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智杰
一、 經濟林發展現狀
積石山縣位于甘肅省西南部,全縣總面積910平方公里,全縣地域依據氣候等類型,可以劃分為北部干旱山區和南部陰濕山區兩大類型。北部干旱山區分布有花椒和核桃,積石山縣是著名的花椒之鄉,所產雞蛋皮核桃久負盛名,皮薄味香甜,為饋贈的上品。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歷界縣委縣政府,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將花椒和核桃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支柱產業,大唱經濟林戲,以花椒和核桃為主的經濟林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2004年該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截止目前,共營造經濟林14208.5公頃,2016年經濟林收入達到1.2億元,人均650元,占總純收入的五分之一。經濟林主要分布在關家川、安集、胡林家、銀川、鋪川、柳溝、石塬、郭干、大河家等鄉鎮等鄉鎮,大河家鎮主要盛產核桃,其余各鄉鎮花椒占主體。經濟林中:初果期1456.1公頃,盛果期12752.4公頃。目前,部分農戶經濟林一項收入上十萬元,大部分收入在二至六萬元之間,人均收入在一萬元以上。
二、經濟林發展主要特點
(一)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區域化發展
在發展經濟林方面,政府根據全縣氣候特點,劃定發展地區,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根據全縣氣候東北部干旱溫暖西南部陰濕冷涼的特點,在東北部沿黃河河谷鄉鎮重點發展經濟林,實行一條溝、一道梁、一面坡綜合治理,一村一鄉一區域連片化規模化。群眾自愿栽植,政府投入資金,林業方面的重點項目如退耕還林、亞行等推動,廣泛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利用房前屋后,耕地立體種植,溝壑荒灘綠化,確保了造林成效,實現了面積的快速增加。
(二)推廣立體種植和多種經營模式,調整農業結構
積石山縣土地資源緊張,在經濟林發展中,廣大群眾發展立體種植,在耕地里種植花椒和核桃,株間和行間套種洋芋、胡麻、油菜、小麥等作物。經濟林木和農作物分層生長,充分利用空間。有些農戶在經濟林木下發展養殖業,養雞養羊,經濟林木遮陰,給雞羊等提供舒適的生長環境,雞羊的糞便是有機肥,源源不斷提供給經濟林木,實現了生態養殖生態種植,有力地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
三、采取的措施
在發展經濟林方面,采取了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一是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并重。本世紀以來,重點圍繞退耕還林工程、亞行項目等,按照全縣“北部花椒核桃南部畜牧旅游”的發展戰略,在北部沿黃河河谷和干旱山區大力營造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具的花椒林核桃林,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目前,花椒林、核桃林呈大片狀分布,發展已成規模,銀川鄉部分村社全域花椒,沒有空地,收入上10萬元的農戶比比皆是。大河家鎮周家村一株核桃王,胸徑5.2米,樹冠投影面積1.7畝,年產量400—500斤,年收入1.2—1.5萬元。
二是以點帶面,以面促片,規模發展。鑒于本地發展核桃花椒的有利條件,抓住有利時機,在沿黃河一線和縣上公路主干道吹橋公路沿線的鋪川、銀川、安集、胡林家等鄉鎮實施“百里經濟林長廊”戰略,點成面,面成片,片成規模,規模成產業, 此區域已成為經濟林產業的主戰場,縣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
三是轉換機制,放手發展。嚴格實行“誰的地塊,誰退耕,誰栽植,誰所有,經營權長期不變,允許繼承轉讓”的優惠政策。制定出臺了《四荒地拍賣辦法》和《經濟林管護辦法》,放開“四荒地”使用權,對全縣“四荒地”允許自由承包、租賃、拍賣、個體和聯戶經營。大力倡導農民群眾和經濟實體承包荒山發展非公有制花椒產業。
上述措施的落實,保障了花椒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花椒產業必將成為破解三農難題的主要抓手。也為旱區農民脫貧致富創造了新的模式和經驗。
四、存在的問題
(一)產業化程度不足的問題
目前,積石山縣經濟林產品(主要為花椒和核桃),只是采摘后直接出售,沒有深加工,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產品加工廠,所以,沒有形成產業優勢,產業化程度不足。
(二)管理方面比較粗放的問題
由于,地處山區,各類農業機械無法展開,依靠人力畜力耕作,管理較為困難和落后。農民素質普遍較低,沒有掌握綜合管理技術,或者只粗略掌握管理技術,管理水品較低,單位面積產量較低。
(三)采收較為困難的問題
經濟林木果實采摘主要在秋季,降雨較多,采收和晾干較為困難。由于近些年來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本地勞動力嚴重不足,采摘時間延長,果實品質有所降低。
(四)品牌化意識不強的問題
積石山縣地處內陸,群眾思想較為落后,政府部門在產業化等方面引導不足,品牌意識淡薄,市場競爭力受到較為明顯的影響。
總之,從加強綜合管理入手,引進新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引進建設核桃花椒產品加工廠,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吸收消化本地剩余勞動力,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加強品牌化意識,樹立大產業思想。群眾要提高思想認識,政府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要把花椒和核桃產業作為解決本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工程。
(作者單位:731700 甘肅省積石山縣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