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強



從近幾年的生產實際看,大豆大壟技術優勢有如下幾點:
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小壟變大壟,增加單位面積株數。據海倫市調查,大壟平方米平均保苗株數30株,常規壟平方米平均保苗25株,大壟比常規壟每平方米多5株,單位土地面積平均密度可增加20%以上。大豆110厘米大壟上種植3-4行,壟內宜密、壟間通風,即通風透光好,又有增加綠色光合作用的效果。
二是提高抗倒伏能力。通過深松,耕深平均約增加7-10厘米,土壤通透性好,自然根系就發達,同樣條件抗倒伏能力強。
三是提高抗旱保墑能力。在玉米生育期間,大行距間進行中耕深松作業,形成了苗帶緊實、行間疏松、縱向松緊相間,行間疏松可增溫散寒、增加壟底蓄水和壟溝集水,苗帶緊實抑制水分蒸發、保墑提墑,出苗率高,苗齊、苗勻、苗壯。據測定,0-10厘米、10-20厘米土層含水量平均提高1.18-3.72%、2.72-5.43%;0-10厘米、10-20厘米土壤容重平均下降0.023-0.04克/立方厘米、0.09-0.15克/立方厘米,分別下降近3%和7%。
四是提高防澇能力。大壟種植地塊有很強的蓄水能力,一般降雨過程,不易出現徑流和積水,既減少了水土流失,又防止積水掩苗。
五是提高抗逆性。由于耕層水、肥、氣、熱協調,田間通風條件好,植株生長健壯,減少了病害發生的幾率。
六是提高邊行效應。采用110厘米大壟雙行種植,壟間大行距為70厘米,小行距集中在40-45厘米,形成的寬窄行的田間分布格局,各大行之間都有一定的邊際效應,創造了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從而可適當增加種植密度。
七是增產。今年從海倫市的田間調查及考種結果看,采用110厘米大壟栽培,較常規65厘米壟種植表現增產。110厘米地塊產量最高的是214.1公斤/畝,平均畝產204.1公斤,常規壟地塊平均畝產165.4公斤,畝增大豆38.7公斤。后附海倫市測產報告。
大壟大豆測產報告
大豆長期以來一直是海倫的主栽作物,大豆常年播種面積200萬畝以上,占我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40%以上,種植大豆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是廣大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近年來大壟大豆的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大,前進鄉自新村付正武自新農機合作社種植大壟大豆4200畝,品種為東生19,海北農機合作社采用大壟壟上三行種植大豆10000畝,品種為東生17,東林大豆科技園區采用110厘米大壟壟上兩行種植面積1000畝,品種為星農2號。農業中心技術人員于9月18日深入到海北、東林、前進大壟大豆科技示范園區進行了理論測產,參加人員有才卓偉(副主任)、劉智穎(推廣站站長)、姜興炬(水稻站站長)、李德龍(經作站站長)、楊秀紅(推廣站站員),在每塊地選用代表性的3點,每點4平方米進行測產,實查實測平方米株數,單株粒數,根據品種特性確定百粒重,按照10%的田間損失率折合畝產。測產結果如下:
1、海北園區:品種東生17,壟上三行,結果見下表
2、東林園區:品種星農2號,壟上兩行,結果見下表
3、前進園區:品種東生19,壟上兩行,結果見下表
4、前進園區:品種東生19,壟上三行,結果見下表
5、常規65厘米壟:對照,品種東生17
6、大壟兩行、三行與常規壟比較
從田間調查及考種結果看,采用110厘米大壟栽培,較常規65厘米壟種植表現增產,產量最高的是東林大壟壟上兩行種植,公頃產量3211.1公斤,其次是前進自新大壟壟上三行(高速路口南側),公頃單產3155.2公斤,第三是海北園區大壟壟上三行,公頃產量3028.4公斤,前進自新大壟壟上兩行產量一般,公頃2851.5公斤,分別較常規對照增產729.9公斤,674公斤,547.2公斤,370.3公斤,采用大壟栽培增產效果明顯。
(作者單位:150001黑龍江省種子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