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培東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強調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我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一、小城鎮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1、有利于轉移農村剩余勞力,化解農村深層次的矛盾
我國資源環境局限性大,缺乏大規模發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條件,不可能走只發展大城市和農村勞動力都涌進大城市的路子。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報率很高,收入總量也難以有較大增長。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小城鎮地處農村,一部分農民進入小城鎮,減輕了大中城市的壓力,降低了城鎮化的社會成本。這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不僅有利于解決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化解農村深層次的矛盾,還有利于城鎮化的長遠發展。
2、有利于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拓寬空間和創造投資環境。小城鎮建設可拉動建材、建筑、家電、家具、電力、交通、供水、通訊、環保以及餐飲服修等行業發展,刺激民營經濟的增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使鄉鎮企業產品乃至大中城市工業產品會有更多的銷路,同時也將成為農副產品銷售的集散地,為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拓寬經濟空間。
3、推進小城鎮建設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現代化要以土地適當集中,形成適度規模經營為前提。擴大土地經營規模唯有減少農民。一部分勞動力從農業退出,向小城鎮轉移和集中,有利于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推動農業先進科學技術的運用和普及,促進農業轉向集約化經營,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的進程。
4、推進小城鎮建設有利于改善農村的生活質量,提高農民素質和保持農村社會穩定。農民分散居住在自然村落,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事業投資大、見效難,即使物質生活達到“小康”,精神生活也難以同步跟上。加快發展小城鎮,使更多的農民到城鎮居住,有利于傳播城鎮文明,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公共衛生和環境保護意識必將大大增強,加上小城鎮防污排污系統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從而大大緩解農村分散居住形式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和破壞,有效地改變農村環境污染的狀況,既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又能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從保持農村社會的穩定看,社會越是組織化和多元化,社會結構就越是穩定。小城鎮發展將促進農村經濟專業化分工水平和多元化程度的提高,還能在社會管理、經濟合作、文化娛樂和信息傳播等方面發揮對農民的組織協調作用,從而有利于農村社會結構的穩定。
(一)科學規劃,準確定位,增強城鎮建設的吸引力
一個城鎮要健康發展,規劃是基礎和前提,規劃既要符合本地實際,又要高起點一步到位。如何在搞好規劃的基礎上籌集必要的資金,向示范試點以外的農村基礎設施投資,首先,就要廣泛籌措資金。各地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把村屯綠化美化建設與發展經濟林等綠色產業結合起來,積極引導企業、專業隊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參與造林,采取政府投入、社會參與、鄉鎮村屯投工投勞等多元化模式,積極籌措和落實美麗鄉村造林綠化建設資金。其次,鄉村綠化是優化鄉村發展環境,推動脫貧致富的重要環節。搞好綠化設計,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做好了美麗鄉村造林綠化設計工作,提高農村綠化水平。就要解決綠化用地問題。各地為有效解決護村林綠化用地問題,采取調串機動地以及積極和農民協商的方法,在確保不占用村民一分土地的基礎上,解決了美麗鄉村營造護村林用地問題。我們就要強化技術指導。林業部門應當派出技術專業人員深入到美麗鄉村綠化建設現地,領導和農民共同實地踏查、現地規劃,共同謀劃“美麗鄉村”綠化建設模式,要共通過保證綠化的質量。那么只要我們共同綠化,小城鎮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也開發了群眾對城區投資置業的積極性。
2、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多渠道轉移,擴大農民就業和增收空間。多年的實踐證明,把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拴在土地上,農民難以富裕起來,要繁榮農村必須推進城鎮化。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鎮化步伐,使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鄉鎮企業、小城鎮和城市轉移,逐步減少農民,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村人均資源占有量,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以縣城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建制鎮為重點,健全小城鎮的居住服務、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功能,增強小城鎮吸納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正確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農村勞動力向城鎮有序流動和到城鎮就業,注重發揮小城鎮帶動經濟發展的功能;二是以農產品加工、儲藏、運輸等農村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實現農民就地轉移;三要組織農民進城務工經商,建立健全保障農民利益的法律法規體系,如防止拖欠工資,改善勞動環境,保障農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視性和限制政策。在長期內,要竭盡全力搞好農村教育事業,一則要大力加強農村基礎教育,使更多的農民子弟盡快通過高考升學實現高層次的轉移;二則通過職業教育培養更多社會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為實現農村勞動力第二層次轉移創造良好的條件。
3、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抓好農村基礎設施、整村推進項目建設,推進以特色種養和龍頭企業帶動為主的產業化扶貧開發,改善貧困村群眾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全面整合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提高培訓能力,加大服務力度,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
4、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健全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加快農村通訊及信息設施建設,特別是互聯網的建設,通過互聯網搜集現代農業科技和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價格變動趨勢的信息,建立相應的預測預報系統,定期向農民發布相關的信息,真正使農民的農業生產與國內外的市場緊密聯系起來,使農產品的生產更好地適應區內外市場的消費需要。鼓勵龍頭企業和營銷大戶拓展經營網絡和銷售空間。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加強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行業協會,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保障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
5、協調發展,走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要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工作,加大林業綜合開發力度,促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要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加強對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堅持資源合理開發與節約并重,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建設。一是盡快建立農村醫療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規。這是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關鍵,功能就是穩定農村社會和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緩和農村的各種社會矛盾,使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進行,為農村人口提供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籌措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切實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狀況,使城鄉更加協調發展。三是對農村統籌基金及養老基金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及使用。
7、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一是加強黨的領導,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二是狠抓農村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法律素質,培育農民的民主法制意識。充分利用骨干培訓、新聞媒體、法律工作者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廣泛宣傳,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增強依法辦事和參與村務管理和監督的能力。三是實行村民自治,規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原則,讓群眾自 教育,干部自約束。以村務大事民主決策制度為突破口,解決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從而提高農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經濟穩定。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資金投入,對農民進行多方面的培訓,一是面對市場為農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新技術,了解新信息,增強致富發展的本領;二是法律知識培訓,通過學習法律知識,真正達到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啟動小城鎮建設,前提就是城鎮發展如何定位,進而吸引投資。因此,必須把主導產業的發展做為城鎮建設的助推器。其次是對外交通樞紐是鄉鎮經濟、文化、商貿的中心,具有較強的幅射力。
(作者單位:461433 河南省太康縣大許寨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