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英 梁芬 李揚
對于雷公山保護區而言,現階段的生態旅游開發尚且處于起步階段,應做好景區開發管理、旅游線路及活動規劃等方面的工作。以旅游活動規劃為例,對于生態旅游活動而言,應保證活動內容及類型的多樣化,可將旅游活動劃分為單項專業性旅游及綜合性旅游,具體設置科教旅游、歷史文化及自然風光旅游、民族風情旅游等多種旅游類型。
1.雷公山保護區生物多樣保護與生態旅游開發的矛盾
關于雷公山保護區生物多樣保護與生態旅游開發的矛盾,應從環境污染、設施建設、游覽過程等方面分析,具體可參考以下內容:
第一, 環境污染。若游客數量居高不下,相應的環境污染問題,如噪聲、垃圾、大小便等,均會影響保護區的環境質量。經過研究分析,以上污染物將對保護區數十種珍稀植物,如馬尾樹、十齒花、杜鵑矮林等造成干擾破壞,對其花果的繁殖能力也有影響,甚至會影響相應的種群數量。
第二, 設施建設。對于雷公山保護區而言,若要進行生態旅游開發,就應修建旅游基礎設施,如觀景亭臺、旅游公路及沿途服務站點、人行步道等。以上基礎設施的修建,將占用保護區的大量林地,不僅破壞了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還限制了動物之間的交流與活動區域,從而影響動物的繁殖與種群發展。
第三,游覽過程。在游客游覽過程中,必然要踩踏土壤,很容易出現土壤板結問題,如此就不利于植物種子的生長。若游客在游覽中使用火種,將增大森林火災隱患,而森林火災對于生物多樣性而言,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若游客在游覽中采集林木種子,尤其是珍稀植物花種,將影響植物的繁殖及種群發展。若游客在游覽中無意間攜帶了外來物種或是有害生物,將會影響保護區動植物區系結構,甚至會極大地危害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
2.雷公山保護區生物多樣保護與生態旅游開發策略
2.1雷公山保護區生物多樣保護
關于雷公山保護區生物多樣保護,應從植物保護及利用、動物保護及利用等方面分析,具體可參考以下內容:
第一, 植物保護及利用。對于雷公山保護區而言,現有記錄的各類植物物種已達2582種,其中就包括26種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還包括107種其他珍稀及特有植物。同時,在雷公山保護區中,禿杉成片天然林一共41片,相應面積為77.7hm2,相應林木胸徑在10cm以上的,其數量是65382株,相應的蓄積量為51185m3,可謂是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在雷公山保護區中,原始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尚且有大面積的保存,對于自然演繹規律研究及生物多樣性研究而言,無疑是理想的科研教學基地。隨著天保工程及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雷公山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逐年攀升,由此保護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也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恢復與發展。
第二,動物保護及利用。對于雷公山保護區而言,現有記錄的各類動物物種已達2582種,其中就包括3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還包括163種特有動物、20種中國新記錄動物、165種貴州新記錄動物、110種其他珍稀瀕危動物。由此,雷公山保護區的動物資源豐富,為相應的開發及利用營造了有利條件,尤其是22目194科1861種昆蟲類,可致力于傳粉及天敵、藥用及食用、觀賞及制作、環境監測等方面的研究,對相應昆蟲類的用途進行實用性分析。
2.2雷公山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
關于雷公山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應從開發原則、開發建議等方面分析,具體可參考以下內容:
第一, 開發原則。其一,保護第一原則。只有立足于資源及環境保護的基礎之上,方能進行科學的生態旅游開發。作為自然保護區,雷公山自然及人景觀、生物物種等的保護可謂是生態旅游開發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二,和諧及社區共建原則。考量生態旅游理念,即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故而保護區及景區建設應相互匹配。同時,對于生態旅游活動而言,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工作應結合當地社區建設,注重當地社區的密切參與。
第二, 開發建議。其一,完善旅游規劃。針對雷公山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相關部門應加快編制生態旅游發展的總體規劃,使相應規劃內容有效結合生態旅游特點,致力于大眾旅游與生態旅游關系的協調。其二,組建高素質導游隊伍。為提升生態旅游質量,除卻要做好旅游路線及旅游資源配置外,還應組建高素質、專業化的導游隊伍。由此,雷公山保護區應采用多樣化的組建方式,可培訓或引進一批高素質的導游專業人才,從而奠定生態旅游發展的基礎。
綜上所述,對于雷公山保護區而言,相關部門應協調進行生態旅游開發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經過以上分析可得,相關部門應對旅游設施建設、旅游線路及活動等進行合理規劃;對于保護區動植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相關部門應針對性的進行科研基地建設及動植物資源實用性研究;相關部門應恪守生態旅游開發原則,并編制整體性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組建一支高素質的導游隊伍。
(作者單位:557100 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