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迎 王杰
遼寧省鳳城愛陽鎮龍道村黑木耳產業經過半年發展,已壯大為該地區第一支柱產業,對鄉村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要實現龍道村黑木耳產業長盛不衰,持續穩定帶動農民增收,就必須充分挖掘地區地理優勢和市場優勢,實現吊袋木耳的價值增值。
1 龍道村吊袋木耳發展現狀
1.1 愛陽鎮基本情況
遼寧省鳳城地區屬遼東山地丘陵地貌類型,愛陽鎮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山巒疊嶂,河流蜿蜒,溝谷川壑,風韻自然。屬長白山系千山山脈,地形地貌多姿多彩。水資源較為充足,大小河流75條,愛河、舊帽山河、三岔河在境內交匯。愛陽鎮交通暢達,環境優美。其礦藏豐富,但是隨著國家對煤炭資源政策的調整,愛陽鎮已將工業發展重心轉移到增上地面企業上來,黨委政府緊緊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和百姓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愛陽鎮實際,學習引進適合地區發展的吊袋木耳產業項目,以此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1.2 吊袋木耳產業發展情況
愛陽鎮龍道村東靠天華山,西鄰關門山,具有良好的氣候條件和優質的水資源,依托本地的天然優勢,非常適合黑木耳生長,于是開始大力發展吊袋黑木耳產業。2018年4月為建設吊袋黑木耳種植大棚,計劃投資200萬元,總占地面積90畝,建設吊袋黑木耳種植大棚50個,每棚可種植春耳及秋耳各2.5萬袋。項目前期已建設使用的大棚面向社會招租,同時對有種植意向的貧困戶實施優惠政策,大棚收益用于龍道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設。采用租用當地農戶土地,政府投資建棚引進吊袋木耳,村里種植大戶去黑龍江黑木耳種植區學習種植技術,再面向本村居民招租種植、管理黑木耳。面向招租農戶免費指導黑木耳種植及管理方法。木耳采摘季節,周邊的貧困戶和走不出去的老年人也可以采摘木耳,增加務工收入,讓吊袋木耳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錢串子”。貧困戶既可以獲取勞務報酬,又可以享受租種木耳獲得的收益,帶動當地農民增收,吊袋黑木耳產業成為了當地貧困戶的扶貧產業。目前,龍道村共有50個吊袋黑木耳大棚,村民經過養菌、打孔、吊繩到采摘,預計每年有兩季黑木耳采摘期。
2 吊袋黑木耳產業發展的問題
2.1 黑木耳產業鏈短,資金短缺
愛陽鎮龍道村地理資源條件好,優美的田園風光、整潔的環境、清新的空氣、豐富的水資源、優質的木耳生產原料,對發展黑木耳產業來說條件優越,但由于缺乏資金支撐,資金嚴重不足,很多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黑木耳產業鏈短,缺少黑木耳的加工與銷售環節,雖然鎮政府有意擴大種植規模,創建地區品牌,但因為資金不到位,遲遲沒有進展。
2.2 優質黑木耳無處加工
目前,龍道村黑木耳采摘之后主要完成當地晾曬工作,當季晾曬過的黑木耳全部運往黑龍江省進行黑木耳加工與包裝,龍道村在初級的包裝加工階段止步不前,愛陽鎮龍道村黑木耳缺少自己的品牌和加工廠,所以即使是品質極高的黑木耳也是以黑龍江黑木耳的身份走入市場,市場競爭力不足,只停留在黑木耳的種植生產上,進而導致黑木耳產成品的利潤率很低,黑木耳的收購價格遠低于當前黑木耳的市場價格,產品附加值低,銷售市場與黑木耳生產者的利益聯系相對松散,不能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
2.3 地處山區內部交通不便
龍道村交通落后,不具備便捷的運輸條件。一方面鄉村物流運輸交通模式比較單一,另一方面鄉村的交通條件不夠完備,路途顛簸,耗時又長,很多鄉村生產的品質較好的農產品無法快速便捷的運往城鎮市場。雖然在城鎮與鄉村結合地段都已經修建平穩暢通的公路,但是道路狹窄,無法滿足貨車來往,許多地區地處偏遠,甚至要經過漫長的山路才能到達,物流運輸壓力較大。
3 促進吊袋木耳產業發展的建議
3.1 政府加大資金支持
愛陽鎮黑木耳產業既需要政府支持,也需要當地加工企業的帶動力量,吊袋木耳生產經營戶要堅持持續發展,繼續擴大黑木耳生產規模,如果沒有龍頭企業的拉動,黑木耳產業也不可能蓬勃發展,這都是互相銜接,相輔相成的。
愛陽鎮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提升優質服務,擴大招商引資,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企業圍繞本企業的定位和市委提出的全市發展的“五個立足,五個構筑”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扶持龍頭企業投入基地建設;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民經營主體,擴大吊袋黑木耳種植規模,搞黑木耳特色采摘,發展特色旅游,帶動更多的鄉親發家致富。
3.2 完善企業帶動模式
對當地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升級和完善,是帶動當地黑木耳產業發展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對鳳城地區的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要適當地給予資金與政策扶持。其次是由政府帶頭,通過招商引資擴大企業規模。最后是完善風險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民和合作社之間的合作。并且建立屬于自己的有影響力的木耳品牌。
3.1 完善鄉村交通
黑木耳產業健康發展離不開便捷的交通運輸。加大對該地區單一交通的合理化整改或者是擴大該地區的特種交通運輸規模。合理選址木耳加工廠的位置,充分利用現有交通運輸網絡。
(作者單位: 113122 沈陽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