率進行評估。DEA包括多種不同評價模型,目前國內的研究大多使用CCR和BCC模型來評價衛生資源配置的相對有效性。其中CCR模型最適用于多個輸入變量和輸出變量的復雜系統進行效率分析[7]。
本文利用 DEAP 2.1 軟件實現 DEA 統計分析。
我國2016年各地區中醫醫院衛生資源投入產出情況如表1所示。將表1中數據帶入CCR模型,經計算得到我國各地區2016年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的效益值與松弛量,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上海和青海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相對有效,衛生資源配置的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為 1,且松弛量均為0,兩地規模報酬不變,即衛生資源投入達至最佳產出值;北京、江蘇、浙江、廣東、四川和新疆6地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弱有效,技術效率為1,綜合效率與規模效率均小于1,松弛量均為0,規模報酬遞減,即6地衛生資源規模相對于其他各地偏大,產出增速低于投入增速;天津、河北、山西等其余22個地區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相對無效,衛生資源配置的綜合效率、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小于1,松弛量不全為 0,其中有16個省市規模報酬遞增,剩余6個省市規模報酬遞減,這22個省市均未達到最佳的規模狀態。
CCR模型不但可計算各個省市的技術有效性,而且可根據各個省市的效率值和松弛量,得到各決策單元的投入和產出目標值,為進一步優化衛生資源配置提供定量依據[7]。如河北省,相對于其他技術有效性生產單元,中醫醫院數投入冗余24個,床位數投入冗余3562 張,當投入指標不變時,達到 DEA 有效的床位使用率理想值為92.4%,見表3。

表1 2016年我國各地區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投入產出情況

表2 2016年我國各地區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的效益值與松弛量

表3 非DEA有效地區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投入產出的實際值與目標值對照表
續表3
將我國2006-2016年中醫醫院衛生資源投入產出數據帶入CCR模型,經計算得結果見表4。
表4所示,2007-2012年和2014年中醫醫院的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相對有效,規模報酬不變,即衛生資源投入達到了相對最佳產出值;2006年和2016年衛生資源配置效率弱有效,2006年規模報酬遞增,2016年遞減,這兩年未達到最佳規模狀態;2013年和2015年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相對無效,規模報酬遞減,即這兩年的衛生資源配置在當前規模下所投入資源過多,資源投入增速大于產出增速。

表4 2006-2016年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的效益值與松弛量
據橫向比較分析,22個省份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相對效率無效,其中16個省市規模報酬遞增,表明這些省市衛生資源投入增長的速度小于產出的速度。造成相對無效的原因主要是中醫衛生資源投入較低,直觀反映出中醫藥人才培養缺乏,同時映射出中醫類其他衛生資源供給量相對不足。例如,近年來中醫“治未病”、中醫康復市場需求顯著增加,其需求量遠遠大于中醫服務量,但投入資源不能滿足該地區居民基本中醫藥衛生需求,在該基礎上加大投入,產出會有更高比例增加[8]。因此,該類地區可以采取適當增加衛生資源投入量的方式,通過優化中醫人才培養結構、增加財政支出,以保證中醫藥投入增長比例不低于醫療衛生投入增長的比例,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形成中醫多元辦醫的新格局。
同時,還要注意合理控制規模。剩余6個省市規模報酬遞減,表明投入過剩,這揭示當下一些中醫醫院盲目增加設備、人員的投入及機構規模的擴張以“追趕”西醫醫院,而忽略了合理優化現存衛生資源,造成資源的浪費的現象[9]。應改變投入重點,加強管理和制度的改革創新,如完善中醫醫聯體模式結構、實現優質與過量資源的涌動、利用“互聯網+”等手段實現中醫遠程服務、構建“云醫院”等新生措施,以促進投入分配的合理性與利用的高效性[10]。這不但需要政府對中醫醫院衛生資源建立合理評價規范、有效整合資源,同時也需要中醫醫院對自身內部衛生資源的管理做到規范化、精細化、創新化。
從縱向評價結果分析可知,2006-2016年,中醫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相對有效的年份占絕大多數,僅2013年和2015年衛生資源配置效率相對無效,且二者均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顯示衛生資源投入規模過大,而出現了大量冗余現象,直接表現出來的是衛生技術人員、床位數的過剩,同時推測可能存在中醫醫院為吸引患者而盲目購置大型醫療設備等情況。這提示要警惕近年來中醫醫院衛生資源配置中存在不合理投入的風險,單純增加衛生資源投入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產出效率,應將目光放在現有資源的優化與結構調整上,對規模加以調整與控制。而在目前堅持中西醫并重、鼓勵中西醫結合的主流背景下,需盡快健全中醫醫院衛生資源服務的考核標準,進一步提升中醫醫院的衛生管理水平,最終實現中醫醫院衛生資源結構的優化與配置效率的提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