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德吉
近些年來,國內外旅游業的蓬勃發展為國內的旅游業發展提供了環境,而現如今旅游交通的便利程度大大提高了西藏自治區旅游業的發展,對西藏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大量旅游者進入西藏時,對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帶來了較大沖擊。本文通過對西藏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西藏旅游與生態環境發展現狀
自“十二五”至“十三五”頭兩年,西藏自治區旅游經濟發展速度持續增長,2016年西藏旅游全年接待游客數量總計23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00億元。西藏自治區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作為2016年我國唯一入圍世界旅行城市,以其獨一無二的高原風光吸引著國內外游客的青睞。
目前,通往西藏的公路有川藏、滇藏、新藏、青藏線。特別是成功修建青藏鐵路,極大地促進了西藏的經濟發展,同時西藏與其他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也顯著增加。交通的便利為廣大游客進藏帶來了很大的方便,西藏目前有五個機場,各種類型的家庭旅館和旅游社團的住宿接待能力也不斷提高。
西藏自然保護區因為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貌而形成了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的自然資源,再加上獨特的歷史發展背景和豐富的地貌變化,讓西藏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而且這些旅游資源都是依靠自然生態存在的,非常受到大眾的歡迎。
二、西藏旅游與生態環境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首先,西藏的旅游資源的獨一無二。西藏自然保護區因為天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貌而形成了具有多樣性和層次性的自然資源,再加上獨特的歷史發展背景和豐富的地貌變化,讓西藏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而且這些旅游資源都是依靠自然生態存在的,非常受到大眾的歡迎。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西藏南北跨越維度達到9°50',是我國跨越維度最大的省份。西藏東南部與印度洋的距離非常接近,西北部在直接與干旱地區相鄰,所以西藏地區的四面環境非常惡劣,發展空間受限,因此旅游經濟成為當地的重要經濟來源。從自然氣候上來看,西藏自治區的溫帶和熱帶位于重要的交匯點上,再加上海拔高度,高原氣候也表現的較為明顯,自治區轄區內的多種氣候資源成為當地重要的生態環境資源。從山脈分布來看,許多游客前來,都被西藏的自然資源所震驚,西藏中歐的自然山脈,比如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還有昆侖山脈,都在西藏地區有所延伸。這種自然條件讓西藏的發展面臨非常大的困境,可以說是外面進不來,里面出不去。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自然環境的約束,讓西藏成為目前保存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旅游區,這些冰雪和冰川聚集的山脈,以及世所罕見的高原植物和動物,都非常奇特,是世界上任何保護區都不可替代的,西藏地區擁有最大的原始森林保護區,以及各類獨特的自然景觀,讓西藏成為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
其次,作為藏傳佛教目前仍然完整保存的發源地,西藏的自然生態景區都蘊含著豐富的佛教色彩,甚至一些山脈河流都被賦予了宗教意義,這是目前其他旅游景區所不具備的特色之處。西藏是我國少數民族非常集中的地區,在不同民族一起聚居的自然環境下蘊含著非常豐富的人文環境,吸引著眾多旅游者的目光。人文資源也是西藏地區非常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不僅有種類繁多的飲食風俗,還有許多特別的民族節日,對外來的游客起到非常大的吸引作用。
雖然西藏的自然條件非常惡劣,但是正是在這樣嚴酷的條件中,讓西藏的民族文化變得更加獨具一格,歷史遺跡的保存也讓西藏擁有些許神秘色彩,其中寺廟建筑群是西藏自治區內比較豐富的文化資源,目前西藏有超過1700個大大小小的寺廟,豐富的宗教色彩和民族氣息讓西藏吸引大量外來游客的同時,依舊保持著東方古老的神秘色彩。西藏地區保存完好的寺廟建筑,通過適當的宣傳,吸引了大批外來的游客,這種神秘感和神圣感讓西藏生態資源旅游區擁有美學吸引力和旅游吸引力。
(二) 劣勢分析
一是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脆弱。西藏地區雖然自然資源豐富,植被覆蓋多,地貌復雜多變,但是這些生態資源都較為脆弱,保護起來難度較大,并且一旦遭到破壞,很難再恢復原狀。二是西藏總體經濟發展水平落后。雖然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于民族地區投入的力度加大,尤其是對西藏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鐵路等建設空前增加,讓西藏地區的經濟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但是總體來看,由于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東部地區天然的擁有更多發展資源,西藏無論怎樣發展,都與東南沿海城市有很大差距,甚至是落后。2015年,西藏GDP僅占全國總量的0.14%,人均GDP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2.7% ,(居全國各省區第38位)。三是旅游形象和相關旅游品牌不鮮明。西藏的旅游資源特色突出不明顯,對游客開發的定位不明確,游客管理工作不到位,導致景區建設時思路不清晰,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四是旅游資源總體管理粗放。西藏地區旅游資源產業的發展時間較短,缺少相關的專業管理,粗放式的開發,重開發輕保護的發展理念體現出西藏旅游資源發展中的管理漏洞。五是旅游季節的限制。西藏地區海拔較高,冬夏日長差別大,游客們大多都會選擇夏季旅游,但是夏天時間較短,而西藏地區又缺少對冬天旅游資源的開發,導致很多旅游資源和設施出現大部分時間的閑置。六是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差,動植物保護不力。
(三) 機會分析
首先,政府部門增加了對旅游及生態資源開發重視程度。旅游產業是當前各國普遍采取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方式,也是一個非常有活力和前景的產業,西藏旅游業給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非常大的幫助,讓西藏地區人們經濟生活得到逐步提高。其次,國家對西部支持和援藏政策力度加大。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邁向了新的篇章,并且在對新形勢進行充分考量下實行了西部大開發,援藏政策等重要戰略部署。國家投入大批的資金,幫助西藏地區實現經濟發展,讓西藏地區旅游經濟帶動西藏地區發展的同時,能夠保持其生態環境的穩定性,讓千年自然文化免受破壞。第三、交通的便利對旅游業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因為高山林立,施工難度大,西藏地區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與外界進行正常的聯系,所以國家投入大量資金修建了進藏的鐵路,讓人們在進入西藏旅游時,可以看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青藏鐵路沿線的自然景區還有自然保護區也增加了旅游的趣味性。交通的便利打開了人們進入西藏的通道,也讓一直以來閉塞的西藏地區開通了與外界的聯系,對西藏的旅游業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第四,加強生態旅游設施建設。西藏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生態環境自然保護區,是生態屏障,但是隨著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問題也隨之出現,國家明確將西藏的旅游資源開發納入到環境治理的范圍內,讓這個生態屏障保持其原始的優勢,切實對西藏的碧水藍天進行保護,另外,從旅游業管理的角度入手,對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提高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而不是一味的開發。
(四)威脅分析
西藏的生態環境旅游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自然生態環境得到開發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也取得很大進步,但是發展中暴露的問題也讓人不得不反思,生態觀念仍然有待落實和加強,環境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凸顯。人文民俗受到沖擊,再加上西藏地理區位遠離主要客源地,景點景區又較為分散,通達性較低,在短途旅游成為主流的今天,如何開發出精品的旅游線路吸引這些發達城市的游客,是西藏旅游資源開發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西藏旅游與生態環境發展的對策
(一)政府主導、企業化、集團化運作相結合
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是其他國家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優秀經驗,比如國內旅游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的云南省,因為獨特的資源自然優勢,讓云南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著名的旅游景區。國家旅游局也倡導要在全國推廣這一模式,把云南省的旅游資源開發模式推廣到全國,當旅游資源與經濟發展沖突時,首先要考慮到市場經濟本身的特征,在市場發展規律的引導下,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同時積極鼓勵企業進行自主經營,實現旅游資源開發的產業化。但是也不能過分強調政府主導的作用,要發揮企業的自主經營優勢,避免旅游資源的浪費,讓旅游資源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生態旅游“護源”開發導向模式
資源開發模式對景區生態環境產生直接的影響,而目前存在的集中開發方式中,比較受認可的就是環保型開發模式,也叫“護源”開發模式,這種資源開發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進行的,護源型資源開發要求我們要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徹底摒棄過去那種不健康的發展模式,把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進來,從過去的單純實現經濟增長的狹隘發展理念,轉變為有節制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科學發展理念。
(三)加強宣傳教育,樹立環保意識
生態旅游的開發除了自身的景區建設要取得一定成果,還要在宣傳工作上進行努力,目前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污染很大部分上是游客帶來的垃圾,以及對自然景區的環境破壞。所以,提高景區環保的宣傳工作,從思想上樹立環保意識,讓游客們能夠時刻把保護景區環境作為基本行為準則,這種環保意識的確立是目前西藏旅游資源保護中的重要維度。
(四)開發新型生態旅游形式
進入21世紀以來,休閑度假的旅游模式中,旅客能夠親自參與和體驗到其中,進而休閑度假代替了觀光旅游的地位而發展成為旅游的主體。將旅游和生態如何巧妙的融合,只想單方面將生態資源注入到旅游事業不能達到最優結果,還要考慮別的例如生態旅游者的消費心理和興趣傾向等因素,不僅要依靠優美環境吸引游客,還要通過創新的方式使游客參與其中并且增加了其逗留的時間。這種方式可以采取硬件設施和軟件方面的服務和管理相結合的方式。
(作者單位:850000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文化學院)