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佩新 宣德華 方永明
無人機植保起源于1987年的日本,采用低空低量技術進行農藥噴灑,經過30年的發展,其技術和藥劑配套已經完全成熟,每畝噴灑農藥藥液僅500mI。日本的實踐已證明其有效性和實用性。2012年后,在我國正式推廣,由于技術等制約,目前每畝噴灑藥液為1000ml,作業能力1分鐘1~3畝,一架10L藥箱的無人機每天作業面積約在300畝左右。到2017年,我國植保無人機保有量達到1,4萬臺。隨著"國補政策"在地方層面進一步落實,將有望切實推進植保無人機市場的穩步發展。當下,農村土地確權和土地流轉,以農場主為核心的農場經濟會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的主體,粗略估計,目前我國農場主按集約后的土地計算約有200萬戶,涉及約5億畝耕地,可以說無人機應用前景廣闊。
一、作業優勢顯著
1作業適應性廣
農用植保無人機不受地況和作物高度限制,可以在田間地頭起飛作業,具有遠距遙控操作和飛控自主作業功能,只需要在噴灑作業前,用手機地面站將農田的GPS信息采集到,并規劃好航線,傳輸到飛機的內部控制系統中,飛機就可以載著噴灑裝置自主完成作業,作業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手機地面站的實時觀察噴灑作業的進展情況。
1、1通過定點懸停,識別已噴灑線塊,裝藥后自主尋的,接續噴灑未作業區域。
1、2通過斷點設置,避免重噴、漏噴。
1、3呈"幾"字型,6個離心噴頭往返噴灑,調整仰角,換行飛行(速度<1m/s)直至完成作業。
2高效安全
農用植保無人機噴灑飛行速度為3~5m/s,噴灑裝置寬度為3~4m,作業寬度為4~5m,并且能夠與農作物的距離最低保持在2m左右的固定高度。規模作業能達到每小時80~100畝,最大限度減少了工作人員接觸農藥的時間,從而可以保證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
3覆蓋密度高,防治效果好
噴霧藥液在單位面積上覆蓋密度越高、越均勻,防治效果就越好。在藥液霧滴飄移的試驗,藥液噴出時被旋翼的向下氣流加速形成氣霧流,直接增加了藥液霧滴對農作物的穿透性,減少了農藥飄失程度,并且藥液沉積量和覆蓋率都優于常規,因而防治效果比傳統的好,還可以防止農藥對土壤造成污染。
4節水節藥節成本
據統計對比,至少可以節約50%的農藥使用量,節約90%的用水量,這將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資源成本,無人機折舊率低,單位作業人工成本不高,易于維修。
5應對突發災害能力強
突發性病蟲害的特點是傳播廣、進化快、不可預防性、危害嚴重。傳統防治手段已遠遠不能滿足突發性病蟲害的防治要求,農業植保無人機的應用,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甚至無人機對自然災害后的防疫消毒也能發揮一定作用。
目前電動式無人機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成熟可靠的植保無人機少,不少廠商一味求大,忽視了植保作業的特殊要求。
2、買家技術層面學習不夠,如載荷小、航時短、外場作業需要配置發電機,及時為鋰電池充電等。
3、專業藥劑知識不足,個人盲目勾兌藥劑,容易出現農藥殘留過高,防治效果差等問題。
4、市場需求量大,準入門檻不高,專業化水平難提升。
注意事項:
1遠離人群,一切安全第一。
2起飛前檢查電量是否充足。
3嚴禁雷雨天飛行。
4遠離高壓電線飛行。
5避免遙控器和接收機靠近金屬物體。
6一定要保持飛機在操控者的視線內飛行。
二、推廣意義深遠
1推進”統防統治的普及。
2側重于預防為主的轉變。
3以服務為導向的"農資電商將由此產生。
4農藥使用者的身份轉變,將主要是專業化植保服務機構。
5建立有組織的無人機植保社會化服務休系是采集建立農業大數據的最佳切入點。
展望未來融入新時代,我們正在經歷互聯網時代所給我們帶來的巨大變革,未來的地誰來種?肯定不是過去和現在這種零散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耕種模式,答案是由規模化的設備來種、機器人來種。在這個新時代,我們是推動者,所以農業會經歷人工智能時代,經歷物聯網時代,經歷大數據時代!
(作者單位: 211409江蘇省儀征市大儀鎮農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