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1.大田作物常見的病蟲害類型
1.1大田作物常見病害
水稻紋枯病屬于真菌性的病害,在距離水面近的地方會出現一些暗綠色斑點,并且會不斷的變大,進而成為橢圓狀或者云紋狀,葉片以及葉梢受到病害影響會逐漸出現枯死,造成水稻產量降低;小麥白粉病對小麥各器官都會產生危害,其中對葉片與葉鞘危害最大,在發病的初期,其葉面會出現很多1-2mm白色的霉點,其霉點逐漸的變大成圓形或橢圓形,在表面并形成相應的白粉,在病害后期其霉層會成為淺褐色,并且病斑散生很多針頭大小黑粒。
玉米細菌型莖腐病癥狀:主要危害中部葉莖和葉鞘,玉米10片葉時,葉梢上出現水漬狀腐爛,病組織開始軟化,散發出臭味。葉鞘上病斑呈不規則形,邊緣淺紅褐色,病健組織交界處水漬狀尤為明顯。濕度大時,病斑向上下迅速擴展,嚴重時植株常在發病后3-4天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黃褐色腐臭菌液。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殘體上,自植株的氣孔或傷口侵入。高溫高濕,害蟲為害造成傷口時發病嚴重。今年紅崖子鄉部分農田發生該病,發病較重的田塊基本絕產。玉米青枯病一般發生于玉米的灌漿末期階段,這是一種具有暴發性和毀滅性的玉米病害,會造成玉米產量的嚴重損失,這種病害在灌漿的末期一般表現出突然的萎蔫,玉米整株的葉片出現水燙狀的干枯和退色,其果穗出現下垂以及苞葉呈現枯死狀態,其基部開始是水浸狀,逐漸的變成淡褐色,用手捏會有明顯的空心感,容易造成倒伏。
1.2大田作物常見蟲害
大豆食心蟲主要是幼蟲蛀到豆莢中,其豆粒出現兔嘴狀的缺損,這對大豆的品質與產量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蟲一年會發生一代,老熟的幼蟲于土壤中過冬,在第二年到化蛹的盛期,就會孵化危害大豆;玉米粘蟲在玉米的早期會對玉米進行危害,進而導致株苗養分的運送不足,玉米螟的危害一般發生在玉米的心葉期,對玉米的心葉進行鉆食,心葉展開過程會出現排孔,在抽穗后還會蛀入到莖稈或者穗莖中,咬食玉米的花絲、嫩粒,從而影響玉米的發育,導致其出現減產。棉鈴蟲一年一般會出現4-5代,其第二代在遷入到棉田造成危害,二代的幼蟲會把頂部的小葉進行咬食,其葉展開會呈現出畸形,植株的生長點會遭到破壞,棉莖的頂部就會生長停止,同時幼蟲也會在苞葉中蛀食其幼蕾,被害的苞葉會張開出現脫落,其雄蕊的花柱被咬食,四齡上的幼蟲會從青鈴的基部進行蛀入,蟲體一般大部分露在外部。棉鈴蟲遷飛性強,取食雜,危害后的玉米田減產嚴重,從2017年到2018年,寧夏平羅、賀蘭、惠農等縣區陸續發生棉鈴蟲危害玉米。
2.大田作物病蟲害防治對策
2.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借助害蟲于生物界中的天敵克制關系來對病害蟲生長進行抑制,從而維持大田生態環境的平衡,生物環境中的很多生物具有食物鏈關系,蛇與田鼠、瓢蟲與蚜蟲等,因此,在病害蟲的防治中就可以充分利用生物環境中的食物鏈規律進行害蟲的控制。比如,利用白僵菌能夠對農作物的有害暝稈菌進行殺害;利用微生物類型的殺蟲劑,也具有不錯的效果,比較常見的微生物殺蟲劑有昆蟲病毒以及蘇云金桿菌等,同時還可以利用昆蟲的天敵進行害蟲的控制,使用比較多的天敵寄生性昆蟲主要有赤眼蜂以及蚜小蜂等,捕食性昆蟲有各類的瓢蟲等,還可以使用益鳥進行害蟲的捕殺,于大田中設置相應的人工鳥巢來吸引益鳥生活在大田中,來讓它們進行害蟲的撲殺,另外,近年來人工合成性外激素的應用也是越來越普遍,應用舞毒蛾的信息素制作出相應的誘捕器,能夠有效的對舞毒蛾進行誘捕。
2.2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具有見效快和成本低的優點,并且其使用也是十分簡單,但是其缺點也是比較明顯,會對其種植環境造成污染危害,并不利于其長期的使用,如果長期的使用化學藥物,害蟲還會產生很強的藥物抗性,其藥效也會下降,病害蟲的清除效果也會不足。殺蟲化學農藥主要對根據病害蟲類型研究出相應殺蟲劑,對害蟲出生、生長、進食等進行控制,避免其對農作物產生巨大危害,對農作物容疾病來說,根據疾病出現的特性進行預防與治療,在大田農作物生長中其它的生物也會影響其產量,比如雜草等,也需要根據其生長的特性進行除草劑的研發和應用,來對其農作物實現保護。同時,目前比較主流施藥的方法主要有放煙、拌種以及熏蒸等方式,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飛機超容量的噴霧給藥技術也逐漸的得到了使用。
2.3物理防治
在大田作物的病害蟲防治中,物理防治是以一種環保有效的方法,可以利用害蟲成蟲的趨光性,設置一些高壓的滅蟲燈方式,來吸引病害蟲進行消滅,但是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可能會對益蟲也造成傷害,同樣也可以超聲波或者熱處理的方式進行害蟲以及病原物的消滅,?還可以使用顏色進行誘殺,懸掛一些黃色的粘蟲板或者黃色的機油板來進行害蟲的誘殺,另外,還可以使用嫁接換根的方式來進行蔬菜病害的防治。
(作者單位:753400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農牧局紅崖子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