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斌
1陜西省水稻生產現狀
1.1分布情況及品種
陜西省水稻種植多分別在陜南地區,漢中、安康、商洛水稻種植面積分別約為7.9萬hm2、3萬hm2、666.7hm2。位于秦嶺深處的漢中盆地,水稻種植面積超過陜南其他兩個市的總和,水稻產量占全省60%左右。該地區土壤肥沃,糧食產量高,非常適宜水稻種植。陜西省多選擇三系雜交種進行水稻生產。平川地區海拔在650m以下,主要種植川優6203、內香8518等雜交水稻,生育期通常為155d。丘陵地區則選種中優360、D優2362、滬優Ⅱ等水稻品種,生育期為145d。
1.2水稻生產問題
品種雜亂。陜西省水稻品種多,但無明顯的主導品種。各品種之間差別很大,農民對水稻品種缺乏了解,選擇過于盲目,無法判定種子質量,水稻栽培技術不合理等,導致水稻種植產量低。施肥不合理。農民僅施加氮肥,忽略有機肥和化學肥,也沒有進行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出現板結、營養不平衡等情況。栽培密度低。部分水稻種植密度低,沒有達到15萬穴/hm2,植株少,葉面系數低,光合產物少,水稻種植面積有限,影響產量。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因受退耕還林政策及勞動力進城打工等影響,陜西省水稻種植面積較前些年有所下降,且出現部分地區土地荒蕪情況。土壤、水、生態、空氣質量等,都會導致水稻病蟲害問題的發生,也使水稻的種植品質和產量有所降低。
2陜西省水稻生產對策
2.1采用機械化和集約化栽培方法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提高機器插秧水平,使地區水稻種植實現增產增收。首先,采用正確的方法,對前茬作物進行科學調整,并對水稻品種組成進行優化,優選高雜交水稻,其抗倒性好,易于種植,具備非常好的推廣應用及增產增效前景。其次,選擇科學的化學技術,對秧苗高度進行控制,并適當延長栽插秧齡,以此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第三,增加水稻種植成本投入,大力推廣工廠化育秧和機械化插秧方法,提高水稻育秧插秧效率和質量,降低人工生產成本,實現全方位、全流程機械化生產。第四,改變傳統水稻分散種植模式,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形式,擴大地區水稻生產規模,鼓勵農民以有償流轉方式,與企業建立合作,將土地流轉給對方進行規模化經營。
2.2推廣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方式
市場化背景下,人們對生活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土壤、水質、大氣環境等要達到無公害標準。陜西省要加大地區生態環境改善力度,推廣綠色食品,著重發展綠色、生態、環保的特色水稻品種。例如,黑米、五彩米等。通過該種方式,提升陜西省整體水稻種植生產效益,實現農作物增產和農民增收,從而推動區域化經濟發展。早在前十幾年,陜西省就已經開始推廣發展特色水稻品種,地區政府要將這一優良水稻種植傳統發揚下去,并給予大力支持,通過品牌整合的方式,使企業與農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鼓勵企業建立規模化的水稻種植基地,加大水稻生產及種植過程中的科研力度,確保企業和農戶都參與進來,統一生產水稻產品。
2.3加大水稻產業資金扶持
除了各級政府資金扶持之外,還要為農民提供優質水稻品種補助,為優質稻米基地建設劃撥專項經費。針對涉農項目資金進行統籌,通過群眾自籌、招商引資等方法,對新農村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等項目資金進行籌集,并應用到優質稻米產業發展過程中。全面吸收社會資本,使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優質稻米產業基地開發,建設各類水稻生產營銷企業等。積極爭取農村信用社等適當放寬貸款條件,鼓勵參與到優質稻米規模化種植及生產過程中。
例如,為保障糧食安全和水稻增收,某地區大力培育新型水稻經營主體,基層政府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和農民到優質水稻種植區參觀學習水稻生產種植經驗等,并深入田間開展培訓,進行現場指導。縣財政還專門安排生態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進行水稻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了農民水稻種植積極性。
2.4提高科技服務水平
水稻種植基地要成立專業服務機構和稻米發展協會等,以此為背景實現組織服務職能的強化。除此之外,還要將地區優質稻米生產列入全省規劃,加大產業扶持力度。依托示范培訓,充分發揮科技作用,使水稻生產推廣等更加標準、規范。通過脫貧攻堅產業技術培訓、產業協會等,定期開展相關培訓工作,提高水稻種植科技化水平,注重水稻施肥及病蟲害防治的統一性,營造健康安全的水稻種植環境。
2.5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調查水稻種植區域土壤污染情況,及時修復被重金屬污染的耕地。控制污染源,將設施農業土壤改良作為工作重點,確保土壤中有充足的有機質。關注農業氣象預測預報工作,優化水稻栽培管理。全面防控農業面源污染,改進施肥及病蟲害方式方法,樹立環保及綠色種植理念。注重科技創新,綜合利用水稻秸稈,控制環境污染。
(作者單位:723203 陜西省城固縣桔園鎮農業綜合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