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佳偉
森林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之一,其直接關系著人類的生存、生活與工作。森林培育的過程的功能是為人類創造生存所需的物質原料和優化環境。本文重點對森林培育技術進行簡要分析,并以國外先進的森林培育技術為借鑒,提出幾點對森林培育工作的管理措施。
1 森林培育技術發展的趨勢
1.1 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戰略 我國的森林資源經營目前已經進入了可持續經營階段。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可分為4大經營模式。其中包括森林的生態系統經營模式、生態為主的林業產業模式等。森林培育在更加注重木材和非林業產品的生產、生物的多樣性和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外,還要不斷調整和優化森林資源結構,使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能力和森林服務功能。為建立一個可持續經營的森林支撐體系奠定基礎。
1.2 促進森林培育技術集約化 森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木材等林業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因此要求森林培育技術必須向集約化方向發展。即在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森林資源的基礎上,更集中合理地利用現代化管理技術,充分發揮人的積極性。形成森林技術順利地轉向集約化。據悉,發達國家早已有了短輪伐期工業人工林培育技術,短輪伐期的技術包括遺傳控制(無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維持等,短輪伐期的技術特點是生長周期短,生長速度快。新的森林培育體系在短期內可以實現木材收獲量大的效果。我國近年來也開始注重對這項技術的研究。
1.3 森林培育向定向化趨勢發展 如何發揮森林的更大功能效益,首先要在森林培育上應實行分類經營和定向培育。即森林在一個區域內劃分成兩部分:商品林和公益林。對于商品林又可以分成三大類,比如紙漿林木、建筑用材林木、單板用材林木等,并及時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相關生產加工企業。
2 培育樹種階段
雖然我國林業育種事業起步比較晚,但近年來發展很快。特別是在一些重要樹種的培育工作中有了很顯著的成果。南方一些地區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進行對杉木子代的測定、雜交培育試驗和種子園建設,并進行了系列改良品種工作等,杉木系列樹種現在已進入第三代育種階段。我國是楊樹種植大國。因為楊樹具有成林快、輪伐期短的特點,因此是我國人工造林產業化的優選樹種之一。各個種植地區在楊樹育種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近20年來,楊樹優良新品種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楊樹的材積平均生長量提高到20%以上,木材的密度也有所提高,纖維含量也有所增加。桉樹的種植育種工作很復雜,我國仍以常規育種工作為主,引入分子遺傳工程研究后,主要以無性系育種和抗性育種為重點研究目標,在國家近年的林業科技攻關項目里,也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了優樹選擇和雜交育種、無性系抗性育種、無性系繁殖以用無性系測定等研究,他們還培植了一批母樹林,實生和無性系種子園以及桉樹種子基因庫。這些措施的有效實施,極大地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3 科學的育苗程序及控制
3.1 育苗程序 美國在容器苗的培育方面有著一整套育苗程序。據有關資料介紹, 美國明尼蘇達州某公司容器育苗的控制中就是參考了這一育苗程序進行的,在經過多年的生產研究過程中,目前已形成一套獨特的控制技術。例如,幾個生長時期期間,育苗的基質制備,在種子催芽,容器選擇,播種覆蓋,澆水施肥,基質PH值及鹽漬化控制,苗木封頂控制,煉苗、育苗環境控制,出圃和再培養等方面都做得非常規范,獲得了比較理想的結果,使培育出來的苗木規格整齊,長勢比較旺盛。
3.2 樹種處理技術 隨著人們對森林培育的意識不提高。森林的培育和利用逐漸向多功能轉變。國外近年來推出一項農場式的林地經營政策,主要從環境保護的原則出發,即在一些低海拔地區和低產的農田上,適合建造以闊葉樹為主的森林,根本目的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在增加休閑用地的同時,許多學者對歐洲鄉土樹種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針對白蠟、英國櫟、歐洲甜櫻桃等不同的樹種制訂出適合條件的種子培育處理技術體系。從種子種植、采收,貯藏,處理的時間和方法,以及種子播種、萌發等過程中的處理和控制,都有一整套規范技術。
3.3 樹種體胚苗生產技術 據國外有關資料介紹,美國某專業公司已經有了系統的針葉樹體胚苗生產技術。即選用優良品種,通過培養成熟的體胚發生系統,經嚴格篩選后再采用包衣技術將規格基本一致的體胚做成人工種子之后,再在溫室里或土地上進行播種。而我國對于此項研究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樹種的生產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森林培育工作具有艱苦、長期、復雜等特點,林區應該對森林培育加強重視,要在立足于林區和森林培育工作實踐的基礎上,著眼于林區建設和林企經濟改革的實際,按照林木生長和培育的規律扎實推進森林培育工作。要利用當前林業市場化和科技化的基于,應對自然和競爭存在的種種不利因素,突出森林培育的工作重點,確定森林培育的步驟與環節,抓住森林培育的技術重點和實施要點,在科學而全面管理森林培育工作的基礎上,真正提升森林培育技術的發展。
(作者單位:152236黑龍江省綏棱縣泥爾河鄉林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