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芝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農民生活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相對于城市,農村經濟發展依然緩慢,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在新形勢下,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農村經濟發展迎來新的局面。今天的農村,如何找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困難和瓶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瓶頸之一:農業結構不合理,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化力度不夠。
近些年,在農村農產品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市場需求向多樣化、高品質方向轉變,農業結構越來越顯得不合理。政府雖然積極幫助和引導農民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但由于不少農戶沒有技術、沒有資金、沒有經驗,不能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造成投入多、產出少、銷售難。再者,由于農業生產的低效益,農村中稍有文化素質,有一技之長的青年男女,紛紛外出,不愿從事勞動強度大的種植業,而留在農村的老年勞動力和婦女勞動力,因文化低、見識少,對新技術、新生事物接受慢,寧可固守低效益的傳統種植業,不愿向新特產品、稀有產品、蔬菜、花卉等具有價格競爭優勢的高效農產品轉型,長此以往,還會造成農業生產中的不良循環,從而使農村經濟停滯不前。
二、瓶頸之二: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步伐的邁進。
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有的鄉負債高筑,村集體負債上百萬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農民上交稅款更有難度。如此,集體沒有經營收入,農民上交款收不起來,欠債本利要歸還,集體辦事要開支,“無錢辦事”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瓶頸之三:鎮、村干部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戰略眼光,影響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
有些鄉村干部,整天忙于應付日常事務,精力難以集中到經濟建設上來,還有的偏重于顯性的政績,樂于做“形象”工程,對“高、大、外”項目的戰略性投入思考較少。有的村莊干部精簡后人數減少,但工作量大,待遇低,有時因為一些硬性任務等,上面不滿意,群眾不理解,加上工資發不下來,養老保險無錢解決,工作積極性不高。另外,有少數村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素質差,工作方法簡單,對黨在農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做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帶頭作用發揮得不好,缺乏引導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干群關系緊張,矛盾較多。這些都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瓶頸之四:農民群眾觀念陳舊,市場意識不強。
大部分農民群眾文化素質太低,據有關權威機構統計數字表明,我國農村住戶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6.66年,純農業戶的從業人員中還有17%為文盲。青年農民的素質高一些,但仍然達不到九年義務教育水平,而46歲以上的中老年農民,35%為文盲和半文盲。這組數字與我地目前的農村從業人員文化教育程度基本相符。具有較低文化素質的農民,思想觀念陳舊落后,市場意識不強,面對紛繁復雜的市場經濟,不能正確分析當地的資源優勢,抓住市場競爭強的支柱產業和名牌產品,只是盲目跟從,盲目投資。還有的村莊,鎮、村干部千方百計從外地引來外資項目,給農民提供最優惠的政策和服務,但大家就是腦袋不開竅,不配合,致使成型的好項目無法落實。如:近幾年有的村莊,村委多次動員群眾把旱田改為水田,或種風景樹,藥材等高效經濟植物,但是,很多群眾思想不接茬。甚至還有個別村莊,項目引到家門口,但村民只顧眼前小利,忽視長遠效益,不出讓土地,制造種種借口阻礙項目的落實。總之,農民群眾文化素質低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
五、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策略
(一)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當前,我地以耕地為主的資源密集型農產品如大豆、玉米、水稻等的價格已經與國際市場價格處于同一水平層次,在國際競爭中缺乏優勢,對這類農產品主攻方向是把質量搞上去,成本降下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從而擋住或減緩國外同類農產品的進口沖擊。在此基礎上,要充分發揮比較優越的自然條件,重點把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價格競爭優勢的畜產品、蔬菜、花卉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作為結構調整的主打品牌,不斷提升生產檔次,擴大生產規模。在農業條件較好的鄉鎮村屯,著重發展設施農業、特色農業和現代畜牧養殖業。此外,要突出發展專業村經濟,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以規模化生產和區域化布局為特征的一方經濟隆起帶,使專業村屯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農民增加收入的一個重要著力點。
(二)壯大集體經濟,構筑農村經濟發展的堅強后盾。黨中央曾強調指出:“要通過多種形式逐步壯大集體經濟,這是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集體服務功能,增強黨在農民群眾中的凝聚力的需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共同富裕的客觀需要。只有集體經濟實力強了,才有能力興辦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搞好基礎設施建設,改變村容村貌,提高農民素質,帶動農民共同富裕。“大河滿,小河平”就是這個道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因地制宜,選好路子,結合當地傳統和自然優勢,能農則農,能工則工,能商則商。堅持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這種農村集體經濟最有效的實現形式,區別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模式,切忌東施效顰,不切實際盲目立項。
(三)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干部服務經濟的本領。新形勢下,政府職能要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由行政命令轉化為政策引導與協調,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的客觀要求。我們各級政府的干部和辦事人員,不僅要在理論上有清醒的認識,必須將這一原則落實在從政的行動上。政府要圍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這個中心制定各項政策,只要有利于農民增收致富就要大開政策綠燈;各級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強化服務觀念,努力提高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服務經濟的本領。
(四)不斷加強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切實為農民群眾搞好服務。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加大農村科技教育投資,采取各種形式對農民進行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改革農村教育體制,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外,各級政府部門要牢固樹立服務經濟意識,扎扎實實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務,要為農民送項目、送資金、送技術,搞好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只有農民富裕了,中國才能真正走向繁榮昌盛!
(作者單位:161200黑龍江省富裕縣紹文鄉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