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 瑾
新聞事件:近日,湖南農業大學有學生發帖稱,學校在瀏陽實習基地種的玉米、棉花等科研成果被當地村民偷盜。該學生稱,他們全班科研競賽實驗因此受影響,還有一位同學可能因此不能畢業。

圖/東方IC
湖南農業大學種植的科研作物又被偷了。說“又”是因為此次科研玉米被偷之前,該校種植的科研油菜花發生過被游客盜摘影響學生畢業的狀況。其實,除了這兩起影響較大的科研作物被偷事件,據學生反映,實驗基地作物經常被“順”,“之前一些蔬菜瓜果、棉花啊什么的,經常被拿走”。
科研作物屢屢被盜背后,固然有游客、周邊村民素質不高,行為不文明以及不了解科研作物價值的因素,但也與高校防范措施沒有及時跟上有關。
這些科研作物在一般人眼里與平常的作物幾乎沒有區別。就拿此次被偷的科研玉米來說,湖南農業大學的損失巨大,但對于偷玉米的村民而言,或許就只是一餐美食而已。游客、周邊村民不清楚科研作物的價值情有可原,但作為種植方的高校,明知道這些科研作物極其珍貴、價值不菲,而且關系到教學科研甚至學生的畢業,卻依然采取“放養”的管理模式,讓游客、周邊村民輕易就能“成功作案”,這著實不應該。
對于這些偷盜科研作物的村民,不能“不知者無罪”,也不該“法不責眾”,湖南農業大學的師生已經報警,那警方也應根據科研基地的損失情況,依法追究參與偷摘玉米的村民的責任。唯有如此,才能產生威懾效果,讓他們及其他對科研作物“心存不軌”者望而卻步。
而更重要的是,科研基地的防護措施必須要跟上,修筑圍欄圍墻、加裝監控、加大安保人員配備等都必不可少。“無知無畏”的偷摘者犯事后可能會得到法律的懲處,但對他們的懲處卻無法挽回科研方面的損失,所以作為管理方的高校,必須要防患于未然,筑牢第一道防線。不說實現安保的全覆蓋,至少也得對一些重點科研作物加大防護力度,別讓科研基地真成了任人自由出入的“菜園子”。這既是對學校科研成果的保護,也是確保學生權益不受侵犯的必要之舉。
另外,學校和當地政府也應該主動到周邊的農村去宣傳,告訴農民朋友農業研究的巨大意義和價值。同時,還可以主動邀請當地居民到基地參觀,為他們揭開科研作物神秘的面紗,消除人們的好奇心,以便更好地保護科研作物和成果。(據紅網、《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