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柏毅
摘 要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新媒體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關注,對于人們的輿論引導力也逐步提升,與之相對的便是傳統主流媒體對于人們輿論引導力的下降。針對此現象,就需要傳統主流媒體工作者進行深思,結合當下電視媒體在輿論引導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電視在傳媒中所持有的優勢為基礎,探尋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提升電視輿論引導力。
關鍵詞 新媒體環境;電視媒體;輿論引導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4-0012-02
當今社會中新媒體的力量不可輕視,伴隨著網絡的普及,手機新聞、微博等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因其觀看方便、更新速度快等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不過,新媒體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劣勢亦有目共睹,因新媒體評論方便,民眾可隨時進行自我觀點的表達,錯誤的輿論亦可發表,網絡暴力時常發生,輿論環境日益復雜。而傳統主流媒體電視臺在新媒體的極大沖擊下,正在逐步失去對人們的輿論引導能力。在此環境下,傳統主流媒體電視臺的改革刻不容緩,這就需要電視臺工作者積極應對,采取各項有效措施提升自身輿論引導能力,正確引導大眾輿論。
1 電視在輿論引導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所謂輿論,即是指民眾對于社會中發生的一些事情的自身觀點及看法,是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傳播方式進行正確引導的,這種輿論引導力也是傳媒所具有的基本作用,但當下電視臺在輿論引導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 ]。
首先,過于程序化。在我國絕大部分電視臺的新聞報道,均是以國家大事為主,但若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幾乎絕大部分電視臺新聞報道的流程都是極為相似的,內容過于程序化。比如,國家某某領導人參加了某某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等,整個過程大多都是口號式。久而久之,民眾失去觀看興趣,最終導致電視臺輿論引導力下降。
其次,缺乏互動性。新媒體之所以可以如此迅速的走入人們的生活,除了便捷以外,互動性亦是大眾所青睞的功能,至于如何正確引導輿論,這是媒體人需要不斷深思的問題。但單就互動性而言,電視臺在此方面就稍遜一籌。例如,手機上的騰訊新聞、網易新聞,包括當下流行的各種新聞資訊App等,均設有留言互動的功能,民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對新聞發表看法,其他人不僅能夠看到,還可以對評論進行評論、點贊等操作,民眾互相探討、交流,編輯亦可挑選符合社會主旋律的觀點進行置頂,如此一來,民眾參與積極度就比較高。但到目前為止,大多數電視臺依舊是以報道為主,缺少甚至是沒有互動,民眾無法參與到其中,總是有一種旁觀者的心態,故而削弱了電視臺對于輿論的引導力。
2 電視傳媒的優勢
隨著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為了給群眾創造便利的生活條件、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以及計算機通信網的“三網融合”將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這也就意味著,傳統的主流媒體,包含電視臺,都要讓出一部分資源,以實現“三網融合”,使廣大群眾受益[ 2 ]。這一轉變必然對電視臺原有的地位產生一定沖擊,進幾年國內視頻網站的自制網劇、自制欄目也頻頻出現深受年輕人喜歡的節目,如愛奇藝的《奇葩說》,騰訊的《拜托了冰箱》,優酷的《火星情報局》等。但電視臺歷經了數十年的發展,在資源方面仍持有著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在信息生產方面,其地位不可動搖,近年來的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中央電視臺的《星光大道》《舌尖上的中國》至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討論。另一方面,電視臺的受眾廣泛,不受文化水平、年齡等限制,據尼爾森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1月—10月,北京、廣州、成都、杭州4個城市電視觀眾中,45歲以下電視觀眾占比分別達到59.8%、66.6%、49.2%、48.2%,無論受眾是不會使用先進科技的老年人,閑暇時習慣收看電視的中青年,還是文化水平有限、無法完整閱讀文字報道的人群,均可以通過電視臺的聲音、影像報道了解國家動態、社會發展、生活軼事。這亦為電視臺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3 新媒體環境下如何提升電視媒體輿論引導力
3.1 提升媒體公信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大眾對于信息有了更多的選擇,一些所謂的“轟動新聞”,不過是一些人為了博取大眾眼球而制造出來的虛假信息,而部分網絡媒體為了提高自己的點擊率,將這些未經證實的信息直接發布出去,信息通過社交媒體的轉發,其傳播速度之快是無法想象的,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民眾對于輿論信息的真假難以判別,很容易會被錯誤言論引導。在此情況下,無論是傳播者、還是此信息的利益相關者,都需要相關部門來“主持大局”,作為電視臺在這個時候要積極主動站出來,還大眾一個事實真相。例如,陜西省寶雞電視臺針對寶雞街頭“碰瓷”事件采取的措施就促進了電視臺公信力的提升。2017年5月21日,一段關于寶雞體育場南門街頭“碰瓷”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為流傳,視頻顯示5月20日9時13分許,一位老人從花壇隔離帶旁邊竄出,在駕駛員已經看見他并鳴笛提醒、提前采取制動措施的情況下,老人還是幾步小跑停止在車頭前,倒在車輛發動機引擎蓋上,表情痛苦。在視頻得到廣泛傳播后,網絡上眾說紛紜,真偽難辨,“碰瓷”“老戲骨”等熱搜詞應運而生,導致一些司機在行駛至此路段時過分驚慌,同時,亦將輿論的炮火引向了視頻中的老人,乃至整個老年群體,事件影響惡劣。針對這一情況,2017年5月22日,寶雞電視臺及時了解事情的經過,并進行了采訪報道,及時站出來還原了事實真相,原來老人并不是碰瓷,只是上了年紀反應遲鈍,在事發后,老人向車主道歉后離去。在此事件中,寶雞電視臺及時辟謠,不僅實現了對輿論的正面引導,還塑造了電視臺的公信力,增加了民眾的信任度,相信在未來電視臺必然能更好的引導大眾輿論。
3.2 樹立品牌形象
作為傳統主流媒體之一的電視臺,往往對于輿論都是被動參與,這樣是無法掌握輿論引導權的。這就需要電視臺改變以往的輿論參與角色,主動出擊,不再做輿論的被動參與者,而是積極主動參與其中,自己設置議題,引導輿論方向,繼而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3 ]。例如,中央電視臺自2003年以來開播的《感動中國》年播類節目,以評選出當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動的人物為主打內容,其就是以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作為輿論引導方向,從而形成自己的議題,宣傳并引導大眾形成正確的三觀,被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3.3 增強互動
2018年1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廣播電視臺融合媒體互動技術平臺白皮書》,介紹了視頻特征、圖像特征、音頻特征、音頻水印、二維碼等5種智能識別互動入口技術,旨在促進廣電行業融合媒體技術發展。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互動不再是視頻網站的特色,電視臺節目的互動環節也可以越來越豐富多彩了。觀眾不再是過去節目當中的傾聽者,而能通過互動環節成為節目的參與者,節目主持人與觀眾兩者之間的互動會增加其他觀眾的興趣,吸引更多觀眾參與其中,使節目更加具有觀看性。例如,現場問答,隨機挑選觀眾對正在進行的報道事件發表自己的觀點。再比如,通過微博、微信群、App進行線上互動,主持人從留言平臺中挑選比較符合本次報道的評論,針對此評論進行點評等。在與觀眾互動的過程中,逐步引導大眾的輿論導向。
3.4 強化服務
電視臺想要提高輿論引導能力,需要的不是凌駕眾人之上的權利,而是讓群眾感受到體貼入微而又無處不在的服務,這種服務的強化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感化”觀眾,繼而提高電視臺的輿論引導能力。在強化服務方面,電視臺可以將電視節目的熱線電話進行統一,設立一個專門的特撥號,利用這個平臺,將微信、微博、電話等諸多的交互手段匯聚到一起,為觀眾提供便利的服務[ 4 ]。電視臺也可以通過開展社交平臺、商業平臺等,如利用相親節目的社交平臺進行線上與線下的雙向互動、利用房地產商業平臺為觀眾提供信息咨詢與幫助、建立特定收視群體的微信群與觀眾交流熱門電視節目內容,讓群眾感受到便捷、良好的服務體驗,自然而然就會拉近電視臺與群眾間的關系,電視臺的公信力以及群眾基礎也就隨之增加,在此基礎上想要提高電視臺的輿論引導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4 結論
總而言之,唯有不斷提高電視臺的輿論引導力,才能實現電視臺應有的價值。在新媒體這一大環境下,電視臺必須積極提升媒體公信力、樹立品牌形象、增強互動、強化服務,如此才能提升電視臺的影響力及輿論引導力,才能確保正確地、科學地引導大眾輿論。
參考文獻
[1]屈宏偉.新媒體背景下提高廣播電視媒體輿論引導力的對策[J].視聽,2018(3):101-102.
[2]尹廣富.電視節目如何有效實現新媒體傳播——以系列專題節目《黃山探秘》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8):141-142.
[3]孫茜.論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視輿論引導力的提高[J].西部廣播電視,2017(16):64,67.
[4]柴曉春.對州市廣播電視臺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若干思考[J].科技視界,2017(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